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启发式教学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等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应该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高中思想政治的课堂上,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思想政治课的专业特点,通过实地调查及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高中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最后找出解决办法,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启发式教学价值提升的运用思路。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14-2
一、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一)“启发”一词的来源
“启发”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大教育学家孔子的经典性著作《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复也”。宋代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进行过详细的解释, 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在他的《论语集注》中《述而》篇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二)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在科技、经济都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知识发展的无限性与学生自身个体学习的有限性之间矛盾的突出,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既经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能够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启发式教学既古老又年青,并富有生命力,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在当代,关于启发式教学的定性问题,曾出现过多种不同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原则说、方法说、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四个范畴上。笔者较赞同将启发式教学视为一种教学思想的这种观点。从教学思想的观点出发, 给启发式教学下的定义如下: 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学习能力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教学启发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并学会迁移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最高境界的一种教学思想。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及其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政治课中应用启发式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学习氛围,形成师生间良性互动,促进教学相长。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启发式教学在应用过程中仍不尽如人意,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注入式教学方法仍被许多教师沿用,教师在课堂上重结论、轻过程。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课堂上盲目罗列知识要点灌输给学生,轻视培养学生能力,忽视教学过程,严重影响了启发式教学的时效性。这种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启发式”教学,背离了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开启学生思维。这种灌输式教学法,不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消其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消化吸收老师所教的知识点,而自尊心、自信心受挫。
因此,政治教师运用在启发式教学的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能仅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使启发式教学成为课堂上的点缀。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要,灵活适时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会运用知识。
(二)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自身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变主导为主问
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自身在课堂中应发挥的主导作用,对主导作用的理解过于狭隘,把简单的提问视为启发,一味地通过提问来使学生得出结论。在课堂中,教师总是想把学生引入课前预设好的答案中,忽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启发。在启发式教学中,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手段,但不能把它视为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唯一手段。很多政治教师想单纯的通过提问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没有结合相关教学实例,设计合理教学情境。这样生搬硬套让学生得出结论,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更别提运用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提问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知识储备丰富,教学技术精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惑及时进行点拨,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注意对学生学习思路的指导,结合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给予及时的总结、讲解与深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并使学生能过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教学效率。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注意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最佳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三)教师启发不全面,缺乏普遍性和针对性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学习成绩好的和成绩中等的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成绩差的学生,缺乏普遍性。这样做打消了成绩差的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容易造成两极分化,使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成绩越来越好,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淡,成绩自然下滑。这违背了启发式教学的初衷,未能启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许多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没有紧扣学生的思路脉搏,对这方面的启发较少,而是针对教师的自身感受启发颇多;联系时事政治启发少,针对书本理论知识启发较多;对创新思维启发少,针对生活小事启发多。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针对性不强。这些缺乏之处,正是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努力进行改进的地方。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价值提升的运用思路 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乐于思考、主动学习,进而掌握、领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根据笔者前面的陈述,我们知道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提升启发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价值,现从教学素材的多样性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运用上,给出一些实例,仅供教师参考。
(一) 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启发
