其他独具特色的汉画内容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丧葬
  汉代人对丧葬是极为重视的,家中一旦出了丧事,外出求学者、经商者、务工者和已出嫁的女子都要赶回家中行哀。《白虎通义》所说“闻哀哭而后行何?尽哀舒愤然后行”,即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概括。晚辈如对长辈丧事反应淡漠,将为人所不齿,甚而要受到法律惩处。《汉书·文三王传》载,梁王刘襄之妻任王后平日不孝,在其夫祖母李太后死后“又不侍丧”,朝廷“枭任后首于市”,即砍头示众。在任官吏也要告假办理丧事,称“归宁”。有的人甚至还要辞官,以期有充裕的时间恪尽孝道。蔑视这个习俗的代价是严厉的惩处。西汉元帝时,陈汤本已举为茂材,等待升官,因他“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以下狱论处,而举荐人富平侯张勃则因荐人不善,被处以削两百户的惩罚—降职降薪的力度也够大的。
龙腾虎跃赤熊舞

  出殡是安葬死者的过程。据《释名·释丧制》载,出丧时,使用棺车载棺,棺上要覆以铭旌。汉代上层社会使用的丧车主要是车。《说文》“车部”解释:“,丧车也。”《释名·释丧制》对车的形制有详细描述:“舆棺之车曰,,耳也,悬于左右前后铜鱼摇绞之属,耳耳然也。其盖曰柳,柳,聚也,众饰所聚亦其形偻也。亦曰鳖甲,似鳖甲然也,其旁曰墙,似屋墙也。”可见车有墙有盖,呈似鳖甲的半圆拱形。此外,容车、衣车等也可兼作丧车。薄葬者则使用牛车。
  死者子女应身着丧服。丧服是一种特殊的服装,用粗糙的麻布制成,穿在身上,目的是体现出服丧者的悲痛心情,使“情貌相配,中外相应”。服丧者在穿上丧服后,往往要用一根绳子打上两个绳结系在腰间,称“腰绖”,头上勒上麻布条,称为“首绖”,象征着“思慕肠若结”,以及“孝子”对亲人“思慕无以”的心情。
  《孝经》有一段话出自《丧亲章第十八》,原文为:“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汉元帝死后,东平思王刘宇在下棺时虽然哭泣,却“妻妾不离侧”,遂导致削邑。北海相孔融甚至诛杀“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者。
  目前,笔者所见到的汉画像石出丧图,除了微山出土的一幅以外,只有沛县龙固出土的这幅,原石现藏于沛县博物馆。要说明的是,这两块石头都出于微山湖。
铺首

  铺首衔环
  在汉代,贵族和富人住宅的大门或窗户上通常设门环和衔环底盘铺首。铺首是门环上的基座。《太平御览》卷一八八引《通俗文》云:“门扇饰谓之铺首。”铺首有两个方面的功用,一是为了便于开拉门户,二是为了客人来访时叩门之用。据文献记载,铺首多用金、银、铜等金属制成龟蛇兽形。秦宫殿遗址门窗上饰有青铜铺首。汉代社会上层的建筑物中也有用玉制成的铺首,如汉茂陵遗址发现了重达10公斤的青玉铺首。
  铺首上有各种图案。饕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凶恶神兽,在先秦的铜器上便多铸其形为饰。《吕氏春秋·先识览》卷十六载:“周鼎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因为这种神兽凶恶、贪婪,所以一般让其衔环,作为铺首置于大门上,用以驱邪。在汉画像石上,饕餮常常和“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一起,加之嘴中衔一巨环,统称铺首衔环。饕餮被刻在在墓葬中和石棺的画像上,目的是驱鬼镇墓、保卫门户。
  还有一种铺首来历的传说:黄帝战蚩尤时,蚩尤战败被俘,黄帝肢解蚩尤之后将其身首分别埋在山东的寿张和巨野,并筑大冢两座。葬着蚩尤之首的这座大冢在寿张被当地百姓祭祠时,出现赤红色烟雾,直达云霄,好像一面蚩尤旗。黄帝十分害怕蚩尤重新作亂,于是铸大鼎,将蚩尤之首绘铸鼎上,告诫人们蚩尤是个野心勃勃的坏人。黄帝这样做是借历史上食人野兽饕餮被砍脑袋的典故警告有野心的人不要伺机作乱。
  其实,汉画像石中的铺首往往综合了许多兽类的特征,造型既像牛又像虎;面目凶猛恐怖,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镇邪辟凶的同时又给人一种狞厉之美。
  方相氏
  汉画像石中的方相氏通常是这样一种形象:人身兽足,似熊非熊,瞠目张口,赤身裸体,下蹲,作奔走捉拿状,是墓室中打鬼头目的象征。
  汉代时,除夕之日要举行一种击鼓逐疫的仪式,叫“傩仪”。傩头称方相氏,扮演成熊的形象。“傩”本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吕氏春秋·季冬》云:“命有司大傩。”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大傩”在古代皇宫里举行时是十分隆重的,《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先腊一日曰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汝躯,拉汝干,节解汝肉,抽汝肺肠,汝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洛水中。”驱逐疫鬼仪式不仅在皇宫举行,乡下也有类似活动,《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那场面虽然比不上皇宫的豪华,热闹程度却一点也不逊让。
四方神灵

