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验校本课程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pone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所普通校,我校在教育历史发展机遇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作为基础教育的实践者,我们深知其间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不断地探索。近年来,我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发展课程来展开,尤其是校本课程在发展学校特色、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味、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科技类校本课程是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核心。多年来,我校教师在开展科技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多项课程,既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又锻炼了学生勤思考、勤动手的能力,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2011年开始,我校将科技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优化整合,初一年级固定每周1节物理科学实验课;2012年,在初二年级开设化学科学实验课,并形成了符合我校学生特色的实验类校本课程读本。
  
   物理科学实验课,用发现的眼睛找寻答案
  2011年,我校开设物理科学实验课,以“来自生活,观察现象,探究规律,回归生活”为宗旨,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与生活的感性认识,寻找身边生活现象与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逐步形成了《物理科学实验课读本》的雏形,并在初一年级开设了每周1节的物理科学实验课。
  1.基于现象思考的课程构建
  几年来,在学校物理教研组共同研究的基础上,物理科学实验课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内容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本测量从长度开始》《奇妙的声音》《神奇的镜子》《时光中的时光》《无所不能的电》《亲密的好伙伴——电和磁》《飞向天空——制作水火箭》《为什么是比萨“斜塔”——重心与稳定性》《潜艇外壳为什么变形了——压力的作用效果》《谁让飞机飞上了天——来自流体的力》《会飞的灯——生活中的浮力》《会变身的水——神奇的热现象》《“谁持彩练当空舞”——绚丽多彩的光》《寻找撬起地球的支点——生活里的工具》《变形金刚的力量来源——无处不在的能量》《自己动手组装游戏机——神奇的电路》等。
  2.实验课程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通过物理科学实验课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我们得到了开设校本课程的三点意义:一是开设校本课程的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个性,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二是开设校本课程有助于实现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这些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在科学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巧妙地设置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切实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三是开设校本课程能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坚持把课程的三维目标始终贯穿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在科学实验课上,当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科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时,他们就会体验到成功,这种成功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化学科学实验课,让知识指导生活
  学校的初三化学教师,多年来转战于一轮又一轮的中考之中,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初三毕业生。虽然凭借教师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使学生考出了满意的成绩,但总是感觉有些遗憾,他们常常扪心自问:学生们应该从化学课上学习到什么,才是受益终生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多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可见,化学实验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应该通过实验,让学生去感受、去沟通、去观察、去总结。
  1.源于生活现象的课程创建
  2012年9月,学校在初二年级每周固定1课时开设化学实验课。化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生产实践紧密关联的学科,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有趣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从宇宙飞船的火箭燃料,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化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科技、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追随着化学家法拉第的脚步,重新认识了蜡烛的燃烧;验证了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的不同;提取出紫甘蓝中的花青素,探究了花青素的变色规律;为了配合消防教育,教师在科学实验课中增加了“燃烧与灭火”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灭火也学会控制燃烧,让学生亲自体验灭火器的使用。通过这样的化学科学实验课,学生既认识到防止火灾的重要性,也学会了火灾中的自救方法,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化学教师尝试着从生活中选择话题,分别设置了如下课程板块:在各种化学现象和常见的化学物质中选取了物质之谜——《蜡烛的燃烧》《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探究》,物质的多样性——《氧气》《二氧化碳》《水》,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探究硬币的成分》《探究化学变化》,化学之生活——《燃烧和灭火》《厨房里的化学物质》《生活中的色素》《家用酸和碱》《物质之微观世界——分子》《迷你小实验》等。
  2.“四部曲”,让学生学会探究
  开设化学科学实验课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首先,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带领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进行研究,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呼吸、燃烧等现象;其次,通过实验来验证或检验这些现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组织讨论,总结实验过程及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最后,以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和实验报告的形式来总结提高。这样“四步曲”唱下来,化学实验课程就初见端倪了。这样的化学科学实验课,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探究物质的实验中,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的初步思路,能做到: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反思与应用。在具体学习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控制变量,进行实验设计,并能准确、明了地叙述设计的思路和原因。而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分析如何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有的学生可以设计出把集气瓶倒置在水中的实验,并清楚地知道是压强原理。
