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教材中的高考试题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un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试题以其新颖、典型、科学的魅力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高考试题又以其特殊的作用对教学有一定的指导和引领意义。高考试题的命制给人以神秘感,面对一年年的高考试题,不禁感慨命题人的专业精神、敏锐的观察力、宽阔的视野、独特的视角。在众多的高考题中,不乏我们熟悉的背影,它们根植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它们紧密联系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下面就以江苏省高考试题为例分析一下借助教材资源打造高考试题的实例。
  1借助课本情景打造高考试题
  考试说明中指出,命题要关注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关注物理知识在现代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现实生活是物理学知识的源泉,更是物理试题的来源,物理情景体现了物理模型与实际社会的联系,这在江苏的高考命题中体现的较为充分。
  例1 (2013年)如图1所示,旋转秋千中的两个座椅A、B质量相等,通过相同长度的缆绳悬挂在旋转圆盘上。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当旋转圆盘绕竖直的中心轴匀速转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速度比口的大
  B.A与曰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C.悬挂A、B的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等
  D.悬挂A的缆绳所受的拉力比悬挂曰的小
  分析
  本题源于人教物理必修2教材第16页5.4—1旋转秋千的游乐场景。学生首先要源于生活经验判断得出两个座椅的角速度相等,而后根据圆周运动的知识进行速度、加速度、受力的分析。
  启示
  情景是学生思维的表征材料,情景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不再陌生,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借助教材的情景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培养学生实际情景模型化、理想化的意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景背后的物理原理,而不是简单的把情景作为实例体现,不仅仅作为课题的引入。
  2拓展课本问题打造高考试题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促进学生不断求知的动力。在命题中我们有时总苦恼缺乏问题的来源,但又忽视教材中的素材,而另外搜寻新的素材问题。2015年江苏高考第4题却将课本问题进行拓展分析,命制了一个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好题。
  例2(2015年)如图2所示,用天平测量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下列各选项(图3)所示的载流线圈匝数相同,边长NM相等,将它们分别挂在天平的右臂下方,线圈中通有大小相同的电流,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若磁场发生微小变化,天平最容易失去平衡的是
  分析 本题源于人教版选修3-1第94页,原题以电流天平为背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当线圈中电流反向时,为使天平重新平衡,各相关物理量必须满足怎样的关系,并进行相关的定量计算。命题人员在基本的工作原理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对电流天平的实际工作的灵敏度进行拓展分析,以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为知识背景,考查了学生将实际问题与具体物理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有效长度的认知。
  启示 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经常就问题论问题,为了体现训练的全面性,又不得不以题量来解决问题不全的短板,教师对课本问题没有深入分析,拓展问题的意识。课本问题是教材编写者精挑细选出来的,以教材问题为母题,进行纵向、横向问题拓展,产生新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深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教材中原题除了可以进行力学拓展以外,还可以进行能量拓展,分析若磁场变化,回路产生的电能,通过导体的电荷量。对于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操作失误也可以进行分析,如,若操作中不慎右臂的矩形线圈脱落,可分析线圈下落过程中运动状态的变化和能量的转化等。
  3改编教材例题、习题打造高考试题
  教材中的习题、例题型性强、针对性强、科学性强,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习题进行改编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江苏省201 1年第2题、2015年第15题均是对教材例题进行改编而打造出来的高考试题,下面以2011年第2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3 (2011年)如图4所示,固定的水平长直导线中通有电流,,矩形线框与导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且一边与导线平行。线框由静止释放,在下落过程中
  A.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保持不变
  B.线框中感应电流方向保持不变
  C.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合力为零
  D.线框的机械能不断增大
  分析 本题源于人教版选修3~2第12页例题2,原题是楞次定律应用的考查,与其所处教材的章节楞次定律相吻合。2011年的高考考题将原题结构顺时针旋转了90°,综合了楞次定律、安培力、能量的考查,这种改编实际上是由单一考查到综合考查的改编。
  启示
  改编是一种较常用的打造新题的方法,改编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改编题干条件,这种改编较适用于新课教学,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二,由单一考查到综合考查,这种改编方法特别适用于高三综合复习阶段。第三,拆分法,将同一例题进行适当拆分,对某一部分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结合法,以某一例题为母题对相关知识进行融合分析。第五、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
  4借助教材中的“做一做”等栏目打造高考试题
  江苏人教版教材有一显著特征,即在内容介绍中设置了“做一做”、“说一说”,“科学漫步”等开放性的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给了学生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范畴,一个自主学习与发展、思考的空间。同时也给了命题人的一个素材的来源,2014年江苏高考第6题就是来自于人教版必修2第10页“做一做”栏目的小实验的一个考题。
