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螺旋纹装饰探析乌氏戎与毛利人关系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aszx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春天,海原县西安镇菜园村农民春耕时发现了一件葫芦形玉坠,其上阴刻有一种纹饰,它与羚羊角、蛹、锥螺的形状十分的类似。有的专家、学者将这种纹饰定为“螺旋纹”。在一件玉器上为何单做一种“螺旋纹”做装饰,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笔者带着好奇的心理开始查找资料,发现用“螺旋纹”装饰的器物很多,各不相同,主要是战国“西戎八国”的游牧民族做装饰纹。但仅固原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怪兽纹金牌饰、铜牛牌饰、西吉县苏堡乡出的卧牛纹鎏金带饰有这种“螺旋纹”,之后的器物上再也没有发现用这种纹饰装饰,这个游牧民族和文化随之消失了?后来又发现新西兰的毛利人也保留着这种“螺旋纹”并作为其民族的纹身、装饰纹饰、图腾纹饰等。又从近代研究成果表明毛利人的祖先来自中国大陆之结论,进行综合分析,毛利人的祖先应该是来自宁夏西海固地区。为此,略列个人的几点看法,与各位专家、学者探讨。
  中国西海固发现螺旋纹的装饰
  (一)新石器玉器上的螺旋纹
  前面提到,在海原县西安乡菜园村新石器遗存发现的玉坠(图1),长4.5、最宽处2.2、厚0.8厘米,整体为细腰葫芦形,其上仅阴刻有类似“螺旋纹”。同时还发现有彩陶、玉器、石器、兽骨、河蚌壳等文物,其中玉坠从无纹饰到有纹饰,最引人瞩目。螺旋纹为不闭合式的螺旋纹。
  菜园村是“菜园文化”的发祥地,菜园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之一,1984年文化普查中发现,经碳14年代测定,其年代在距今4240—3980年前后,是一种典型的母系游牧民族文化的晚期。
  菜园新石器文化遗存是宁夏南部山区,甘肃陇东纵横数百里范围内原始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域特征,跨越时空,凝聚四方,幅射四方的特点,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分布地域上,菜园文化与齐家文化有大片的重合区,即陕甘宁交界带的泾河和清水河上游。在时间上菜园文化早于齐家文化,并在生产形态、生活方式、常用器皿、葬俗等方面,显示出一些有机的联系。从考古学文化的因素上表明菜园文化是齐家文化成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菜园文化的发现及发掘表明齐家文化的主体是从“菜园遗存”中孕育出来的,这对解决长期以来考古学界齐家文化渊源的纷争与混乱有着重要的意义。
  菜园遗址考古资料具有鲜明的土著文化特征,独特性很强,林子梁遗址的窑洞式房屋保存之好,是中国建筑史上罕见,它对于研究和复原中国原始社会窑洞式的建筑结构,提供了实征。对于揭示宁夏南部固原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基本面貌、文化内涵及文化属性,探讨宁夏南部地区与邻近地区其他新石器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1986年和1987年复查的基础上,对固原地区的西吉、固原、隆德、彭阳四县的22处新石器时代文化进行了复查,经复查表明,在宁夏南部山区、甘肃陇东纵横百里的范围内,尽管有六盘山的阻隔,但清水河、葫芦河、泾水等各个流域的先民们,仍是交流频繁,联系密切,共同创造了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原始文化。菜园文化则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个文化的分布地域,即可为“菜园文化”分布的主要框架范围。
  (二)战国时期牌饰上的螺旋纹
  1.西吉县苏堡出土的螺旋纹牌饰
  1976年宁夏西吉苏堡出土的战国卧牛纹鎏金带饰(图2)。通长10.5、腰宽4.5厘米。铜质鎏金,牛呈卧姿,头侧枕前腿,双角直竖,后左蹄着地,右蹄仰靠腹侧与后左蹄相接。长尾下垂,全身满饰细线纹,腹侧阴刻似“S”形(实为螺旋纹)装饰,内填短线纹。从角尾及身上纹饰看,好似驯养成的牦牛。螺旋纹为不闭合式的螺旋纹。
  苏堡乡因村得名,在西吉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秦长城以北的地区,滥泥河上游,也是清水河支流,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纪念海原大地震、进一步利用震湖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发展,经自治区政府同意,从2010年3月25日起,西吉县苏堡乡正式更名为震湖乡。出土的牌上的螺旋纹均为不闭合式的螺旋纹。
