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类课程文化思政逻辑与实践研究

来源 :传播与版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f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强化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如何将文化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乃至课程群教学中,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热点问题。文章在简要回顾新闻传播领域文化思政历史逻辑的基础上,将课程观与文化价值观相结合,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提出“2+2”课程文化思政逻辑,并将之运用于新闻传播类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
  [关键词]课程观;文化价值观;课程文化思政逻辑;新闻传播类课程
  近年来,课程文化思政成为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议题,高校如何将文化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乃至课程群教学中,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今高校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方法改革领域讨论的重点。笔者在简单回顾新闻传播类课程文化思政逻辑的基础上,深度阐述课程文化思政逻辑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中的应用,为文化育人思想的具体落地提供参考。
  一、新闻传播类课程文化思政逻辑的提出
  (一)新闻传播领域文化思政历史逻辑的回顾
  追溯新闻传播领域的文化思政历史逻辑,中国近现代新闻工作者普遍重视吸纳优秀的儒家正义观和尊重民意的民本思想,推行以报刊为代表的媒介公平正义,努力为社会公益服务。
  作为近代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先驱和优秀代表,邹韬奋先生在汲取儒家学说中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以差等正义为基础的礼治传播系统)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中的“分配正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近代中国特色的媒介正义思想[1]。这种媒介思想在唤起当时人们的家国情怀和救亡图存意识、凝聚大众共识、抵御外来侵略的过程中,扮演了契合时代需求的重要角色。邹韬奋先生的媒介正义思想体系由多个层次的媒介正义传播逻辑构成,其主要包括传播资源的分配正义观(即以道德为标准的分配正义观)、传播过程的程序正义观(即遵守法律制度和新闻职业伦理的程序正义观)、传播内容的信息正义观(即真实准确的信息正义观、公开透明的信息正义观、客观中立的信息正义观)、传受之间的人际正义观(即人人平等的人际正义观、服务民众的人际正义观)等[2]。邹韬奋先生主张“新闻媒介永远立于大众立场,不违背中国大众的需求和公意”的职业信仰和文化信仰。由此可见,邹韬奋先生的媒介正义思想逻辑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为文化根基,以人民性为其价值观基础,代表了近代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独立人格和爱国主义精神。邹韬奋先生的历史贡献是他将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德育元素融入近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中,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以人为本、群众为先的中华优秀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媒介正义思想有机融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本土化。
  民国时期的“报界奇才”黄远生先生在近现代新闻伦理思想、新闻职业素养和新闻工作者采写实践的行为准则拟定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黄远生先生的新闻伦理思想继承了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内涵,提倡以“大丈夫”的浩然之气涵养新闻工作者的独立、自尊品格[3]。如黄远生先生在《少年中国之自白》中强调“独立自尊”的伦理思想[4]。在新闻职业素养方面,黄远生在《忏悔录》中强调“提倡个人修养,提倡独立自尊,提倡神圣职业,提倡人格主義,则国家社会虽永远陆沉,则吾之身心固以受用不尽矣”[4]。可见,黄远生先生以自身的媒体人经历,提倡新闻工作者应该勇于担当,增强忧国忧民、关心社会现实、关心百姓疾苦的社会责任感,保持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独立自尊的民族品格。黄远生先生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采写实践的行为准则及实践标准等方面也有独特见解。他强调新闻工作者应坚守我国的新闻伦理,将新闻伦理落实到具体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实践中去,并提出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观点[4]。这些内容对现代新闻伦理的规范、完善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上列举了近现代新闻传播领域中富有代表性的媒体人的文化思政逻辑,尽管他们与当下的时代背景不同,但他们的优秀文化思想值得我们继承与弘扬。在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社会现实,新闻传播从业者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职业伦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通过媒体唤起大众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传播正义之声。回顾上述新闻传播领域文化思政历史逻辑有助于新闻传播从业者回归现实的实践逻辑。
  (二)课程文化思政逻辑的构成
  课程文化思政本质上是一种专业课程观、文化价值观有机融合的教育。专业课程观主要针对某领域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通过相关知识传授和思维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价值观主要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在文化价值观教育方面,中华优秀文化拥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墨家思想中的“非攻、节用”等都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这些理念内涵和当代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涵(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相呼应。
  课程文化思政的内涵是其在传统的课程观内容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文化价值观内容(或文化思政元素),简单来说就是课程教学的“扩容”,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这种“扩容”可能与人才培养计划中限定的课程学时数产生“冲突”。从教学方法改革的角度考虑,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借助互联网技术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与学习方式。
  课程文化思政的核心是专业课程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即一方面以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为依托,另一方面以正确的社会文化价值实现为宗旨。课程文化思政的内在逻辑关系是课程文化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其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重视专业课程的文化思政育人价值。这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育人成效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课程文化思政逻辑的构成是“(课程观、文化价值观)+(线上、线下)”,简称“2+2” 课程文化思政逻辑。