“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议论且比较集中的问题,包括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不乏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高中政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搜集近日新闻信息,利用政治课的教学时间,课前5分钟,让学生发布近日新闻、热点。然后由学生们对时事热点进行讨论、点评,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类、总结,以此来激发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热情。下面以“钓鱼岛”事件简单例证。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以20.5亿向钓鱼岛所谓的拥有者“购买”钓鱼岛及其南北附属岛屿,将其实施“国有化”。 日本政府的这一行为造成了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中国人民的激愤情绪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少地方群众尤其是青年人自发走上街头,开展游行示威活动,抗议日本非法“购岛”行径。爱国行为本无可厚非,爱国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智。部分群众为了表达自己的激愤之情,表达对日本的不满,做出了一些过格的事情。有些国民去日本料理店就餐逃单,当街辱骂在中国工作的日籍人,砸日本轿车,甚至侮辱打骂日本人。让学生针对这些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应该如何做到理性爱国。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时,应坚守文明法治的底线。
(二) 用名言警句、古典诗词启发
鉴于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的语言具有醒世、语言优美等艺术感染力,学生普遍比较喜欢。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注意它们与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
南北朝的王籍写过“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北宋的王安石则有“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的描写。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位诗人的诗句更好,以及原因是什么。经过学生的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王籍的诗词写出了蝉与林、鸟与山、噪与静、鸣与幽二者的动静关系,噪与鸣更衬托出山林的宁静,大自然里没有绝对的死寂,也没有绝对的喧噪,这种动静关系就是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这就是用哲学的眼光分析古诗词。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教师可以利用马克思的这句名言,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才有可能成功。
(三) 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流行歌曲来启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也越来越繁荣,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课外书籍成千上万,报纸杂志品种繁多,电视电影、流行歌曲更是铺天盖地。它们丰富了中学生的课下生活,也增加了中学生的课外知识。其中更让学生感兴趣并印象深刻的当属影视作品和流行歌曲了,教师可以利用它们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电影《翻滚吧,阿信》是由台湾导演林育贤指导的一部追求梦想的励志热血电影,故事描述了从小拥有运动天赋的阿信,在偶然的机缘下被体操吸引,逐步踏进体操的世界,后来由于他患有轻微的小儿麻痹症,在母亲的反对下,他黯然退出体操界。残酷的现实让他不幸误入歧途,迷失自我。直到他决心重新追求梦想,他抓住最后一次翻身的机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他翻出了自己的另一片天。这部电影给学生的启示是,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理想,有目标,理想的实现要靠自身去不懈努力。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许多地方不尽人意。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部分教师盲目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学上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这种情况下,注入式教学、灌输教学法仍被部分教师沿用,仍占有市场。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启发式教学最为一种灵活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教师积极去修正,最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最利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杨光坤,徐静波.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2012(7).
[2]何冬艳.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上的应用研究 [J].2011-4-1.
【作者简介】李雪娇: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14-2
一、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一)“启发”一词的来源
“启发”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大教育学家孔子的经典性著作《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复也”。宋代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进行过详细的解释, 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在他的《论语集注》中《述而》篇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二)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在科技、经济都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知识发展的无限性与学生自身个体学习的有限性之间矛盾的突出,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既经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能够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启发式教学既古老又年青,并富有生命力,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在当代,关于启发式教学的定性问题,曾出现过多种不同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原则说、方法说、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四个范畴上。笔者较赞同将启发式教学视为一种教学思想的这种观点。从教学思想的观点出发, 给启发式教学下的定义如下: 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学习能力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教学启发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并学会迁移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最高境界的一种教学思想。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及其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政治课中应用启发式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学习氛围,形成师生间良性互动,促进教学相长。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启发式教学在应用过程中仍不尽如人意,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注入式教学方法仍被许多教师沿用,教师在课堂上重结论、轻过程。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课堂上盲目罗列知识要点灌输给学生,轻视培养学生能力,忽视教学过程,严重影响了启发式教学的时效性。这种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启发式”教学,背离了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开启学生思维。这种灌输式教学法,不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消其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消化吸收老师所教的知识点,而自尊心、自信心受挫。
因此,政治教师运用在启发式教学的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能仅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使启发式教学成为课堂上的点缀。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要,灵活适时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会运用知识。
(二)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自身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变主导为主问
