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与创新之道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maoelg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道既然称之为道,当有规范、法度等讲究,后人学之亦有规程可循。王羲之晚年为其子王献之等学字,亦仿前贤蔡邕、卫恒、索靖、卫夫人(铄)等著《九势》《四体书势》《草书势》《笔阵图》等,为后人留下了《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等经验之谈。在文中,王羲之开篇即说:“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chuan)谬,撮其要实,录此使宜。或变体处多,罕斟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专精,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尽管此文真伪在书界仍有争论,但与王羲之诸多教子传说相比对,仍有可信之处。在文中,作者坦率地指出儿子学书虽有灵性,但由于规矩不严、基础不深,最终会影响其发展,甚至还会被某些现象所迷而误入歧途。为此,他告诫王献之要注重传统之“本”,甚至从篆籀开始,体悟经典作品的质朴与魅力。如此,即便是“无灵性者”,百日亦可有所开悟,进而还可逐步达到“宜”的理想境界。
  读了这篇书圣留给爱子的家传书道学习秘籍,其后十二章具体的论述暂且不论,仅这小序中两次特别强调了“规矩”的问题,已足以使我们引起重视。为了引起儿子的重视,王羲之强调了打好基础后能有事半功倍和形彰势显的突出效果,而其中也的确反映出在书道学习中传统和基础的重要作用,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古往今来的书道演变历史已有无数的例证说明了这一问题。
  到唐朝也有一典型案例能补充说明这一问题。著名狂草大家张旭虽以草书见称,然亦精于楷书。其创作渊源虽得益于“二王”,但又能独创新意。其楷书《郎官石柱记》能取欧阳询、虞世南笔法,端庄严谨,不失规矩,展现出楷书的精妙。宋《宣和书谱》中评说:“其名本以颠草,而至于小楷行草又不减草字之妙,其草字虽然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这说明,在书道上凡有成就者,其基础功力比在深且博,而不在虚且浮。有规矩自成方圆,无根基则难成气候。
  
  
  图1 张旭善狂草,但楷书亦有很好的功力
  由晋入唐,文治渐盛。三教争衡,均以规范入手①,自然也会影响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在书道发展史上开始出现“法”的概念与意识,“书法”(此前,“书法”专指史家修史的写法,到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唐李百药撰《北齐书》方有今天意义上的说法②)“法书”(此概念成型更晚,主要是对古代名家墨迹的尊称,包含对某书道作品“楷模”的评价)等概念的形成当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唐朝不仅在国子监“六学”中设有专门的“书学”,在科举考试中对人物的品评也将书道素养作为重要的参照,科举考试须从身(仪表体魄)、言(言语表达)、书(书写字体)、判(分析判断能力)四方面审视人才。而当时楷书大家辈出(唐一代能自立于书道历史者即有欧阳询、欧阳通、薛稷、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钟绍京等诸多)的兴盛、行草成就(行书以欧阳询、李世民、李邕、颜真卿、柳公权、冯承素等为代表,草书则有智永、孙过庭、贺知章等出类拔萃,而张旭、怀素等已达到顶峰)的辉煌灿烂,及书道理论的深入推进,都使人们感觉到了集大成的气象与定于一尊的自信。
  到达了文化与疏导的高峰,未来的路如何走,唐人自己也有所思考。一方面,唐代的篆隶略显羸弱,与先秦汉魏的传统有所疏离;另一方面,创新的积淀又形成了专注结构、拘谨已甚的法度与风格,也使不少后来者望而生畏。对此,孙过庭在《书谱》中大呼:“贤者改观,愚夫继声”,努力推进书道的发展与创新,鼓励世人在书道上有所作为。他同时也指出,书道的学习与创作需要经历由“平(学习规范与传统)”入“险(力求创新和出奇)”,再复归于“平(达到形成新的规范的境地)”的基本过程,揭示了书道探索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其之后,学者韩愈一方面倡导儒学要确立道统直继先秦孔孟衣钵,同时兼容佛道之长欲继往开来,为宋明理学(新儒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作诗赞扬古代石鼓文的美妙,用“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书道的进一步发展,使日益专门化的书学复归于思想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之中。
  宋以后,思想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解放,以及书写材料与技术的进一步改善,都继续推进书道的规范与创新。特别是宋元佛道思想及儒家“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等为代表)的影响,使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尊重意识在书道发展中又有了新的增长。一方面,宋人开始编辑“阁帖”(如《淳化阁帖》《汝帖》《泉州帖》《绛州帖》等),集“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刻成,金文、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是古代碑帖之集成,为便时人及后世效法;另一方面,宋代书道有了更加文人化的倾向,将书史推向了一个个性鲜明的高峰。