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电子白板引领孩子畅游海底世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仔细观察并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表现事物特点的方法。
  3.通过体验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家乡的情感,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想图片,引入课题
  1.猜图揭题。
  聚光灯出示图片:海底一角。学生猜图。
  今天这节课老师带领你们继续畅游海底世界。
  呈现出完整的海底世界图片。揭示课题并板书:海底世界。
  2.复习回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海底世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课件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板书: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二、师生互动,体验声音
  师:海底世界的景色到底奇异在哪儿呢?(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并交流)
  1.海底宁静。
  (1)播放视频:波涛汹涌的海面和宁静的海底。
  (2)出示文字: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3)师:多奇特的画面呀,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
  2.海底静中有声。
  (1)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景色奇异?(出示课文第二小节关于声音的句子)
  (2)师:怎样才叫窃窃私语?谁能用“窃窃私语”造句?
  (3)师:除了这些声音,海底还有可能发出哪些声音?(播放视频)
  (4) 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句式练习: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5)出示语句: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6)师:它们在吃东西、行进、遇到危险时发出声音,仿佛在说什么?
  (7)指导朗读:你们喜欢这些描写声音的句子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8)总结:原来看似宁静的海底有了动物们的窃窃私语,变得还真热闹。这样的海底世界还真是——(景色奇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教师的“扶”为主,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小节,感悟海底世界静中的声音。同时,教师注重让学生亲近文本,并将倾听与想象相结合,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又感受到海底世界声音的神秘有趣。】
  三、合作探究,亲近动物
  过渡:刚才我们走进声音馆,感受了海底声音的奇异,接下来你想了解海底的什么?让我们先走进动物馆。
  1.出示学习提示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第三小节。
  学习要求:在这些动物中,你最喜欢哪种动物?说说喜欢的理由,注意将它的样子和活动方式说清楚。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展开学习,随机出示: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深水鱼的视频或图片。
  3.总结:课文先总的介绍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再分别描写各种动物的活动,这样的结构,叫——(总分结构)。
  4.指导朗读:想不到海底动物的活动这么有意思!让我们一起带着新奇,再把这段文字读好。
  四、自主学习,了解植物和矿物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海底静中有声、动物活动方式各异的特点,感受到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状况。课文第四五小节又是从哪些角度具体介绍海底的丰富多彩的呢?请你用刚才的这些方法,自己学习这两小节,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1.出示课文第四小节。
  理解 “色彩多种多样”、“形态各不相同”。
  2.引导:海底的植物远远不止这些,瞧!(出示海底植物图片)
  3.总结提问:看到这么多海底植物,你想说什么?这一小节围绕哪句话来讲的呢?
  出示: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4.引读:难怪说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趣
  总结:海底景色光怪陆离、千姿百态,令人向往,让我们再来静静地欣赏一下海底世界的美景。
  播放视频:海底世界。
  拓展:欣赏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同学们流连忘返。现在该是回到家乡如东的时候了。如东是中国海鲜之乡,它有着丰富、鲜美的海产品。
  出示图片:天下第一鲜——文蛤、梭子蟹、竹蛏、泥螺等。
  布置作业:调查了解如东的海产品并向父母介绍它们的特点。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余文森教授在谈论有效教学时,常提到他听初中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一课的教学经历。当课堂教学结束,临近下课时,教师问学生如何看待南郭先生。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虚伪的人,不学无术、装腔作势、弄虚作假,可恶!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高明的人,察言观色、善于伪装,在齐宣王的眼皮底下竟然隐藏了很长时间……最后,一位小男生怯生生地站起来,冒出一句话让所有听课老师大为吃惊,他说:“老师,要是大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8课《爱之链》第二课时。  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作者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中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工人乔伊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伊妻子的悉心照顾,老妇人深受爱的感染,留下了一些钱。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立意得言,刻画了乔伊真挚善良的品格,主人公之间因爱形成的温情之链在冬夜里显得熠熠
汉语拼音是学生进入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个知识点,是为今后的识字、写字打下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帮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进而感悟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拼音教学太机械、太枯燥,整天就是读、读、读,往往会事倍功半,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挫败感。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精神意志、审美价值、人格品质等,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中。课文中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培养能力、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一、本色初读课文。认识老人形象    本色初读,即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读通课文,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老人与海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写作基于阅读,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厚积才能薄发。因此,语文教师要借助教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既不断掌握阅读的方法,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就写论写,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  一、模仿入手,迁移运用  所谓仿写,就是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就
作文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训练,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质量,除要抓好与作文相关联的环节外,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其中能不能选准有意义的内容,能不能用文字很好地表达出来都与学生思维是否开阔有关,这绝非一日之功,必经日积月累的培养和锻炼才能达到。对于这方面的教学实践,
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早已发现,写作与阅读虽然各成体系,但又相辅相成。一篇篇课文既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的例子,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篇篇范文,蕴藏着大量训练写作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模仿的基础上创造,就是读写结合。而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显得尤为关键,这个点既是阅读的“生长点”,同时又是写作的“发展点”。  崔峦认为,目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从意识到实
《掌声》(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教参中要求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参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掌声”的内在含义。在充分解
《司马迁发愤写》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个励志故事。故事从司马迁年少立志,四处游历写到父亲的临终嘱托,以及突降横祸后他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重点写他的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终于用他毕生的心血,用他的整个生命写成了这一部辉煌巨著——《史记》。  读罢故事,作为教者的我深刻感受到了司马迁的矢志不渝,感受到了他屈辱中的奋起,觉得我们应该把仰视的目光送给他。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远离学生的时代,远离
古希腊哲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笔者时常在思考,文本教学是不是可以寻找一个能“牵一发而动起全身”的支点,既能够贯穿整个课堂,使文本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感悟,降低能耗,提高质量。这个支点究竟在哪儿?下面就《蚁国英雄》这篇文本的教学为例,谈谈文本教学的四种方法。  一、抓题眼——四两亦能拨千斤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往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