  2.原州区中河出土的螺旋纹牌饰
  1996年,固原博物馆在固原县(今原州区)中河乡征集并馆藏的战国怪兽纹金牌饰(图3)。通体长方形,长6.2、宽4.7、厚0.5厘米,重84.1克。兽形,似虎。低首,张口,大眼圆睁,目视前方,利齿外露,鼻部上卷,长尾下垂,作行进状。器表饰螺旋纹等,背部有一钮。原州中河乡,位于清水河支流的中河上游,因河名而得名,在秦长城南部,是义渠戎、空戎(绲戎)、乌氏戎居住地。
  2001年固原博物馆征集于原州区境内的战国卧牛纹鎏金带饰,与西吉县文管所征集的牌饰,完全属于一类。牌饰整体为一膘肥体壮的卧牛,肩部与尾部隆起,腰部下塌,头部斜垂,怒目圆睁,两耳、两角直立,长尾下垂。牛身整体毛纹舒展流畅,形象逼真。螺旋纹为不闭合式的螺旋纹。
  3.海原县出土的螺旋纹牌饰
  1990年左右,海原县高台乡的堡子村出土了与固原博物馆征集于原州区境内的战国卧牛纹鎏金带饰、西吉县文管所征集的牌饰完全属于一类。画面中的牛,摇着尾巴、神态悠然。装饰的螺旋纹为线刻技法,有闭合和不闭合两种,线条单薄,突出体现螺旋纹饰,螺旋纹均为不闭合式的螺旋纹。在李旺乡李旺村出土的是一件类龙型牌饰,上面装饰有闭合式螺旋纹(图4),此件后被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馆征集。
  4.彭阳县出土的螺旋纹牌饰
  1999年宁夏彭阳县草庙乡张街村出土的动物纹铜牌饰(图5),长7.6、宽4.9厘米,青铜质,整器略呈长方形,造型为一虎,圆眼,粗颈,体肥硕,虎身阴刻细线、饰涡纹(应为螺旋纹),长尾下垂,张口噬一幼兽,左前肢弯曲踩踏幼兽,后肢成蹲踞状。螺旋纹为闭合式的螺旋纹。
  上述以螺旋纹做装饰图案的几种青铜牌饰,主要出土于长城以北的三县一区,即固原市彭阳县、原州区、西吉县,中卫市海原县,史称“西海固地区”,属于清水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区。
  有专家研究后认为使用这种螺旋纹牌饰的族群可能是西戎族群中“空洞氏”、“焉氏塞(乌氏)及“义渠”三支。骆驼、牛等形象凭螺旋纹等装饰成为祥瑞系牌饰,因此,上述的这类牌饰主体为单体大型动物,健硕、粗犷、厚重,但造型和谐温顺,无侵略性,可能只是守护使用者的祥瑞系牌饰。笔者以为使用闭合式螺旋纹牌饰的是降服于秦国的空洞氏”“焉氏塞(乌氏)及“义渠”等西戎少数民族,因为接受了秦国的统领,他们的螺旋纹则是闭合的;使用不闭合式螺旋纹牌饰的族群可能是西戎族群中,不愿意降服于秦国的少数民族,被秦国称作“胡”人中的一个少数民族,因在长城以北,史料记载很少,很难觅踪,后来他们又回到了这一地区生活,他们标新立异,使用了自己文化纹饰的图腾。   据史料记载,义渠民族在商代前是西方羌戎民族的分支乌氏、义渠等戎族,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戎人生活在当代的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北部地区,但确切生活范围,目前没有专家能讲述清楚。也有专家认为固原市原州区彭堡乡、杨郎镇、西吉县陈阳川等春秋战国墓葬出土数量众多的北方青铜器,反映了义渠戎、乌氏为主的西戎游牧民族文化风貌。
  “西戎八国”中义渠戎最为强大,筑堡修城,称王建国。秦人对付义渠,一方面和平相处,发展关系,另一方面不断进行军事蚕食。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秦国宣太后关系暧昧,且生有二子。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二人反目,“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歼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从此强大的义渠戎国灭亡,西海固一带纳入了秦国北地郡的管辖范围。尽管秦人占领了戎人之地,但边地并不平安,不断受到西走戎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在这种历史环境中,为了加强防御,于是在新占领的边陲之地“筑长城以拒胡”。同时在长城以南地区设置了朝那县、乌氏县,1979年,固原市彭阳县古城乡出土了一件西汉铜鼎(图6),上有“乌氏”、“朝那”等铭文,此鼎的出土,为乌氏县、朝那县;乌氏塞、朝那塞的地理方位提供了很好的佐证。朝那县、乌氏县的建立,加强了长城延边的行政管理与防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西走戎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致使南北各民族、胡汉之间能够在长城沿线和平相处,并设立商榷,进行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
