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青草更青处漫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ek11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附文章最后一段]
  到了十七八岁,王冕离开了秦家。他每天画些画,读读古人的诗文。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一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课堂实录]
  师:十七八岁,王冕离开了秦家,因为他可以用画画的钱养家了。但王冕并不愿意把画卖给所有的人。有一个当官的想要买他的画,王冕知道他不是个好官,任多少钱也不肯卖给他。为了躲避报复,王冕甚至跑到山里躲了一段时间。他的为人在一首诗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出示)
  墨梅(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流清气满乾坤。
  生:齐读。
  师:吾就是我。乾坤指天地。谁来说说诗的大意?
  生:我家洗砚池边有几棵梅花树,树上开了一朵朵梅花,淡淡的,没有鲜艳的颜色。我不要别人夸我的色彩漂亮,只要把自己清香的气息留在天地之间。
  师:你体会到王冕什么样的品质?
  生:有骨气,很特别,不愿炫耀自己,不与俗人同流合污……
  师:是呀,他就看不惯那些贪官污吏。所以,当有人还想请他出去做官的时候,更是遭到了他的拒绝。他的更多故事见清朝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出示书)想看吗?
  生:想。
  师:《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讽刺小说,它揭露了当时官场的黑暗,无情讽刺了那些贪官污吏。本文可算是一个引子,在第一回,王冕的为人与后书中描写的一些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有一个叫范进的,胡子发白了还没考中,连他丈人都瞧不起他。最后终于考中了,他竟然高兴得疯掉了,被他丈人打了一巴掌才醒过来。接下来又发生什么了,我不讲了,请大家自己去看,好吗?
  生:(意犹未尽,眼睛发亮,充满期待)
  [教后感想]
  《少年王冕》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它主要写了少年王冕小时候放牛和学画两件事,表现了他孝顺懂事、勤奋刻苦的品质。
  在学到文章最后一段的时候,我觉得不能戛然而止,应该在课文的基础上继续“往青草更青处漫溯”。语文课堂,不应该让学生觉得“到此为止”,而应该使他们觉得余音绕梁,欲罢不能。
  在这个片段中,我主要想实现两个意图:
  1.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课文中王冕孝顺懂事、勤奋刻苦的品质学生已了然于胸。我引进王冕拒绝卖画和做官的故事和《墨梅》诗,让学生感受到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王冕的敬佩之情更甚。
  2.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不能让学生爱上教材中的文章,那是他的失职;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仅仅让学生喜欢上了教材中的文章,那他也只是称职;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诱出学生更大的阅读欲望,一本带多本,那才称得上尽职。在这个片段中,我以“想知道王冕更多故事和范进中举的半个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与欲望。课后,我欣喜地看到很多学生的手头多了一本新书:《儒林外史》。
  如果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这样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语文学习能不得到长足的提高吗?
  站在德育的高度,一个喜爱读书的孩子,他还会有那么多问题行为吗?正如这篇文章中写到的“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读书,丰富了人的知识,也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更让人拥有了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慧眼。
  所以,我不由想到了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那句“往青草更青处漫溯”,是的,我们语文老师,应该使出浑身解数,引领学生“往青草更青处漫溯”,发现一个更广阔的新天地。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掌声》(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教参中要求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参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掌声”的内在含义。在充分解
《司马迁发愤写》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个励志故事。故事从司马迁年少立志,四处游历写到父亲的临终嘱托,以及突降横祸后他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重点写他的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终于用他毕生的心血,用他的整个生命写成了这一部辉煌巨著——《史记》。  读罢故事,作为教者的我深刻感受到了司马迁的矢志不渝,感受到了他屈辱中的奋起,觉得我们应该把仰视的目光送给他。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远离学生的时代,远离
古希腊哲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笔者时常在思考,文本教学是不是可以寻找一个能“牵一发而动起全身”的支点,既能够贯穿整个课堂,使文本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感悟,降低能耗,提高质量。这个支点究竟在哪儿?下面就《蚁国英雄》这篇文本的教学为例,谈谈文本教学的四种方法。  一、抓题眼——四两亦能拨千斤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往往能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仔细观察并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表现事物特点的方法。  3.通过体验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家乡的情感,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想图片,引入课题  1.猜图揭题。  聚光灯出示图片:海底一角。
面对10年课改,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给语文教育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同时也要直面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历史沉疴。2009年由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联合会推出的《中国教育发展系列报告》中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表明:在小学语文、数学、科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四门被测试的课程中,语文学科的合格率最低,仅为62.8%,有近30%的学生处于一个基本合格的水平。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运用国
“感”为“情”之基,有“感”才有“情”,无“感”则无“情”。然而,在小学语文朗读指导中,我们常把感情朗读的着眼点放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诸如:这几个字要读“重一点”;声调要“高昂些”;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何才能让学生读出真感情呢?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笔者着重于以感促情,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充分感悟中,升华了情,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质量。  师: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大体了解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已被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合作学习中打造高效课堂,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适度调控能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乱”而有序;教师深入课堂能使小组讨论不只是停留在场面热闹上,而是能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褪尽浮华显本色,繁华落尽见真淳,小组合作学习正在一步步走入正轨。  一、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设置要有探究价值  不是所有的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许多孩子比较内向,有的不敢说,不想说;有的较毛躁,说话声音响亮,但是想说什么表达不清楚,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可是始终不能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因此,培养学生大胆地说,清楚地表达,是我们首先要达到的目标。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总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多元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升国旗》这首诗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发现美丽  1.导语:这节课接着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大家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体会到了居里夫人美丽端庄的外表。这些美丽就像夜空的繁星一样晶莹发亮,吸引着我们一点点去看。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用了哪些具体事例体现居里夫人的美丽?  2.文中最感动你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默读课文,划出能够触动你心扉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1.为
辩论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表现机会。《狼和小羊》讲的是小河边的狼和羊的故事,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课文的特点,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可辩论因素,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一、 让学生理解争辩的含义,围绕争辩理解课文  争辩是《狼和小羊》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给学生解释了争辩的含义之后,我让学生联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