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上如何运用“自学讨论法”教学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84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教学改革,这是形势的需要。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已进入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人才也日益成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重要资源。今天,对人才的认识和人才的培养已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必须改革,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教学也必须改革,在改革中求质量,求提高。
  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以“自学讨论法”的教学实验,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
  一、构建自学讨论的教学模式
  自学讨论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共同讨论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我分这样三个步骤来进行的:
  (一)独立学习,产生质疑
  目前,由于学生对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针对实际情况,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布置预习内容,并对预习情况做好记载。学生在明确了教材的学习内容之后,通过自学,一方面凭自己的能力,能学懂些什么,另一方面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怀疑,以便在交流中提出。
  由于孩子自学习惯不是很好,因此,开始在课堂内应多花些时间教给孩子们一些自学的方法。然后逐步向课前迁移,要求学生独立预习就能完成。
  学生在自学时,应明确数学学习中应达到的目标,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能将旧知识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如:学习教材第五册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在自学时,应联系第四册学习的简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虽然知识变难了,但运算方法一样,这样就能化难为易了。
  (二)充分讨论,发表见解
  合作交流,共同学习是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一大方法。这一环节交流,主要有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学生说出已弄懂的,这样可以照顾差生,另一个内容是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再讨论解决。可以用三种形式进行,一种形式是小组合作交流,对于这种形式,要对学生进行恰当分组,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每组四至六人为宜,最多不超过八人,人数过少不利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和交流,人数过多影响小组学习交流的进程。在编组时还要考虑把学习能力好、中、差各层次学生兼顾搭配,以及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第二种形式是全班合作交流,这种形式可以向全班汇报弄懂的内容,交流不同的答案,也可以提出小组的疑难问题,全班讨论解决。第三种形式是同桌交流,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内容少、极为简单的知识,这样占用时间要少些。不过第一种和第二种运用要多些,而且这两者是相融的。小组提出的疑难或交流的观点,通过全班讨论,师生筛选,取舍了重点解决的问题,归纳出解决的方法。比如:同学们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通过自学和老师的引导,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都算出了长方形的周长,说出了一题多解的方法。这样学生既充分发表了见解,又明确了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学习方法的选择。
  (三)总结归纳,升华知识
  这是提高教与学的阶段,不仅让学生要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作准备,而且学习方法的掌握比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科学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我很重视这一环节的设计,这也是同学们在学习方法上得到提高必不可少的。这时,学生的思想不受约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给他们提供了思维开拓的空间。教和学只要作好适当的引导,就会产生应有的效果。
  二、自学讨论法要处理好师生的关系
  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来实现,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的过程,而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过程。从而产生新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采取情感相融的态度,课堂上师生建立起引导探索、相互合作的教学关系,不以“我即真理”的圣人出现。而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动、自悟、自得。凡是学生能弄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主体的地位发挥得越好,创新能力才可能更好地得到培养和发挥,教师只有在适当的情况下作一点拨。这样既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又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特长,体验成功的欢乐。
  三、
  巩固延伸,发展思维
  我设计这一过程,是为了让知识得到巩固,学法得到运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结合新课学习后,每次适时选择一至二道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题进行强化训练,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会因为自己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在学校里,老师已习惯于在课堂上不停地问,学生无休止地答——那不是孩子们想问的;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无限虔诚地听——孩子们想讲、能讲而没机会;教师随心所欲地评,学生无可奈何地接受——其实孩子们也有他们自己的评价。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们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也逐渐明朗起来,我们教师代替不了学生的发展,也代替不了他们的思维,把课堂还给孩子们,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们。教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幼儿的年龄小,知识有限,面对大千世界,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俗语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可是,在某一项调查中显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越来越不喜欢提问了。不敢提问主要是对学习上的问题有一种畏惧心理,害怕自己的不懂会招来老师、同伴的耻笑。这种畏惧心理是一种不良的情绪表现,长期下去,对大家的心理健康
前不久,在学校的德育培训活动中,我向全体班主任展示了一堂二年级的思品课《我的好习惯》。之所以选这堂课,是因为我强烈地感受到目前教育界 “重智轻德”的习惯思维依然强大,德育课堂主阵地作用的缺失非常严重。与之相对的却是不少老师总在抱怨现在的孩子如何难教,孩子的习惯如何不好云云……《我的好习惯》这一课重在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如何在思品课堂培养好习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案例。   从对这堂思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抓好读书和语言文字的运用,重视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感受力。   国家教育部修订下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改革确定了新的目标,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和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识。   一、更新观
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认真做好启蒙工作,从而能够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为此,本文分析并介绍了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策略。  一、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主课在任何一个阶段的教学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采取适当的方式有效激发并能够充分保持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都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它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做事情只有有兴趣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亦然如此,只有有兴趣学习动力才能更好显现。夸美纽斯也曾说过: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师上课,与其给学生满堂灌,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不得要领,倒不如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自学有多种含义,可以是指人吸收接纳事物的能力。也指一种状态,即在没有接受指导和教育的情况下掌握某种技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认识能力,是学生的智能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