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信看过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同行们,一定会被唯美的画面、动人的情节、感人的音乐所征服。一群处于“池塘之底”的问题少年,因音乐家马修老师的到来而改变:纯净的童声在空气中肆意飘荡,灿烂的阳光在忘情舞蹈,久违的笑容在尘埃中尽情绽放,孤独的少年在歌声中蔓延期望。究竟是什么密码,让“冷酷的恶魔”转变成“善良的天使”?
密码之一:保护脆弱的自尊
皮埃尔少言寡语,有着“天使的面容”,却长着“魔鬼的躯体”。因为偷窃、逃学被公立学校开除。尽管皮埃尔的单身母亲不乐意,但他还是被强制送进了“池塘之底”——寄宿学校。
当母亲来探望皮埃尔时,他正因侮辱校长而被关起了禁闭。马修老师并没有告诉她皮埃尔的真实情况,而是告诉她,皮埃尔牙痛去了医院,并让她不要担心。马修这么做,为的是保护皮埃尔的自尊,并给几近绝望的单身母亲留下一个希望。而在母亲下一次探望皮埃尔的时候,马修悄悄地暗示上次向其母亲隐瞒实情的事。马修的暗示不仅促进了皮埃尔与母亲的关系,而且保护了皮埃尔脆弱的自尊心。
因受不了蒙丹对母亲的侮辱,皮埃尔偷偷逃出学校,在大雨中奔跑。隔着密密的雨帘,皮埃尔看到了那个熟悉而慈爱的身影,正被劳碌渐渐磨去青春。皮埃尔冷酷的外表下,泛起了一丝丝温存。雨水打湿了他的发丝,更敲醒了他的灵魂。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是要靠自尊来支撑的。马修为这个从雨幕中赶回的少年,打开了学校沉重的铁门。他没有问皮埃尔去了哪里,干了什么,然而,“他回来了,这才是最重要的”。他尊重少年敏感而脆弱的自尊。
自尊是涉及个人自身存在价值的一种重要情感,是推动个人前进、成功的一种强大源动力。自尊自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自尊的缺失,则会让一个人陷于消极悲观的境地,失去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求。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如果个体成长过程中缺乏对自身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可能会引发个体内在需要失衡,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逃避学习、沉溺网络,甚至攻击别人、偷窃东西等等。
孩子的自尊是在点点滴滴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身为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在孩子面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有可能深深地影响他们的自尊心。被誉为美国头号心理学家、家庭顾问的詹姆斯·杜布森博士曾说:“有千百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教师,要时时刻刻维护孩子的自尊,分分秒秒爱惜孩子的自尊。因为,保护孩子的自尊,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密码之二:觉察独特的需要
在哈森校长“行动——反应”的惩罚原则下,“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正遭受着无情的践踏和鞭笞。其实,他们是一群不幸被阴暗选中的孩子,但他们没有失去灵魂的善良光明,只是暂时迷失了自己。他们需要旁人去关怀,去理解,用爱去抚慰他们受伤的灵魂。这群被抛弃的孩子正等待着救赎。
热爱音乐的马修来到了“池塘之底”后,一直在寻找教育的契机。喧嚣的宿舍里,孩子们正在疯狂地嬉闹。科宾“动情”地用口琴声羞辱马修:“你会完蛋的,秃头,轮不到你来拿主意。”马修淡定地走到科宾的旁边:“接着唱,我在听。”“你从没提过,你歌唱得很好!”马修总是这样,坚信每个孩子都有善端,他喜欢在貌似不经意间,真诚地夸奖每一个孩子。
在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马修发现尽管孩子们唱得很糟,但他们喜欢唱歌。在这个逼仄的“池塘之底”,他们希望通过歌唱表达自己的心声。此刻的马修看见了救赎的曙光。他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马修根据每一个孩子的音乐天赋,为他们找到了适合的位置:男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合唱、独唱,乐谱架子、指挥助理。他想用挚爱的音乐拯救“无可救药”的“问题少年”。
空寂无人的教室里,皮埃尔倚靠着讲台,忘我地歌唱,得天独厚的嗓音和对音乐极其敏锐的洞察力,让站在门外的马修惊喜万分!他惊叹于皮埃尔奇迹般的音色,深感上天对这少年荣厚的恩赐。在合唱团里,皮埃尔纵情歌唱,音乐打开了他的心扉,他学会了宽恕,懂得了感恩。他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创造了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与母亲恢复了关系,考进了里昂音乐学院,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指挥家。“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天使之声萦绕在绿荫小道中,希望之花绽放在“池塘之底”。
需要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基本要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大基本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生命断裂处,音乐助疗愈。音乐,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孩子们找到了自我价值。教育不仅要理解、关爱,更要努力信任、成全。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觉察孩子独特的需要,尊重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的需要,成全孩子的需要。
