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社会”研究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结构论与结构化论的比较分析

来源 :新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学理论中的结构论和结构化论在社会结构界定、行动与结构的关系等方面都呈现对立态势;但它们都在"技术—社会"关系研究中有着深远影响,甚至导致了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分野。从"技术—社会"关系研究的最新进展来看,结构化论愈发占据主导地位,为"技术—社会"互构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框架和概念基础,显著加强了后者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不过,过于简化的"行动—结构"二分法,也弱化了其现实解释力。因此,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行动—结构""技术—社会"的关系链条和作用机制,就显得越发重要。而从近期的研究进展来看,以技术红利分配为媒介和主线来充实、发展、完善"技术—社会"关系研究,前景广阔。
其他文献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工作主题,是人民政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依据,是人民政协继往开来的方向和使命。人民政协的团结和民主有着特殊的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彩叶植物的叶色呈现与花色素苷的积累密切相关,而糖被认为是花色素苷合成的前体和信号物质。对北美红枫叶面喷施蔗糖溶液(0.2mol/L),连续施用多次并持续采样,测定不同时期叶片中的
将机械系统中的机构视为图论中的网络系统,用图论概念描述机构的拓扑形态和结构.根据机构约束运动的特点,研究了机构的拓扑网络表示方法,提出了机构有向网络图关联矩阵和回路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