  二、课程文化思政逻辑在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中的应用
  笔者根据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5],基于“2+2”课程文化思政逻辑,以新闻编辑学课程教学为例,介绍新闻传播类课程文化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案例。新闻传播类其他课程(例如新媒体与社会)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文化思政元素融入途径也可以将以下案例作为参考和延伸。
  (一)文化思政逻辑的总体框架构造
  首先,文化思政逻辑的总体框架构造需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中的价值预设。笔者预设了课程中的13个价值指标与文化思政元素,这13个价值指标与文化思政元素分别是激发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学术志向;树立四个自信、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严谨务实;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格教育;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树立问题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认同职业使命,培养职业胜任力;认同团队合作的助力作用;提升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人文关怀;提升媒体辨别力和定力;提升新闻编辑的导向意识和思政把关能力。
  其次,文化思政逻辑的总体框架构造的第二层面是将文化思政逻辑融入课程教学的“五部曲”,即第一部曲[讲:授课(线上、线下)]、第二部曲[查:查阅(线上、线下)]、第三部曲(做: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第四部曲[演:演讲(线上、线下)]、第五部曲[论:讨论(线上、线下)]。笔者将对这五部曲做进一步的阐述。
  第一部曲,即讲,指授课(线上、线下)教学环节,其遵循的文化思政逻辑分别是德育目标与价值预设、情感认同;案例元素融入,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即知识应用、社会生活关系;知识内涵的价值观、思想、思维、逻辑、情感 ;价值模块整合,即知识模块重组、广度延伸、深度解读、德育内涵发掘;言传身教,生活案例或教师自身故事的“德育”影响力。第二部曲,即查,指查阅(线上、线下)教学环节,其遵循的文化思政逻辑分别是自主学习;同伴学习;资源拓展,学生查阅本学科领域的先进典型资料,获取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启迪。第三部曲,即做,指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教学环节,其遵循的文化思政逻辑分别是发现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社会责任感;以社会热点和针对性问题为线索,生成“提出问题和难点—实践—解决问题—实践和问题反思”的实践逻辑。第四部曲,即演,指演讲(线上、线下)教学环节,其遵循的文化思政逻辑分别是清晰的逻辑思辨能力;沟通演讲能力,传承的德育文化基因是团队和谐合作的观念;领导和组织能力;换位思考、人际沟通与信息传播能力。第五部曲,即论,指讨论(线上、线下)教学环节,其遵循的文化思政逻辑分别是新闻编辑学与新媒体与社会、新闻学原理之间的课程矩阵与知识点互嵌的内在逻辑;一个“知识—文化思政”点扩展到多个“知识—文化思政”点;多个“知识—文化思政”点形成一条“文化思政线”;多条“文化思政线”构成一个“文化思政面”,与新闻编辑学理论知识融为一体。
  (二)新闻传播类课程文化思政案例设计
  课程文化思政逻辑在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中的应用还体现在课程文化思政案例的优化设计上。课程文化思政案例设计如表1所示。
  (三)新闻传播类课程文化思政的育人成效
  从课程文化思政逻辑的总体框架构造,到新闻传播类课程文化思政案例的优化设计,笔者对新闻传播类课程育人成效和课程文化思政实践的结果进行调查和统计。以新闻传播类课程新闻编辑学为例,统计对象为东莞理工学院2018级广播电视卓越新闻班学生(共21人),课题团队采用在线问卷调查形式对课程文化思政育人成效进行实证评估,得出以下结果。90.43%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能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更关注社会现象;78.10%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使自己更认同职业使命;85.1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68.33%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思政实践,自身的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得到了锻炼;72.81%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81.8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同理心、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得到了提升;78.86%的学生认为人文关怀、人文素养、新媒体伦理关切等素质与价值指标在本轮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达成度较高;76.67%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叙说新闻故事的能力、方法得到了有效的提升;69.90%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自己的媒体辨别力和定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综上所述,将文化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新闻传播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社会责任感、更关注社会现象”“更认同团队合作的助力作用”以及“培养同理心,换位思考”的提升较为明显,而其他方面需要通过课程群矩阵的课程文化思政教学来不断提升。
  三、结语
  面对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渗透影响和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高校全方位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教育变得尤為迫切。为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落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已成为高等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高校课程提质、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文章提出的“2+2”课程文化思政逻辑旨在尝试促进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文化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探索解决课程教学内容“扩容”与课程学时数有限之间的矛盾,并取得初步成效。这些工作为新闻传播类课程(如新闻编辑学、新媒体与社会等)、通识课程(包含全校公共选修课,如新媒体与社会)、课程群的文化思政体系化建设、文化育人思想的具体落地提供了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魏传光.利益、正当与分配正义—评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功利主义”归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177-186.