密码之三:观照敏感的心灵
在雾气弥漫的校门口,迷茫忧伤的派皮诺,双手紧紧握着铁门的栅栏,痴痴地守在校门的一侧,他在等待星期六,等待爸爸来接他回家。雾气弥漫的双眸,苍白忧郁的脸庞,没有任何的戒备和敌意,只是一味地忧伤,忧伤得让人心疼。这是马修来到“池塘之底”第一天认识的第一个孩子。
在一次午餐时,马修从其他老师口中得知,派皮诺的父母死于二战,尽管老师们告诉了真相,但是,派皮诺始终不相信他的父母真的离开了他。因此,每到周六父母探望孩子的日子,从朝阳似火的清晨,到残阳如血的傍晚,他都会守在铁门口,痴痴地等候着父母来看他。
对于这个盼望父爱母爱的孩子,马修在随后的日子里默默地观照他那颗敏感的心灵:面对哈森校长的提问,派皮诺不知所措时,一旁的马修悄悄地暗示他问题的答案;合唱团分配任务,派皮诺一首歌也不会唱时,马修“煞有其事”地安排“重任”——“不要紧,我可以教你。同时,我委任你为合唱团的副指挥”。给老师递乐谱,传指挥棒,马修把派皮诺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位置,电影中只要有派皮诺的镜头,也总是就在马修的身旁。最近的位置,最暖的观照。
因为一次意外的火灾,马修不得不离开“池塘之底”。 派皮诺痴痴跟在马修身后,等着他带自己离开。已经上了车的马修终于又下车回头走,抱起了痴痴等待的派皮诺。那天正是星期六,他没有让他失望。
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一句不经意的关切话语会让愁云惨淡的天空瞬间绽放万缕光芒;一个流露着温情与关爱的眼神会让伤痕累累的大地重新孕育出新的希望;一个温柔的动作、亲切的抚摸会让濒临死亡的花儿重新复活。
人的内心世界如同一把锁,谁掌握了打开心灵的钥匙,谁就可以调动人的一切。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打开,可是一旦打开了,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就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心”门还需心来打开。唯有心灵在场的教育,才能真正撼动孩子的心灵。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守护神,出自内心的关怀,源自内心的爱护,定会孕育千千万万美好的心灵。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我想起了一位植物学家的话:棘刺是发育不完全的芽,要是它们生活在一个有利的环境或得到较好的培育,也会变成繁茂的枝丫。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不就像那些棘刺——涵育着如此丰富与美好的种种可能性的嫩芽吗?我们若给他们适宜的土壤,给予他们精心的培育,他们也会成为“在阳光和煦的日子高举枝条,以花和果使人心情愉快的有希望的幼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朱永新先生在一篇序言中说得好:“我们之所以用心去做教育,是因为我们相信每个生命都是朝向美好的。生活在教育中,就是生活在美好中。也只有让教育始终朝向美好,所有生命才能如其所是地吐露芬芳。”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密码之一:保护脆弱的自尊
皮埃尔少言寡语,有着“天使的面容”,却长着“魔鬼的躯体”。因为偷窃、逃学被公立学校开除。尽管皮埃尔的单身母亲不乐意,但他还是被强制送进了“池塘之底”——寄宿学校。
当母亲来探望皮埃尔时,他正因侮辱校长而被关起了禁闭。马修老师并没有告诉她皮埃尔的真实情况,而是告诉她,皮埃尔牙痛去了医院,并让她不要担心。马修这么做,为的是保护皮埃尔的自尊,并给几近绝望的单身母亲留下一个希望。而在母亲下一次探望皮埃尔的时候,马修悄悄地暗示上次向其母亲隐瞒实情的事。马修的暗示不仅促进了皮埃尔与母亲的关系,而且保护了皮埃尔脆弱的自尊心。
因受不了蒙丹对母亲的侮辱,皮埃尔偷偷逃出学校,在大雨中奔跑。隔着密密的雨帘,皮埃尔看到了那个熟悉而慈爱的身影,正被劳碌渐渐磨去青春。皮埃尔冷酷的外表下,泛起了一丝丝温存。雨水打湿了他的发丝,更敲醒了他的灵魂。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是要靠自尊来支撑的。马修为这个从雨幕中赶回的少年,打开了学校沉重的铁门。他没有问皮埃尔去了哪里,干了什么,然而,“他回来了,这才是最重要的”。他尊重少年敏感而脆弱的自尊。
自尊是涉及个人自身存在价值的一种重要情感,是推动个人前进、成功的一种强大源动力。自尊自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自尊的缺失,则会让一个人陷于消极悲观的境地,失去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求。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如果个体成长过程中缺乏对自身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可能会引发个体内在需要失衡,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逃避学习、沉溺网络,甚至攻击别人、偷窃东西等等。

孩子的自尊是在点点滴滴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身为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在孩子面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有可能深深地影响他们的自尊心。被誉为美国头号心理学家、家庭顾问的詹姆斯·杜布森博士曾说:“有千百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教师,要时时刻刻维护孩子的自尊,分分秒秒爱惜孩子的自尊。因为,保护孩子的自尊,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密码之二:觉察独特的需要
