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勿忘“我”是谁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老曾说:“无论写什么文章,只要而且必须如平常写信给朋友一样,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现在作文已不同以前作八股文。拉扯套合的功夫根本用不到,最要紧的是‘有’。而且表达出那‘有’:这两层,学生何不幸而得不到训练呢?”那如何才能“有”?怎样才能表达出那“有”呢?本期我们编发陈钟梁老师的《千万勿忘“我”是谁——谈高中作文教学》、张玉新老师的《食补为主,药补为辅——也谈应试文章写作》、董晓平老师的《用平常心看待高考作文——由两篇考场作文引发的随想》三篇文章。分别从内容、方法、命题等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
  
  古代有个笑话,说是有一个监差监押一个和尚。随身携带公文一角、衣包一个、雨伞一把,和尚颈上还戴着一面枷。监差恐防这些东西会遗失,就整天喃喃念道:“和尚、公文、衣包、雨伞、枷。”一天晚上,和尚趁监差睡着,把他的头剃了,又把自己颈上的枷移戴在他的颈上,随即逃走了。第二天早晨,监差一觉醒来,一看公文、衣包和雨伞都在,枷也在,摸摸自己的头,和尚也在,可不知道“我”到哪里去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笑话,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犯失去自我的错误,为人处世有时容易忘记自己的身份、位置,说话、作文也经常忘记自己是谁、自己在哪里。我们有的同学就常常在作文中回避自我、远离自我,以致迷失自我。久而久之。对作文的兴趣与热情也渐渐失去了。
  现代散文大家刘半农在他的《(半农杂文)自序》中说:“我以为文章是代表语言的,语言是代表个人思想感情的,所以要做文章。就该赤裸裸的把个人的思想情感传达出来:我是怎样一个人,在文章里就还他是怎样一个人,所谓‘以手写口’,所谓‘心手相应’。实在是做文章的第一条件。”
  刘半农所说的“以手写口”“心手相应”。真是点到了作文的要害处。
  所谓作文,其实就是用自己的手写出自己心里所想、口里要说的话,尽管有取舍、有加工。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本质上说,写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发现自我、表达自我,进而塑造自我、发展自我。
  古今中外真正有个性色彩的传世之作,都是饱蘸着作者真情实感的有“我”之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记叙则能情味深长,说明则能妙趣横生,议论则能情理兼备。因此,我们主张中学生作文要自觉突出自我意识,要勇于表现自我,学会坦荡为文;要善于表现自我,学会借“我”为文生色。
  命题(或话题)作文有的直接以“我”入题。如“我眼中的明星”“我看课外阅读”“我读三毛”“我的信念”“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是谁”等,但更多的则隐藏着一个“我”在,如“(我的)遗憾”“(我们)独生子女的悲哀”“(我)谈白菜”“(我的)旅欧纪行”“(我的)灯下漫笔”“(我们)瓦屋听雨”“(我在)都市野望”“(我)邂逅霍金”等。
  即使是文学作品,除了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存在外,也常常采用“我”的视角来展示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如《我的叔叔于勒》《一件小事》《祝福》等。
  上海市高考作文《高中生活的回顾与总结》《遥望星空》《面向大海》等都隐藏着一个“真我”。实践表明,许多有特色有创意的高考优秀作文,都充分写出了“我”的高中生活体验,展现了“我”遥望星空、面向大海的独特视野。
  这样说来,没有“我”的存在。就几乎无法作文,无法进入真正的文学创作。当然就无所谓写作热情了。难怪有的作家坦言“我只写属于我的生活”。朱自清先生后期的散文之所以缺少情味,据说是他有意隐藏甚至隔离真我所致,余光中先生对此就有过尖锐的批评。
  作家叶永烈曾多次尝试高考作文。但不管面对怎样的命题或话题,他的笔下总有一个真实的自我。
  在《面向大海》一文中。作者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开篇写“我”出生在东海之滨的温暖之州——温州。从小吃着海鲜长大却没看过大海。从此许下了要亲眼看看大海的心愿;接着写“我”平生第一次看到大海的情景:1961年暑假结束返回北大的时候,有机会乘海轮出殴江,进东海。终于第一次见到大海;再进而写最使“我”难忘的是:一回回往返于中国与美国之间。一次次飞跃太平洋。在万米高空上。透过飞机的舷窗俯视大海,感受到大海的博大与自身的渺小。在叙述完这段“我”与大海结下的人生机缘之后,作者充满深情地写道:“我愿永远面对大海。”在这里,作者写“我”不仅是一种写作习惯和写作技巧,更是一种写作需要和写作智慧。
  作家们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好文章总是开在“我”生活土壤里的鲜花。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写一些记叙、抒情、议论性的生活随笔或训练作文时,千万不要忘记“我”的存在。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我”就是特色。甚至可以说,对于作文。“我”既是泥土,也是种子,还是园丁。
  