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自身在课堂中应发挥的主导作用,对主导作用的理解过于狭隘,把简单的提问视为启发,一味地通过提问来使学生得出结论。在课堂中,教师总是想把学生引入课前预设好的答案中,忽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启发。在启发式教学中,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手段,但不能把它视为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唯一手段。很多政治教师想单纯的通过提问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没有结合相关教学实例,设计合理教学情境。这样生搬硬套让学生得出结论,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更别提运用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提问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知识储备丰富,教学技术精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惑及时进行点拨,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注意对学生学习思路的指导,结合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给予及时的总结、讲解与深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并使学生能过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教学效率。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注意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最佳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三)教师启发不全面,缺乏普遍性和针对性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学习成绩好的和成绩中等的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成绩差的学生,缺乏普遍性。这样做打消了成绩差的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容易造成两极分化,使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成绩越来越好,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淡,成绩自然下滑。这违背了启发式教学的初衷,未能启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许多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没有紧扣学生的思路脉搏,对这方面的启发较少,而是针对教师的自身感受启发颇多;联系时事政治启发少,针对书本理论知识启发较多;对创新思维启发少,针对生活小事启发多。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针对性不强。这些缺乏之处,正是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努力进行改进的地方。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价值提升的运用思路 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乐于思考、主动学习,进而掌握、领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根据笔者前面的陈述,我们知道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提升启发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价值,现从教学素材的多样性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运用上,给出一些实例,仅供教师参考。
(一) 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启发
“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议论且比较集中的问题,包括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不乏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高中政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搜集近日新闻信息,利用政治课的教学时间,课前5分钟,让学生发布近日新闻、热点。然后由学生们对时事热点进行讨论、点评,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类、总结,以此来激发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热情。下面以“钓鱼岛”事件简单例证。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以20.5亿向钓鱼岛所谓的拥有者“购买”钓鱼岛及其南北附属岛屿,将其实施“国有化”。 日本政府的这一行为造成了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中国人民的激愤情绪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少地方群众尤其是青年人自发走上街头,开展游行示威活动,抗议日本非法“购岛”行径。爱国行为本无可厚非,爱国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智。部分群众为了表达自己的激愤之情,表达对日本的不满,做出了一些过格的事情。有些国民去日本料理店就餐逃单,当街辱骂在中国工作的日籍人,砸日本轿车,甚至侮辱打骂日本人。让学生针对这些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应该如何做到理性爱国。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时,应坚守文明法治的底线。
(二) 用名言警句、古典诗词启发
鉴于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的语言具有醒世、语言优美等艺术感染力,学生普遍比较喜欢。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注意它们与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
南北朝的王籍写过“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北宋的王安石则有“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的描写。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位诗人的诗句更好,以及原因是什么。经过学生的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王籍的诗词写出了蝉与林、鸟与山、噪与静、鸣与幽二者的动静关系,噪与鸣更衬托出山林的宁静,大自然里没有绝对的死寂,也没有绝对的喧噪,这种动静关系就是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这就是用哲学的眼光分析古诗词。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教师可以利用马克思的这句名言,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才有可能成功。
(三) 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流行歌曲来启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也越来越繁荣,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课外书籍成千上万,报纸杂志品种繁多,电视电影、流行歌曲更是铺天盖地。它们丰富了中学生的课下生活,也增加了中学生的课外知识。其中更让学生感兴趣并印象深刻的当属影视作品和流行歌曲了,教师可以利用它们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电影《翻滚吧,阿信》是由台湾导演林育贤指导的一部追求梦想的励志热血电影,故事描述了从小拥有运动天赋的阿信,在偶然的机缘下被体操吸引,逐步踏进体操的世界,后来由于他患有轻微的小儿麻痹症,在母亲的反对下,他黯然退出体操界。残酷的现实让他不幸误入歧途,迷失自我。直到他决心重新追求梦想,他抓住最后一次翻身的机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他翻出了自己的另一片天。这部电影给学生的启示是,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理想,有目标,理想的实现要靠自身去不懈努力。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许多地方不尽人意。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部分教师盲目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学上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这种情况下,注入式教学、灌输教学法仍被部分教师沿用,仍占有市场。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启发式教学最为一种灵活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教师积极去修正,最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最利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杨光坤,徐静波.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2012(7).
[2]何冬艳.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上的应用研究 [J].2011-4-1.
【作者简介】李雪娇: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