在哈森校长“行动——反应”的惩罚原则下,“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正遭受着无情的践踏和鞭笞。其实,他们是一群不幸被阴暗选中的孩子,但他们没有失去灵魂的善良光明,只是暂时迷失了自己。他们需要旁人去关怀,去理解,用爱去抚慰他们受伤的灵魂。这群被抛弃的孩子正等待着救赎。
热爱音乐的马修来到了“池塘之底”后,一直在寻找教育的契机。喧嚣的宿舍里,孩子们正在疯狂地嬉闹。科宾“动情”地用口琴声羞辱马修:“你会完蛋的,秃头,轮不到你来拿主意。”马修淡定地走到科宾的旁边:“接着唱,我在听。”“你从没提过,你歌唱得很好!”马修总是这样,坚信每个孩子都有善端,他喜欢在貌似不经意间,真诚地夸奖每一个孩子。
在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马修发现尽管孩子们唱得很糟,但他们喜欢唱歌。在这个逼仄的“池塘之底”,他们希望通过歌唱表达自己的心声。此刻的马修看见了救赎的曙光。他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马修根据每一个孩子的音乐天赋,为他们找到了适合的位置:男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合唱、独唱,乐谱架子、指挥助理。他想用挚爱的音乐拯救“无可救药”的“问题少年”。
空寂无人的教室里,皮埃尔倚靠着讲台,忘我地歌唱,得天独厚的嗓音和对音乐极其敏锐的洞察力,让站在门外的马修惊喜万分!他惊叹于皮埃尔奇迹般的音色,深感上天对这少年荣厚的恩赐。在合唱团里,皮埃尔纵情歌唱,音乐打开了他的心扉,他学会了宽恕,懂得了感恩。他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创造了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与母亲恢复了关系,考进了里昂音乐学院,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指挥家。“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天使之声萦绕在绿荫小道中,希望之花绽放在“池塘之底”。
需要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基本要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大基本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生命断裂处,音乐助疗愈。音乐,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孩子们找到了自我价值。教育不仅要理解、关爱,更要努力信任、成全。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觉察孩子独特的需要,尊重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的需要,成全孩子的需要。
密码之三:观照敏感的心灵
在雾气弥漫的校门口,迷茫忧伤的派皮诺,双手紧紧握着铁门的栅栏,痴痴地守在校门的一侧,他在等待星期六,等待爸爸来接他回家。雾气弥漫的双眸,苍白忧郁的脸庞,没有任何的戒备和敌意,只是一味地忧伤,忧伤得让人心疼。这是马修来到“池塘之底”第一天认识的第一个孩子。
在一次午餐时,马修从其他老师口中得知,派皮诺的父母死于二战,尽管老师们告诉了真相,但是,派皮诺始终不相信他的父母真的离开了他。因此,每到周六父母探望孩子的日子,从朝阳似火的清晨,到残阳如血的傍晚,他都会守在铁门口,痴痴地等候着父母来看他。
对于这个盼望父爱母爱的孩子,马修在随后的日子里默默地观照他那颗敏感的心灵:面对哈森校长的提问,派皮诺不知所措时,一旁的马修悄悄地暗示他问题的答案;合唱团分配任务,派皮诺一首歌也不会唱时,马修“煞有其事”地安排“重任”——“不要紧,我可以教你。同时,我委任你为合唱团的副指挥”。给老师递乐谱,传指挥棒,马修把派皮诺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位置,电影中只要有派皮诺的镜头,也总是就在马修的身旁。最近的位置,最暖的观照。
因为一次意外的火灾,马修不得不离开“池塘之底”。 派皮诺痴痴跟在马修身后,等着他带自己离开。已经上了车的马修终于又下车回头走,抱起了痴痴等待的派皮诺。那天正是星期六,他没有让他失望。
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一句不经意的关切话语会让愁云惨淡的天空瞬间绽放万缕光芒;一个流露着温情与关爱的眼神会让伤痕累累的大地重新孕育出新的希望;一个温柔的动作、亲切的抚摸会让濒临死亡的花儿重新复活。
人的内心世界如同一把锁,谁掌握了打开心灵的钥匙,谁就可以调动人的一切。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打开,可是一旦打开了,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就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心”门还需心来打开。唯有心灵在场的教育,才能真正撼动孩子的心灵。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守护神,出自内心的关怀,源自内心的爱护,定会孕育千千万万美好的心灵。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我想起了一位植物学家的话:棘刺是发育不完全的芽,要是它们生活在一个有利的环境或得到较好的培育,也会变成繁茂的枝丫。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不就像那些棘刺——涵育着如此丰富与美好的种种可能性的嫩芽吗?我们若给他们适宜的土壤,给予他们精心的培育,他们也会成为“在阳光和煦的日子高举枝条,以花和果使人心情愉快的有希望的幼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朱永新先生在一篇序言中说得好:“我们之所以用心去做教育,是因为我们相信每个生命都是朝向美好的。生活在教育中,就是生活在美好中。也只有让教育始终朝向美好,所有生命才能如其所是地吐露芬芳。”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