苏东坡以豪放气质入字,倡导“天真烂漫是吾师”,“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为书坛带来了“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的超逸与激情,形成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特色,且不忘强调规范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米芾则勇于挑战前贤,认为“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倡导“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唱响了宋人“尚意”及书风纵情放达的进行曲;黄山谷则悟道开示,批评“凡书之害,姿媚是其小疵,轻佻是其大病”,并能援篆法、参禅意,在学、思、实践并行③的基础上形成“神闲意秾”(康有为语)的崭新气象,使宋一代书风强力突破了唐末宋初“应规入矩”的藩篱,积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道作品与思想。
  而在这方面值得提及的,还有作出过重要和多方面贡献的那位“爱艺术不爱江山”的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他不仅注重传统书画经典的集成,为朝野学书提供了丰厚的学习资源,还亲历亲为、体验感悟,创造了在中国书道史上具有革命性、突破性意义的“瘦金”书体,为宋以后书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本体和专业的指导与启发。
  宋以后,书道与文化均偏重普及,元明两代虽有赵孟頫、康里巎巎、鲜于枢、饶介、宋克、杜环、李东阳、沈周、祝允明、陈献章、文徵明、王宠、徐渭、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赵宦光、宋珏等大家迭出,也有人推崇赵、鲜二人为元代书坛巨臂(明陆深语),赞董其昌于明朝“开一代书风”,但从总体上看,还是继承者居多、创新者尤少,唯以“二王”为圭臬的“帖学”影响与科举“馆阁”束缚的仕途诱惑使得当时书风仍难跳出唐宋窠臼。
  清代初起,无有定式,既倡文治,便有乾嘉学派的恢弘气象。在朴(汉)学复兴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学术繁荣,直承前秦遗绪,历代经典得到挖掘与整理,书道发展亦有了多方面新的突破。清初各帝不仅喜好书道,且耗资集成《三希堂法帖》,石印传播,推进了书道经典的普及;同时,注意推进书道方面的学术研究,支持“碑学”对“帖学”的挑战和补充,使书道渊源得以丰富和开拓,并对历代书论加以梳理和品评,还使“扬州八怪”④在书画领域能有所突破和施展,使终身布衣身份的经学宿儒邓石如在当世书坛能鹤立鸡群,开风气之先,为清代书坛注入了久违的清新空气。
  
  
   图2 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创之漆书
  邓石如之所以能篆、隶、真、草、行五体皆精,被誉为“国朝第一”,是因其一生淡漠仕途,故有充沛的精力从事汲古和创新。对于各种书体的经典,邓石如均能悉心探索、刻骨摹写、兼收并蓄碑(包括彝器款识、石鼓、封泥、瓦当、摩崖石刻等)、帖各自之长;在此基础上还能突破程式、开门立派,使其作品结字紧密、踔厉风发、迟涩飘逸、貌丰骨劲、气象开阔、意境苍茫、刚健婀娜、雄浑古朴,将统治书坛数百年的“馆阁”时俗远远地抛在身后,也为众多致力于书道发展和创新的探索者树立了榜样和信心,使清季书坛在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之后,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和活力。
  有了扬州八怪和邓石如的成功实践在先,阮元、包世臣、何绍基、刘熙载、赵之谦、周星莲、康有为等便奋起响应,或阐发惊世之论,或别有新奇之作,学古法经典全为“以立我法”(清宋曹《书法约言》语)服务,提倡博学自得,逐渐成为书坛追捧的时尚。继乾嘉兴盛之后,随着甲骨文的发现,随着敦煌学等研究的兴起,在帖学与碑学之外,人们又看到了简牍、帛书等更多、更新奇的书道资源,“源远流长”的理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蕴含了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也为书家的继承与创新打开了更为开阔的眼界。
  在清代诸多的书论中,康有为的“革命”思想比起他在政治上的“改良”梦想走得更为极端。这也许是他在“维新”受挫后将变革的激情注入到书道发展的思考所致,然其中亦不乏精辟的见解,较之包世臣所论有更为开阔的视野与抱负。其文虽通篇倡“变”,抨击泥古潮流,但并不盲目弃古,较好地论述了汲古与创新、道与技相得益彰的关系,并在梳理历代书道时尚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体变”“分变”“本汉”“卑唐”“碑品”“述学”等有著名的书学概念和论题,尽管其中有一些试图矫枉过正的偏颇,对“帖学”传统的贬抑有失公允,但对中国书道的继承与发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按照中国的文化、思维与学习的传统,继承与发展、规范与创新、“破旧”与“立新”犹如中国文化中对转互动的阴阳,也犹如水上航船所用的双楫,相反相生、相辅相成,失去其一便难以远航、难有整体的发展与前行,而此至于书道的继承与弘扬亦是可资借鉴的辩证通理。
  近代以来,于右任先生一方面着手规范草书,另一方面又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到的作品风格,亦是领悟了书道发展、创新的真谛。正如《礼记
其他文献
当人们谈起生活教育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其当代价值;而谈起其当代价值时,又往往将它与教育改革联系起来,谈它对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等等,对到底什么是生活教育、为什么要实行生活教育、生活教育何以会有价值、其价值究竟何在等问题,反倒缺乏更深入的思考。本文拟从教育救国和公民教育的视角来探讨生活教育及其本质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教育何以能够救国  20世纪上半叶,各种救国思潮风生水起,成千上万有良知的知识分