  二
  
  “必须跨过这道坎”为200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命题人的意图是希望前不久才参加十八岁成人仪式的高三毕业生,把注意力投注在人生道路那道坎上。从“必须”这个词可以看出这道坎的严重性。非跨过不可,来不得半点犹豫和徘徊。
  世界上有不少民族都用特殊方式来庆祝自己孩子的十八岁生日。马背上的哈萨克民族,有的家庭会在男孩子十八岁生日那天,由母亲把他抱上马背。待孩子抓住了套在马身上的缰绳时,父亲在马的臀部狠狠抽上一鞭,马嘶鸣一声,飞也似的向前狂奔。这时,就看你能否驾驭这匹烈马了,不然,你又如何能适应草原上粗犷而又游荡的生活?
  墨西哥民族有的家庭,在女孩子十八岁生日那天,母亲会递上一杯浓浓的酸牛奶,其味酸中有甜,甜中有酸;而父亲端来的则是一碗苦辣汤,苦中有辣。辣中有苦。今天,你长大成人了,往后的日子你将尝尽人间酸甜苦辣。人生必须跨过这道坎!
  前年秋天,我到重庆参加一个作文教学研讨会,恰好与《散步》作者莫怀戚先生同在一组。《散步》写的是一家人在春天到来之际去田野上散步的故事。莫怀戚先生十分爽朗地告诉我:“其实我写这篇散文。并非赞颂一家人浓浓的亲情,而是针砭时弊,想强调一个男人的肩膀、男人的性格。”听了莫先生一席话,我不禁想起日本小报上登载过的一篇短文,题为“上海没有男人”。
  不知阅卷教师能否从考生作文中。窥测出他们的性别。这大概不算透露个人信息吧。我总觉得我们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乏鲜明的个性,篇篇差不多,空话套话不少。我倒在香港看到过一篇类似“必须跨过这首坎”的作文。一个女孩子写那天她见红了,成了一个真正的女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应当担负起家庭重任,为爸爸妈妈分忧愁。文章读来十分亲切,也十分动人。《简·爱》杂志上曾经刊登过一篇一个日本女孩的作文,文中十分细腻地描写了那天她的内心变化,表现了她像菊花那样柔和、像利剑那样坚韧的性格。最使我感动的是一个中职校智障女孩的作文,不那么通畅的句子,还夹带着几个错别字,写出了那天她害羞、失 落、惶恐的心情与尴尬的处境。这一切都逃不过老师的眼睛。在老师的帮助下,她终于度过了这一天。月下,她扑在老师的肩头上哭了。哭得很伤心。人生必须跨过这道坎:三个女孩分别给我们讲述了属于她们自己的故事。
  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是布满鲜花的阳光大道,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出现这道或那道必须跨过的坎。能否跨过这道或那道坎,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理想与性格;而是否能跨过这道坎。则关系到你的命运。所以我们说。播下一种理想,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人的一生辛酸苦辣,悲欢离合,演绎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老顽童”黄永玉年龄这么大,可是凡年轻人喜欢玩的:驾车、上网、泡吧,他都愿意尝试。他逢人就说:“我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肚子里装满了故事。”
  没有故事的民族是悲哀的。没有故事的家庭是凄凉的,没有故事的爱情是干枯的,没有故事的人生是孤独的……
  美国女作家拉克瑟说:“构成宇宙的是故事,而不是原子。”(The universe is made of stories,not of atoms,)
  讲述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方法,更是一种写作境界。
  