  战国时期,在今宁夏境内修建的长城,主要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修筑的,其目的主要是防止匈奴的南侵。秦长城工程之浩大,令人惊叹。今固原长城由甘肃进入宁夏西吉县南部,然后折向东北,绕固原市区明家庄到达清水河西岸,然后分两道至陈家沙窝再次合并,出宁夏境入甘肃省又折向东南,经城阳等地进入甘肃镇原县境。这段秦长城以北的清水河流域,因地势高而水草茂,为游牧民族乐于徙居之地。不愿意降服秦国而西走戎人及其他少数民族,被秦国称为“胡”人,他们又回到了长城以北西海固地区的清水河流域的故乡,创造了著名的“清水河青铜文化”。
  这类螺旋纹装饰的器物,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装饰,其他地方均没有发现,虽然也有雷同的,但差异很大,而且有些牌饰为纯金和鎏金,档次非常高,非一般人所能佩戴,应该是首领佩戴的牌饰。如1999年宁夏彭阳县草庙乡张街村出土的动物纹铜牌饰,时间也是公元前770—前221年,青铜质。整体造型略呈长方形,造型为一虎,圆眼,粗颈,体肥硕,虎身阴刻线,饰涡旋,长尾下垂,张口噬一幼兽,左前肢弯曲踩踏幼兽,后肢呈蹲踞状。其中的螺旋纹虽有类同,但头部是完全闭合螺旋,与原州区中河出土的怪兽纹金带饰、西吉县出土的卧牛鎏金牌有着明显差异。二者地域、纹饰虽然相近,但不是一个类型的文化圈。因此,它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装饰,是一种地域文化圈,也是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海原西安镇菜园村发现的玉坠,虽与原州区中河出土的怪兽纹金带饰、西吉县出土的卧牛鎏金牌年代久远,但两地仅距70公里,两类文化遗存、地理有着同脉相承的密切关系。海原菜园文化属于母系社会的晚期,父系社会的早期。毛里,喻父母之恩。语本《诗·小雅·小弁》:“不属于毛,不离于里。”毛传:“毛在外,阳为父;里在内,阴为母。” 孔颖达疏:“今我独不连属于父乎?不离历于母乎?何由如此不得父母之恩也?”因此,有一支戎人,可能自称是“毛里”人。那么,这个戎人或称胡人、匈奴人中被称为“毛里”族群的少数民族,在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一方面出于军事实力弱于秦国;另一方面长城内外有新文化因素的到来,吞噬主体牌饰可能与 “空洞氏”焉塞氏(乌氏)及“义渠”三支西戎人一起退出历史。
  新西兰发现的螺旋纹装饰
  中国的戎人中持有螺旋纹图腾装饰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融入到汉族、其他民族中去了吗?消失了吗?当笔者在研究螺旋纹时,发现在新西兰国家有一个民族毛利人,他们依然保留着这种螺旋纹。当然我是没有去过新西兰,只是在一位游历新西兰国家朋友拍摄毛利人的图片中,惊奇地发现毛利人身上有着这种消失的螺旋纹图腾的纹身(图7),之后,开始关注起新西兰毛利人及其文化。在新西兰毛利人民俗文化村,游客拍的片子中有很多雕塑品,其上有螺旋纹装饰的(图8),与固原市原州区中河出土的怪兽纹金带饰、西吉县出土的卧牛鎏金牌、海原年出土的玉坠、青铜牌饰如出一辙,文化符号之间有着同脉相承的密切关系。毛利人是新西兰第一批居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精通雕刻艺术。
  2011年7月22日—11月6日,在新西兰奥塔哥地区社团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了“毛利人的世界:新西兰奥塔哥博物馆珍藏文物展”。展出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长白云之乡的毛利族、西方文明的介入、塔胡人——南岛的毛利部落、木器、石器、玉器、玉器贸易、编织物、骨器和当代毛利人艺术,332件/组的展品将毛利人日常的狩猎、捕钓、编织、雕刻技艺,以及和他们休戚相关的神圣仪式直观地演绎给观众。在展出的文物中,除了用传统毛利工艺加工制作的武器、吊坠、神器等物品外,也有毛利人与西方人接触以后利用他们带来的新资源,如金属等制作的物品。毛利艺术是活着的艺术,正如毛利民族有史以来的活跃表现,他们的文化艺术也在适应历史潮流中不断演进、变化。这一点在展览的尾声部分“当代毛利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展出的文物中引人瞩目的有很多件均有螺旋纹装饰,与宁夏西海固地区古代消失民族——乌氏人的螺旋纹装饰如出一辙。如:议事厅边柱雕塑(图9),木质,尺寸大小为高134厘米,宽58.5厘米,厚14厘米。这件木雕原本是支撑一座议事厅正面的山墙封檐板的边柱,这样的柱子一般有一对,一边一个。木雕纹饰被称为“奥希奈姆图”,上面就有“螺旋纹”雕刻纹饰。还有“议事厅木雕墙板”(图10),长138、宽33.5、厚6厘米。这种木雕墙板在毛利语中叫做“埃帕”,专门成组放置在议事厅的后墙。议事厅木雕墙板上也有很多螺旋纹的雕刻纹饰(图12)。
