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中道济形象的嬗变看佛教世俗化的向度与边界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ollinc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南宋至明清,以道济为叙事主题的文本不在少数。从文本的历时变迁中,可以看出道济的形象一直处于建构和嬗变当中。《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将道济界定为"颠僧";《济颠语录》中,道济则被视为"神僧";《绣像济公传》中,济公又摇身一变,成为"侠僧"。道济形象的建构和嬗变,是文本中佛教世俗化的一个较好的例证。文本中的佛教世俗化表现出了双重向度,即佛教向度与社会向度。不同的世俗化主体,由于其推动佛教世俗化的动因不尽相同,使得各自所认可的佛教世俗化边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文本中佛教世俗化是现实中佛教世俗化的一个缩影,它对现实中的佛教世俗化无疑具有诸多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地震动场地效应是工程结构抗震设防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强震动作用下土体非线性动力学性能及其对地震动场地效应非线性的影响是其中的一个难点。近年来,随着竖向钻井台阵观测记录的积累,虽然井下台与地表基岩台的加速度记录存在一定差异,但使用井下台作为参考台站的地表/井下谱比法仍被广泛应用于场地地震动非线性效应研究。日本KiK-net强震动观测台网自1995年阪神地震后设立以来,目前已积累了海量的强震动观测数
地震波的衰减可以用品质因子Q表示。本文使用高频区域波Lg波来获得川滇地区及其邻近地区的Q层析成像。Lg波的振幅衰减对地壳的温度、部分熔融和孔隙流体等物理属性非常敏感,因此借助Lg波Q值可以为地壳的横向差异的构造解释提供新的约束。中国川滇地区及其邻近地区主要由松潘-甘孜褶皱带、四川盆地、滇中地块、印支地块和扬子克拉通组成,其中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的模式一直处在争论之中。通过研究Lg波振幅衰减可以获得
印度-欧亚板块的陆-陆碰撞造山运动造就了当今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这种持续至今的造山运动使青藏高原成为地震活动最剧烈、构造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探索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地球动力学机制对解决岩石圈变形、板块碰撞、高原隆升、孕震机制等地球物理问题有重要价值,一直备受地学科学家关注。位于碰撞前沿的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全球现今规模最大的活动造山带,其东西两端分别形成了东、西构造结。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
学位
实际地震灾害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地震灾害异常点或区往往是包括地形和覆盖土层条件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今大型建筑都不可避免建在山区起伏地形上以及沉积环境复杂的岛礁上,研究局部场地条件的地震场地效应有助于更加合理地进行抗震设防。本文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包含地形与覆盖土层共同影响的复杂场地地震反应特点和规律开展了研究。首先,对基于黏弹性边界的场地地震反应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实现了
学位
《神僧传》是明成祖朱棣等撰录的一部僧人传记,介绍了自东汉至元代中外二百零八位高僧的神通事迹。永乐十五年正月《神僧传》成。上尝闻释氏书,采往昔名僧功行之卓越者,辑为一编,名《神僧传》,至是亲制序。[1]朱棣在"靖难之役"时曾得道衍和尚辅佐,得帝位后故对佛教给予大力的扶持,并有《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