一、个案介绍  1.一般资料  W,女,初中一年级学生,14岁,非独生子女,体形中等,家庭经济水平中等,班主任反映“W热爱音乐和美术,乍看给人机灵之感,实际上性格很‘温吞’,没有自信。”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成员无精神疾病史,未接受过心理咨询。W在同伴的陪伴下主动来访。在咨询过程中,尤其是咨询初始,W惯于低着头,主动的眼神交流较少。  2.问题表现  W陈述有一个“不好意思开口”的问题,在咨询师
一、比较诵读:初步领略诗歌情感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是余光中先生的诗句,今天让我们沿着诗歌的河流上溯,欣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在揭题后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指名学生朗读,再播放配乐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录音范读以及同学的朗读,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我认为语速应该慢一些,尽量读出凄凉的感觉。  生:我认为应该读出李白、王昌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突出了教学目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但是,如何做到教学目标的三维一体?理论上缺乏阐明。再加上新课程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满足学生兴趣和情感的要求。这就使人产生一种
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的病逝,不仅令感受过他崇高师德的学生痛惜,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学为本的教师在大学应该有什么地位?什么是合格的大学教师?由于对此问题的片面认识,近些年来“教学型教授”出现在许多大学(包括国内知名大学)的教师职称评审条例中,因此,大学中出现了以教学为主和以科研为主的教授。直到2009年,沈阳师范大学与江西理工大学评聘“教学型教授”的实施使这一问题凸显出来,引起众多人
2009年,佛山市妇联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过一项关于中小学生恋爱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生的平均初恋年龄为13.58岁,并且在接受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自认为有恋爱对象或者说不清两人关系的,初中生有15.4%,高中生有31.5%。[1]诸如此类的调查还有很多,结果都反映出恋爱现象在当下的初高中里是比较普遍的。然而,老师和家长们往往像害怕瘟疫一样地害怕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班上或自家孩子的身上;这种事情一
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我国一个古老而富有传统的美术形式,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一沓薄纸,一把剪刀,在劳动者的手中生动地传达着他们的精神诉求和艺术创造力,叙述着乡村的风俗民情,流露着原始的趣味和稚拙,浓缩着历史文化的精华。民间剪纸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被誉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
一、相关研究背景回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地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逐渐增多,但是外来工子女进城读书只能进入专门为外来工子女开办的学校,如果想进公办学校读书,需要交纳高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在许多城市中,只有很少部分外来工家庭能够负担得起这么高的费用,其他外来工子女只得进入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学费相对低廉的私立学校。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3年国务院办公
午饭后,我习惯地开始批改学生的日记,只见聂心洁同学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晚上,我把《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读过之后,看到课文第1页的最下面有一行小字:“作者冰心。选作课文时文字有改动。”我想:有改动?原文是什么样的?是原文好还是课文好?于是我上网找到了冰心奶奶的原作。经过对照,我发现改动并不大,有几小节只改了一两个词语。改动较大的是第1小节,改动后的第1小节确实比原文简洁了。课文第7小节,将原文
引子:由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谈起  在我校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进社区”的一次活动中,一个随家长一同听课的四年级学生对于CS游戏的反应震撼了我。CS游戏是一款枪击游戏,在场听课的所有成人没有人知晓这款游戏,只有这个孩子回答知道并得意地将他与同伴玩游戏的过程讲给大家听。当老师追问,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了争执,某同学拿出枪打中了另一同学、血流成河的场景出现在你眼前时,你会是什么感觉?他竟大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