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起地形与上覆土层对强地震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1989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际地震灾害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地震灾害异常点或区往往是包括地形和覆盖土层条件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今大型建筑都不可避免建在山区起伏地形上以及沉积环境复杂的岛礁上,研究局部场地条件的地震场地效应有助于更加合理地进行抗震设防。本文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包含地形与覆盖土层共同影响的复杂场地地震反应特点和规律开展了研究。首先,对基于黏弹性边界的场地地震反应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实现了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黏弹性边界自动施加和地震动的合理输入;然后,研究了由自重作用产生的初始地应力场在场地地震反应过程中的影响程度;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工作,开展了台地地形和上覆土层条件共同对场地强地震动特性影响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1)黏弹性边界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的应用研究。阐述和归纳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刚性地基和柔性地基两种不同假定,以及动力边界条件的处理。针对下卧柔性基岩条件下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推导了结合自由场运动的等效节点力计算公式,同时根据波场分离理论推导了无需计算自由场的等效节点力计算公式。结合ABAQUS二次开发功能,编写了适用于均匀介质和成层介质的黏弹性边界自动施加和地震动输入程序VBEA、VBEA20,实现了黏弹性边界的合理设置和地震动正确输入,为后续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2)基于黏弹性边界的合理地震动输入的研究。在上述基础上,选取垂直入射剪切波(SV)作用下的二维土体模型,对12种不同的边界条件与地震动输入方式的组合工况进行对比分析,基于地震波在不连续分界面上的透射和反射原理,揭示黏弹性边界条件下加速度输入和位移输入不合理的机制,为后续有限元模型的地震动正确输入方式提供了依据。(3)场地地震动力反应中静动力耦合作用的研究。介绍了静动力边界条件转化方法,提出了一种验证静动力耦合边界转化合理性和正确性的方法。基于ABAQUS和自编的黏弹性边界和等效节点力施加程序VBEA20,进行了多土层自由场静动力耦合模型和土-地下结构静动力耦合模型的地震反应分析,以场地峰值加速度和最大相对位移以及结构中柱的水平相对位移、结构重要位置最大主应力等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在弹性和非线性两种情况下,静动力耦合作用对成层场地地震反应和地下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2、地形与上覆土层条件对场地地震动特性共同影响的主要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山体地形资料,对三种不同高度台地地形、四种覆盖土层条件以及两种地震动输入组合,共计24种工况开展了有限元计算分析。首先从台地地震反应时程及其傅里叶谱比、谱差方面入手,分别研究了台地地形和上覆土层条件的地震动场地效应,然后着重分析了两者共同影响条件下场地强地震动响应的特点和规律。(1)共同作用影响特点各个影响因素(比如场地地形高度和覆盖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对场地地震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在共同作用时仍然适应;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同地震动成分的影响程度可以叠加,即不同因素对同一频率的地震动幅值影响的叠加效应。地形和覆盖土层可以同时分别对不同地震动成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两者影响地震动频谱特性的因素和规律有差异,使得最终共同影响下场地地震动特性表现出复杂的特点和规律。(2)共同作用影响规律(1)峰值谱比对应的频率与峰值谱差对应的频率并非一定相同,当两者对应频率一致时,峰值谱差显著增大,同时该频率也与场地地震反应的卓越频率相对应,此时是该地震动输入条件下最为强烈场地地震反应,此条件最容易导致建筑结构破坏,形成地震灾害异常区。这是地震动输入与场地条件耦合效应最显著的情况。(2)地形条件和覆盖土层条件都会对场地自振频率产生影响,从而对场地地震反应中卓越频率个数(频带宽度)和幅值产生影响。当地形条件对应的自振频率与覆盖土层条件对应的自振频率相一致时,地形与上覆土层的场地共同作用效应体现为卓越频率段对应的地震动幅值的显著的放大作用,卓越频率个数(频带宽度)减少;当地形条件对应的自振频率与覆盖土层条件对应的自振频率不一致时,地形与上覆土层的场地共同作用效应体现为卓越频率个数(频带宽度)增加,卓越频率段对应的地震动幅值的放大作用相对不显著。随着地形条件对应的自振频率与覆盖土层条件对应的自振频率逐渐接近,卓越频率个数(频带宽度)逐渐减少,卓越频率段对应的地震动幅值的放大作用逐渐显著。(3)不同的地形条件和覆盖土层条件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当两者的影响程度相当时,场地的共同影响效应最为显著,当某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大时,场地的共同影响效应则主要表现为该影响因素对场地地震动产生的影响特点和规律。