  傩仪之礼,不仅用于节日,而且用于丧葬,天子也不例外。天子死后,方相氏亦在棺前先行,“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欧方良”。于是,上行下效,就连普通百姓的丧葬仪式里,方相氏也要亲临。
  蹶张
  古代的弩有两种,“以手张者曰擘张,以足张者曰蹶张”。秦汉时的材官多为大力士,能用脚踏强弩使之张开。《汉书·申屠嘉传》云:“申屠嘉,梁人也。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蹶张的形象在汉画像石中经常出现。其作为猛士的代表,面对观众,高髻短衣,袒胸露臂,两手引弦,两脚踏弓,一触即发,让人感觉到有万夫不当之力。有时口衔一矢,更显示出瞬间动作的震慑威力。其图像的用意就是,大力神能驱逐恶鬼,保护墓主。
其他文献
一  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写道:“有些属于过去的小细节,现在却突耸如山峰,而我自己生命里整层整层的过去却消逝无迹。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件,发生于不同的地方,来源于不同的时期,都互相接触,突然结晶成某种纪念物。”  在《绿皮书》的最后,当我看到唐把托尼捡来的石头放在自己书房时,我想起了列维·斯特劳斯这段细腻的描述。石头是两个月驱车南行的纪念物,在唐的眼中,它璀璨、不朽。纪念物本身并不构
乾隆款仿漆菊瓣盘 清遵祖法,守成例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率八旗军攻下辽东,归降者献上了当地烧造的绿色瓷器,努尔哈赤大喜过望,令赏银20两。清军入关后,因统治者对传世艺术品的热爱,艺术品的生产获得了极大发展。紫禁城内设立了生产各类器物的作坊,圆明园等处设立了制作御用器物的作坊,其后,江西景德镇还设立了御用瓷窑。不仅如此,康熙、雍正、乾隆诸帝还亲自参与各式御用器物的设计、制造
人生如梦,世事如烟。这是李旦第二次登基,与第一次登基时隔20年。时间让人与事成为一场无奈的轮回,就连长安城的空气里都充满了一种叫作宿命的气息。当初他极力挣脱的皇权枷锁,又一次套在了他的脖子上。  26年前,李旦是在母亲武则天的控制下成为这个帝国名义上的皇帝;26年后,他在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的辅佐下再次登上权力之巅。第一次帝王生涯给李旦带来了无尽的压抑、苦闷和烦恼,第二次帝王生涯,又会给他带来
猪纹黑陶钵新石器时代高11.6cm口径17.2cm长21.2cm浙江省博物馆藏  在不少现代人心目中,猪是既懒又蠢的动物。然而,中国古代先民对此却有不尽相同的观念。  猪为六畜之首。古人对猪的表述文字有很多,《方言》中说:“猪……关东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狶,其子谓之豚,或谓之豯。”在古代民间,“刚鬣”“亥氏”“糟糠氏”“黑面郎”“乌羊”“乌金”“乌将军”“长喙将军”和“天蓬元帅”等,都是猪的
/宙斯、波塞冬和哈德斯/ 卡拉瓦乔  希腊神话中,世界起源于混沌。地母盖亚是混沌孕育的第一个古老的天神,她伸展腰肢,给予寄居在身上的万物以生命。后来,盖亚孕育出强大的天神乌拉诺斯,并与乌拉诺斯结合,他们生了6个儿子和6个女儿,他们的子女又孕育出诸多天神,包括太阳神赫利俄斯、月亮神塞勒涅和黎明女神厄俄斯,这些神的名字跟我们熟知的希腊诸神不同,他们都属于老一代泰坦神。乌拉诺斯并不喜欢孩子们,他将子女们
和女性有关的一切都似乎自带光芒和芬芳,无论是仙山楼阁的逍遥女神、缥缈江湖的红粉佳人,抑或文人空间的贞静女史、深宫御苑的皇家贵妇,甚至乡间野地的采桑女子、红尘巷陌的红袖佳丽,都自有其可爱之处。她们或柔情缱绻,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或若离若即,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或剑胆琴心,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往今来,她们常被图之咏之,形诸画面。女而有士行者  和女性有关的一切都似乎自带光芒和芬芳,无论是仙
我国历代长期存在着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群体—隐士,他们是身负绝学的当世英杰,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只得隐逸于世,将才华转移到其他领域,或寄情于山水,或流连于诗书,从此走完一生。大多数隐士的生活相当清苦,后世也多有通过突出隐士淡泊物欲的性情来反衬其精神之自由的论调。而在20 0余年前,却有一位隐士,他毫不掩饰、无拘无束地追求物欲,以活色生香的方式给出了隐士生活的另一种范式。  他就是袁枚
《红楼梦》中的冬日美食  《红楼梦》中有关饮食生活的内容林林总总、至繁至细,见于22个章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宝典。其中记载的180多种珍馐美馔,不仅包括众多的贵族日常饮食,还有一些典雅别致的特色小吃。而其中的冬日美食,为这凄婉的悲剧增添了几分烟火气。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过年时,提到其下一处田庄的负责人来交租,租子里包括大量食材,如大鹿、獐子、狍子、野羊、鲟鳇鱼、熊
正是缘于对青色的崇尚,古人将其与许多美好的物象联系在一起。年轻人又称为“青年人”,正当年少是“青葱岁月”“大好青春”,廉洁奉公的官员是“青天”,技艺高超为“炉火纯青”,仕途亨通乃“平步青云”“青云直上”。被重视或喜爱除了所谓受到“青睐”,还可说成得到“青眼”或“垂青”。史书亦可谓“青史”“汗青”,能够“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青史”往往被古人视为无上的荣耀。  爱屋及乌,一系列“青”的衍生字也被赋
17世纪的中国,正值明末清初,是一个王朝交替、人心惶惶的动荡时代。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在艺术史上,这段动荡激烈的时代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之一。美术史学家高居翰在《气势撼人》中指出:“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19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17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段混乱动荡的岁月中,许多正直官吏和爱国人士见明王朝大势已去,再无力抗清,有的隐居避世,不与清廷合作;有的入清不仕,大多精研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