  三
  
  如果说教会学生怎么叙述,是当今作文教学一大难题,那么,教会学生怎么议论,则更是一大难题。公式化、概念化现象依然存在。如规定学生按照指定的模式行事,譬如中间必须含有三个小论点,分别写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对于这样的指导,学生普遍感到索然无味。以为议论无非就是搬弄一些空话、套话而已。
  广东东莞有一家由台商投资的东南亚最大的制鞋厂。厂方规定,班组每两周学习一次,时间30分钟。班组长必须针对实际需要,先讲一个故事。然后再分析一个道理。
  据说世界著名球星乔丹来到中国。面对千百名如痴如狂的球迷,风趣地说:“让我先讲一个故事,再说一个道理。”乔丹讲的是发生在NBA球场上的故事,然后引用前总统克林顿的一句话: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就像NBA球场上的拼搏,需要团队精神。乔丹非常巧妙地把叙述与议论融为一体。“融为一体”最难的是把自己也融入其中。做到“得体”二字。
  叶老曾意味深长地指出:“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老一辈教育家无不呼吁:学生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值得关心的是,学生拿到一个议论性比较强的题目,到底从哪里写起,中间怎样展开议论。结尾又如何才能得到升华。亚里士多德说得好:“智慧不仅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是从“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写起的。由于她想到了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一一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中间部分有一句十分经典的话:“人类也需要梦想家”,文章就是围绕着这句话展开讨论的。结尾写道,一个科学家,应当永远像一个“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儿”。这就是一个伟人在谈论“我的信念”,用最朴素的语言阐述最深刻的道理。
  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是从她高一时的英文课本——奥尔珂德的《小妇人》中一句话写起的。那年恰好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奥尔珂德逝世九十周年。奥尔珂德那句话“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先后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在“那时”,“那时少女情怀”,文章写的是那时的读书生活。第二次出现在“如今”,如今“我”已是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了,写的是亲人重逢,骨肉团聚。第三次出现在结尾“最近”,写的是观音的眼泪、基督教徒们虔诚的祈祷。琦君原是一位忠诚的佛教徒,晚年在美国定居后,又接受了基督教。中国文人有一个优良传统,对宗教相信而不迷信、真挚而不固执。琦君用心参悟了中西两大宗教的真谛:中国佛教的悲悯,西方基督教的感恩,这正是宗教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文章结尾道破了泪珠是怎样升华为珍珠的,这需要的不仅是过程。更是理想!
  以上两个实例告诉我们。作文必须回归自我,发现自我,“我手写我心”。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百年哈佛给莘莘学子开了一份书目。总标题是——“我”人生哲学。现在的问题是,不少考生写的不是必须跨那道属于“我”的坎,而是成人的坎、名人的坎、古人的坎。因此,他的议论必须是空泛的,代“成人”“名人”“古人”立言而已。
  叶老早就发现这一弊端,语重心长地说:“写作必须剔除那些普普通通的材料,单把的确属于自己的东西写进去,剔除得越干净。的确属于自己的东西成分越多。那越是成功的东西。”“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走去,便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志公先生说:“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我想,它之所以会成为“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原因之一,它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娴熟的表达技巧,更需要学生有鲜活的生活体验、独特的个性表现。
  作文教学,必须跨过这道坎。
其他文献
近日笔者仔细阅读了英国一家教育网站(www.teachit.co.uk)教学设计的案例,觉得耳目一新,其教学设计所彰显的特色和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迥然不同。本文选取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的教学设计加以译介,并和我们的教学设计比较,意在为我们的一线教师打开一扇近距离接触英国母语教育的窗口,使我们在比较中感悟,在对话中沟通,在借鉴中提高。    一、英国《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教学设计的呈
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韦瑞玲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案例。从这个体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例中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课改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又惊奇地发现,在这一变化中有一个基本的因子没有变。于是乎,语文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就成了决定我们能否和谐统一地处理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在这“变”与“不变”中和谐共生,推动语文新课程向前发展。   下面我们就从韦老师
教学目标    1.感知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2.品析人物语言,体验角色情感,分析人物性格。  3.细读剧本,借助材料,探究夏洛克形象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布置:认真阅读剧本,熟悉剧中各个人物,并思考:假如剧中这个人物不出场,剧情又会怎样。)  【设计意图】戏剧内容比较多,需要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阅读,初步熟悉人物角色及其在本场戏中的作用,为课堂服务。   
一、教学设想    《红楼梦》第一回至第五回犹如全书的“序幕”或“缩影”,小说从第六回才开始展开故事情节。曹雪芹安排前五回的目的,是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的主题、作品的主线、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归宿等,作或明或暗、或详或略的提示,使读者一开始就能大致了解全书,不致读来漫无头绪。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第三回,通过荣国府的女主人对来自苏州的第一次见面的十三岁的外甥女林黛玉的接待,极其自然地介绍了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在课堂上首次接触的新闻稿。虽然此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大量的新闻,耳濡目染,有较丰厚的积累,但这些认识还仅仅是感性的、零碎的。因而在教学中如何系统梳理这些零碎的认识,使学生对新闻这种文体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在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和写作技能,无疑是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一次听课调研中,有位
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开展相关活动、建构革命传统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从青少年关注的现实问题出发,将青少年在成长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唤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拉近青少年与革命传统之间的心灵距离,激发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明确青少年的时代使命。我是江苏省南京
一、淡化考试大纲,落实课标理念  课程标准所呈现的作文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学生观,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围绕这一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从学与教两个层面对作文教学的实施与评价提出了要求,归纳这些要求可以看到三个特点,这就是:作文空间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表现手法由“共性”向“个性”的转型;评价方式从“一统”向“多元”的转变。这三点集中体现了多元开放、能力培养、创意表达的作文思想。作文教学与评价
音乐绘本《听,小蜗牛艾玛》用图画、文字和音乐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场域,给儿童讲述了小蜗牛艾玛的故事:懵懂的艾玛初闯世界,她发现了许多新鲜事物和有特殊本领的朋友,情绪从开心、羡慕到伤心、沮丧。后来,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小蜗牛艾玛找到了独一无二的自己,重新自信满满地出发了。这是一个温暖的励志故事,音乐由德国作曲家史特凡·马尔采夫创作。马尔采夫用弦乐四重奏加钢琴的方式,结合令人咋舌的演奏技法,创作了十三首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一、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根据性质不同,“学习共同体”分为“同质型”和“异质型”两类。同质型,即团体内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上均接近。异质型,团体内有学生特别优异,有能
新诗观在胡适学术主张中的地位    胡适(1891-1962)一生治学涉猎广泛,但在“初入江湖”前十年所最倾重的,恐怕还是文学。1921年,胡适曾应友人上海亚东图书馆主人汪原放的建议,将此前近十年所做的文章进行整理删定,分为四卷定名为“胡适文存”出版。其中放在第一卷的就是《论文学的文》。他在《序例》里还特别说明“这一卷删去最少”,原因是“这些讨论文学的文章,虽然有很多是不配保存的,却可以代表一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