其他文献
六面体网格适用于谱元法,且在计算精度及存储空间等方面相对于其他体网格具有显著优势,利用规则六面体单元对起伏界面地形进行网格剖分时,在界面起伏较大处因单元无法贴合界面而常常选择用阶梯状网格近似描绘起伏界面,而这种阶梯状网格在数值模拟时通常会产生散射。为消除阶梯状网格对起伏界面地震动模拟计算的影响,本文旨在寻找一种适合谱元法的六面体单元网格剖分方式,使得:网格尽可能保持均匀且剖分尽可能贴合起伏界面。本
在我国由于农村住房抗震性能不足,中小地震导致农村住房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减少地震造成的此类损失,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主要通过提供政策补贴激励以及工程措施(提供抗震图纸、修建圈梁构造柱、农村工匠培训),促进农村居民修建自建房屋时采取抗震施工。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涉及农村住房抗震的工程问题研究,也涉及抗震技术宣传、政策效应和农村居民的备灾
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可以提取两个台站间传播的地震波信号用于后续的成像和监测等研究。理论上,从噪声互相关函数中可以获取体波和面波信号。但地球上的背景噪声主要由面波类型组成,因此噪声互相关函数中的面波较易提取,也是多数研究所利用的信号。噪声互相关函数中体波信号受体波信号的稳相区域、体波类型噪声源分布和反射衰减等影响,其信号较弱。利用密集的台阵,通过空间叠加的方式来增强噪声互相关函数中体波信号的强度,是提
层析成像方法是研究地球内部速度结构一种有效的手段。近些年来体波层析成像和面波层析成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地震面波沿着地球表面传播,可以从地震面波提取到中长周期的频散曲线,而通过互相关技术可以从噪声数据资料提取中短周期的频散曲线,以此来研究地壳尺度的S波速度结构。体波数据对于射线路径覆盖较好的区域可以获得较好的结果。因此,利用体波和面波数据联合反演可以得到更高精度的P波和S波速度结构模型。银川盆地位于
本文主要研究了双向水平地震动作用及地震动入射角对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高架桥易损性的影响。以双向水平地震动作为输入对桥梁开展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建立了基于双向地震动强度参数的桥梁结构易损性曲面,比较了单向及双向输入下桥梁结构易损性的差异,分析了双向输入下横桥向地震动强度对桥梁整体易损性的影响规律。以不同的入射角开展双向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建立了基于地震动强度参数和地震动入射角的桥梁墩
现阶段,地震的准确预测尤其是短临预测,作为公认的世界性科学难题还很难实现。而地震突发性强,而且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都会带来很大的人员伤亡和损失,所以为了预防地震造成较大的危害,有效的抗震分析、抗震设计以及一定的地震预警紧急措施就尤为重要。深度学习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且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特别是地震学领域,例如地震岩性预测、地震事件检测与定位、地震相位检测与拾取、相位关联等。深度学习因其具
地震动场地效应是工程结构抗震设防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强震动作用下土体非线性动力学性能及其对地震动场地效应非线性的影响是其中的一个难点。近年来,随着竖向钻井台阵观测记录的积累,虽然井下台与地表基岩台的加速度记录存在一定差异,但使用井下台作为参考台站的地表/井下谱比法仍被广泛应用于场地地震动非线性效应研究。日本KiK-net强震动观测台网自1995年阪神地震后设立以来,目前已积累了海量的强震动观测数
地震波的衰减可以用品质因子Q表示。本文使用高频区域波Lg波来获得川滇地区及其邻近地区的Q层析成像。Lg波的振幅衰减对地壳的温度、部分熔融和孔隙流体等物理属性非常敏感,因此借助Lg波Q值可以为地壳的横向差异的构造解释提供新的约束。中国川滇地区及其邻近地区主要由松潘-甘孜褶皱带、四川盆地、滇中地块、印支地块和扬子克拉通组成,其中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的模式一直处在争论之中。通过研究Lg波振幅衰减可以获得
印度-欧亚板块的陆-陆碰撞造山运动造就了当今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这种持续至今的造山运动使青藏高原成为地震活动最剧烈、构造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探索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地球动力学机制对解决岩石圈变形、板块碰撞、高原隆升、孕震机制等地球物理问题有重要价值,一直备受地学科学家关注。位于碰撞前沿的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全球现今规模最大的活动造山带,其东西两端分别形成了东、西构造结。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