  [2]阳海洪.论邹韬奋的媒介正义思想[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1):98-105.
  [3]徐新平.论黄远生新闻伦理思想[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4):69-75.
  [4]黄远庸.远生遗著[M]//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3)[2021-04-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基金项目]东莞理工学院2019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项目编号:201902001)和东莞理工学院2019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课程建设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公共选修课)项目(项目编号:201902057)资助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芹(1988—),女,湖南湘潭人,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特聘副教授。
其他文献
以三起典型的内河水上加油站(船)油品跑冒漏事故为例,指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加油作业人员操作不当、装卸作业监管不力、储存设备存在缺陷以及员工安全意识不强,提出了应当采取的措施:一是提升加油站员工的操作水平;二是做好装卸油作业过程的巡查;三是加强储运设备设施的检查;四是搞好日常的安全培训;五是做好防止油品泄漏污染的物资器材准备,确保水上加油站(船)的安全运营。
介绍了中国石化企业财务人员财务转型工作的背景、紧迫形势和工作概况,指出财务人员应从单纯的记账、算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基础财务核算工作向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控、成本控制、税收筹划等业务与财务深度融合的综合型财务管理转型,提出了财务人员应对转型的策略:一是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二是加深专业知识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三是积极沟通,深入融入业务。
针对广东成品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设计了基于车辆识别的利用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技术的加油站高效现场管理和客户精准营销信息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架构、功能和解决车辆与交易精确匹配的方法。通过实际应用证明,该系统对于提升加油站人工智能(AI)数字化现场管理、运营能力以及精准营销具有重要作用,具备行业推广价值。
2016年1月,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后续在以年轻网民为主的B站播出并收获广泛好评,成为当年纪录片界的一大热点。该片在豆瓣的评分为9.4分,成为迄今豆瓣上以故宫为题材所创作的诸多纪录片中评分最高的作品。《我在故宫修文物》之所以能大获成功,与它自然朴实的影像表达、精心多元的叙事手法不无关系,而这也是该作品不同于其他同类型题材纪录片作品的匠心和创新之处,从而成功走出了之前故宫题材的窠臼。
针对石化销售企业HSE管理体系运行在职业健康、安全运营以及环境管理中在组织建设、执行过程、监督与检查、沟通与总结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石化销售企业HSE管理体系的完善策略:在完善职业健康的管理策略方面,一是要因地制宜地建立职业健康管理办法;二是要加强员工HSE知识培训。在完善安全运营管理策略方面,一是要完善安全运营管理制度;二是加强存储以及运输管理。在完善环境安全管理策略方面,一是提高环境安全管理意识;二是增加环境安全方面的投入;三是细化环境安全规范;四是建立突发环境问题多效预警机制,促进HSE管理水平的
[摘要]融媒体背景下,文化传播与知识服务不断出现新形式,传统的图书出版仍存在重复出版、内容单一、创新不足等问题。针对技术发展的冲击、用户需求不断变化、更新换代快等问题,本文立足于家居类图书出版现状,结合其面临的融媒体挑战,从图书编辑提升、出版形式变换、销售模式创新等方面探讨家居类图书出版转型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融媒体;家居;图书出版;转型发展  文化的积淀、技术的革新,随时都在发生。当今,随
[摘要]融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与新挑战,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创新和转变工作方式已成高校宣传工作的发展趋势。高校合理运用微信公众号传播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理念,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文章从高校微信公众号传播相对传统传播方式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正向引导所具有的优势出发,从内容维度、战略维度、管理维度三个方面探索利用高校微信公眾号传播引导
2021年3月下旬,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文物的陆续发掘出土引发全民热议。文章以AISAS模型为切入点,对三星堆遗址文物“上新”掀起的传统文化传播热潮进行研究,分析其文化营销实践,以期对文博产业的打造、营销和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我国传统音乐资源丰富,品类众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和重要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音乐在新时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是近年来专家学者及传统音乐从业者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活化石”南音项目出版工程的组织策划、分步实施、“出版+”模式探索和产业链开发等的实践与思考,以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产业链路径。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蕴含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包含了丰富的育人价值,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高校有效地运用红色资源,能够更好地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充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增加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文章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为例,在阐述红色资源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的基础上,探索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创新应用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