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脊柱淋巴瘤MRI表现特征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se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κ(IgMκ)血症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AIHA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伴单克隆IgMκ的AIHA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转归。结果85例AIHA患者中12例(14.1%)单克隆IgM κ阳性,其中4例温抗体型AIHA, 8例冷凝集素综合征(CAS)。4例温抗体型AIHA患者均为原发病例,免疫表型未见异常;8例CAS患者中,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接受ASCT治疗的31例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生存及转归。结果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中位年龄55(43~66)岁;20例患者为单器官受累;80.6%的患者为Mayo 1期;诊断至ASCT的中位时间为3(0.5~26)个月;粒细胞植入和血小
目的比较高三尖杉酯碱(HHT)±柔红霉素(DNR)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以DNR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初诊中低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96例初诊中低危APL患者随机分配至HHT组、DNR组和HHT+DNR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总生存(OS)及无事件生存(EFS)情况。结果HHT组31例,DNR组33例,HHT+DNR组
目的了解中国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的发生率、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10月20日至2015年3月20日来自全国11家血液病中心发生粒缺伴发热的连续血液病患者发热情况及危险性因素。结果1 139例患者共发生784例次粒缺伴发热,粒缺持续21 d时发热的累积发生率为81.9%。多因素分析显示中心静脉置管(P<0.001,HR= 3.407,95% CI 2
目的比较不同重组人TPO (rhTPO)方案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一线免疫抑制治疗(IST)的61例成人SAA初诊患者资料,对比分析18例IST联合rhTPO每日1次(连续组)与43例IST联合rhTPO隔日1次(间日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IST前基础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T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疗效评估,连续组与间日组患者总
目的探讨t(16; 21)(p11;q22)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9例初诊t(16; 21)(p11; q22 )AML患者临床资料,并汇总国外文献报道的42例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9例t(16; 21)(p11;q22) AML占同期AML患者的0.66%。9例患
目的加深对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l,DC)伴骨髓衰竭的认识。方法收集2010年9月30日至2015年9月30日8例伴骨髓衰竭DC患儿的临床资料,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DKC1、TERC、TERT、NOP10、NHP2、TINF2等16种端粒相关基因进行全外显子及剪接位点测序分析。结果8例DC患儿中男6例、女2例,中位发病月龄为42(15~60)个月。初诊血常规:中
目的探讨治疗相关血液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染色体核型分析对35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进行诊断和分型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35例患者中,治疗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t-AML )20例,治疗相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4例,治疗相关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例,治疗相关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 8例,治疗相关骨髓增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