  例4 (2014年江苏)为了验证平抛运动的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用如图5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A球水平抛出,同时B球被松开,自由下落。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两球的质量应相等
  B.两球应同时落地
  C.应改变装置的高度,多次实验
  D.实验也能说明A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
  教材中“做一做”栏目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用小锤敲击弹性金属片后两个小球哪个先落地,从而对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进行对比分析。该高考试题以教材中的几个操作和现象分析设置了四个选项,分别对质量是否会影响下落、实验观察的现象和得出结论、怎样使实验现象具有规律性进行考查,属于基础题。
  启示
  现在高考试题的命制有三大趋势,一是与先进科学技术相联系,一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三是与操作、实验、观察相联系。而与这些相关的素材往往呈现在教材中的“做一做”、“说一说”、“科学漫步”、“STS”、“科学足迹”等栏目中。而这些栏目在教学中往往被教师忽略,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以上栏目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发散讨论,扩展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教材内容蕴含着广阔的可开发资源,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用好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深入的合理开发,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服务教学。教学过程要注意回归教材,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发展,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关注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物理知识在科技、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课程是综合了应用性和基础性的一门自然学科,直接决定着孩子未来的自然科学理解和综合素质提高,是保证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应试
物理学家曾评出十大最美丽的物理实验,实际上,不仅仅是实验,科学的美丽存在于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譬如平面镜成像、正电荷与负电荷、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就有对称之美;抛体运动轨迹、振动与波的图象、正弦交流电的图象等有曲线之美;雨后彩虹、八大行星的同向公转、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等则展现了自然之美……。即便是我们在求解物理问题的过程当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优美画面,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本文通过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让学生置身于恰当的情境中进行认知构建,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那么,对于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创设情境,优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从物理
近一时期,我的不少同行都有些郁闷—我是说,我们这些教物理的老师。  有报道说,在启动高考改革的省份,选考物理的学生人数明显减少。不少人产生忧虑,如此下去,我国理工科人才的数量会不会受到影响?毕竟我国还处在全面走向工业化的阶段,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理工科类人才。  选考物理的学生人数减少会不会影响我国理工科类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此我没有太多发言权。我想情况也许不会像人们担心的那样严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活动.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连接体是高中物理力学体系中的重要模型,其相关问题的解决要技巧性地进行研究对象选择,严谨化的受力分析,形象化的过程分析等等,牵扯到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能有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正是此类问题综合性较强,很多学生处理时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分类认识连接体模型,这会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有助于他们方法的总结和解题水平的提升。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连接体大致可从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斜抛运动作为抛体运动的一般形式,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如篮球、足球等。但在中学的教学中斜抛运动却因为考试考查较少和数学处理较麻烦等原因一直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关注,只需要掌握斜抛运动的常规处理方法和一般性结论即可。即将斜抛运动正交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
近期在很多的教育教学文献中出现了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这一关键词有别于课堂改革初期的三维目标,它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发展状态下的追求和提升,是三维目标在当
高中物理涉及到临界的问题学生往往比较头疼。什么是临界问题呢?当物体由某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状态的过程中,中间某个质变的转折点则可对应为临界状态,物理学上有关临界状态的问题研究就称为临界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处理相关问题时,切忌让学生对临界条件死记硬背,而要帮助学生通过对量变过程的分析,来认识质变的必然。笔者以高一阶段的几个典型临界问题为例,谈谈自己对此类内容进行教学时的思考。  1有关速度的临界问题  运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其中导学稿的使用是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一环,对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新形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