  现今,在初二年级开设化学实验课的学生已经升入初三年级,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及对化学学科的兴趣,都优于以往没有开设过实验课的学生。比如,在往年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微粒观的建立一直是一个难点,在这一届学生中,由于在科学实验课上,已经体验到了分子的存在和分子的一些性质,所以在初三的教学中,学生并不觉得奇怪和陌生,从微粒角度来研究物质,并能很好解释一些现象,如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湿衣服为什么会晾干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科学实验课促进师生同步发展
  我校科学实验课程的目标是: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初一年级物理科学实验课的定位在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感性认识,寻找生活现象与知识的联系,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体验实验乐趣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提升实践能力与探究精神。初二年级开设的化学科学实验课,目的在于以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初步开展实验探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增进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我校的科学实验课经历了从趣味物理、化学实验,到开放实验室的发展过程,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内容与模式,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我们明确了方向: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民主化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开放型的新课程观。
  在科学实验课中,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小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完善了学生的智能结构。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取知识,提高了科学素养,从而实现了科学课教学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自己的定位也更加明确:教师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既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又是学生成长的伴随者;既是教育方法的探究者,又是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在这个理念的驱动下,教师们积极探索科学实验课的实施策略,不断完善适合我校学生的物理、化学科学实验课的读本,并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同时,还将对课程的探索融进科研课题中,用科研引领课程的进一步完善。科学实验课的实施,让学生领略到了学习的快乐,让教师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
  几年来,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让校本课程促进师生发展,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收获终身学习的能力。
  ■ 编辑王宇华 ■
  
其他文献
人才测评作为综合测评体系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率的人才选拔方法,在高校招聘工作逐渐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测评方法和测评指标的不足之处渐渐凸显,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高校人事管理的需求。本文对近年人才测评工作作出分析和总结,找出目前传统人才测评方法的不足,提出改进和创新的方法。    人才测评在高校人事工作中的应用    郑日昌在《人才测评师培训教程》中指出:人才测评也叫人才素质测评
北京奥运会以后,人们对志愿服务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志愿者的微笑和身影也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特别是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其实,志愿服务更多地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中,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以为,志愿服务是学校德育的有效形式。如今,大家对于志愿服务已经并不陌生,但对其认识还有不足,比如有些人认为,志愿服务是成年公民的事,中小学生既没有能力也没有
期刊
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32年的王移芝教授喜欢被学生围绕,每当看到学生,她脸上浮现出的微笑,就像午后洒满阳光的花瓣,平和、温暖、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时下,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许多人反而觉得幸福指数在下降。王移芝教授却总是说:我很幸福,尤其是和学生在—起的时候。  本期的主人公就是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的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的王移芝教授。    当教师,就是选择做绿叶    “果实的事业是尊
院校研究(InsdtlltioDal Research)于20世纪早期起源于美国,以其自我研究、管理研究、应用研究的特性,对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科学化,解决单个高校自身特定问题,推进高校改革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院校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被学者介绍到我国。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由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而引发的问题逐渐涌现。在这种形势下,以解决高校自身问题为特征的院校研究,逐渐成为我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校教师认识到:只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能力。为此,我们确立了“实施发现教育,培育多元之才”的特色主题,启动了“发现教育”实验。我校以发现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课程”为载体,以“创新”为方向,努力挖掘师生潜力,张扬个性,培养发现能力,为人的全面发展、为多元人才成长奠基。我们以课程建设为路径,通过构建以发现为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变化,是教育管理部门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纵观中美两国高校学籍管理的特点,笔者认为,两国高校学籍管理因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不同有很大差异,但又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因此,对中美高校学籍管理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找出我国学籍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弊端,并提出解决的应对措施,以确保高校
对于迫不及待想要探索新疆域的粒子物理学家来说,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已经变成一种甜蜜中带着苦涩的成功.2012年,全球最大的原子对撞机——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