  笔者出差,在乘坐的一家航班上发现了一本供游客消遣的书籍《民族论坛》,已经是过期很久的杂志,其上有一则消息《欧一学者认为:毛利人祖先来自中国》:   新西兰的毛利族和太平洋其他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来自中国。这是维多利亚大学科学家钱伯斯博士采用新技术分析人类脱氧核糖核酸(DNA)研究结果,钱伯斯博士说,最终成为毛利人和其他波利尼西亚人的先民,起源于中国大陆,他们后来在许多世纪里,移居太平洋各处。
  钱伯斯所做的脱氧核糖核酸的检验结果显示,毛利人和其他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从台湾开始,从一个岛屿到另一个岛屿,一路穿越菲律宾和印尼,直达西波利尼西亚,再进入东波利尼西亚群岛和新西兰。钱伯斯在研究报告中说“他们现代后裔的脱氧核糖核酸保存着这些移民航程活生生的记录。他们后裔仍然居住在沿途的这些地方。”维多利亚大学分子系统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使用志愿人士的血样本,将脱氧核糖核酸数据与世界各地其他人口的人类基因研究互相比较后发现,一般波利尼西亚人,尤其是新西兰毛利人的基因多样性,比许多其他种族更少。虽然发现两人具有相同的脱氧核糖核酸简况的可能性对亚洲人而言是1亿1200万分之一,对高加索人是4700万分之一,对波利尼西亚是670万分之一,但对毛利人来说,却只是280万分之一。
  钱伯斯说,这个结果与近代移民史完全吻合。几乎与此同时,新西兰北帕默斯顿的马西大学传出可以佐证的研究结果,马西大学的脱氧核糖核酸研究结果显示,纽西亚的波利尼西亚初民中有70人是女人。
  马西大学研究小组组长、也是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副教授的默里—麦金托什说,有关结果否定了一两艘乘船失事者构成第一批毛利人的说法。她说:“新的研究结果与波利尼西亚人总是周密探索,然后才移居别的太平洋岛屿的作法一致。”毛利人的传说和神话都称夏威夷是毛利人在太平洋的发祥地,纽西兰毛利人的祖宗就是从那里出发,按照有计划的探险和移民航程,南下穿越南太平洋地区,直到新西兰。但许多毛利人也相信,他们的老祖宗来自亚洲,然后远渡重洋,越过太平洋。
  之后深圳大学人口所的杨中新、钟若愚教授对毛利人口及其祖先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探讨,从人种、人口、民族、经济、遗传、考古、语言等方面对新西兰毛利人口祖先源流问题进行引证,结论是:新西兰毛利民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民族,经过三次大变迁,在原新西兰所属库克群岛和北岛登陆;古物挖掘与DNA检测,也为毛利人口祖先是中国人提供了有力证据;现代毛利人的生产工具、语言、习俗、宗教等与高山族、百越族基本相似,他们没有因为地域与生态环境的差别而消失。
  但笔者倾向于钱伯斯教授的研究结果:毛利人和其他波利尼西亚人的先民,起源于中国大陆,他们后来在许多世纪里,移居太平洋各处。
  新西兰的毛利人,“他们头发乌黑,有的卷起、有的直竖;嘴唇偏厚、鼻子较短、鼻孔略大;他们特别健壮、精力充沛、行为敏捷。属于蒙古人种的黄皮肤人。”菜园新石器遗址发掘发现,其人种也属于蒙古人种。
  结论
  综合上述,从出土的玉坠、青铜牌饰上的螺旋纹,与毛利人传承保留下来的螺旋纹装饰来看,文化符号之间有着同脉相承的密切关系,而且皮肤相同、血脉相同,可以肯定宁夏西海固地区古代的乌氏人可能迁徙到了新西兰地区。
其他文献
摘 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重新认识和审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要致力于优化语文朗读教学的途径,学大纲,掌握好、利用好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注重朗读评价的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
目的 了解江苏生源的大学新生性教育、性态度及性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开展青少年性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多阶段分层抽取江苏省11所本科院校、5所高职院校和4所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