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物理教学的“生活化”起缘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建设服务,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社会和学校评价制度、课时不足等各方面的影响,教师教法过于单调,理念陈旧,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物理过程、学习方法和科学素质的培养的落实比较欠缺。毕竟我们的学生极大多数是普通的劳动者,这样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造成物理教学普遍存在难教难学,两极分化严重的困境。
2007年白莽校长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四、五”勾股办学管理模式,即领导的“三个走向”、教师的“四个走进”、学生的“五个走入”。该模式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管理以学为本,为学生服务,促进全体学生科学、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物理学作为育人的一个途径,“三、四、五”勾股办学管理模式已深入物理教师心中,让生活实际走入物理教育,给物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还物理学科本来面貌的教学思想,开辟了物理教学的新领地。
二、物理教学的“生活化”的可行性
1.符合物理学本身特点: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要以社会实践、实验为基础,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实践,起到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作用。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宇宙天体的航天科技都离不开物理学。例如:伽利略单摆的等时性的发现来自于教堂的吊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来自于树上的苹果落地;能量守恒定律的获得经过生活中无数种能的转化的具体事例获得的,这才使人们认识到“永动机”不存在的现实性。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过程,更是学生感受生活体会真理的过程。
2.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物理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物理学习始于物理情境对学生的刺激,它包括要观察的自然现象,由实验显示的现象,以文字或语言表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还包括物理教师、物理教材、参考书等,这些内容本身就来自于直观的生活实际,而感知物理现象过程一般要经历感觉、知觉、表象三个过程,学生只有对物理事实、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有了清楚的印象,积累一定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和数据,才能发现有待探索的问题,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由具体到抽象的第一次飞跃。然后再通过解决物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和规律,这样完成了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第二次飞跃。将理性、抽象的科学学习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理解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认识里。
3.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学生获得大量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提出物理现象的共性,从而提出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物理概念就在生活中,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分析的好习惯。由于引入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从而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的开展都建立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因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越感兴趣,则学习的信心越高,兴趣不仅能促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而且也能弥补智能的不足。而生活事例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入无疑会满足学生的这个要求的,因为熟悉的生活事例对学生有较强的亲和力,注入生活实例,能够使学生所学知识成为有用的知识。事实证明,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展示其魅力,实现其价值,并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信心。
三、物理教学的“生活化”的具体实施
纵观物理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无论从概念的引入到规律的应用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它们。现仅举光学、电学部分章节为例来说明:
四、体会和感想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加强联系实际的教学,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平时有意识强化物理教学与实际联系的实践尝试,笔者有以下体会:
1.物理教学中注重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环节中,切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快乐和意义,从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
2.物理教学中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实践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目标,能有效克服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原理的距离感、陌生感及恐惧感,可扩大学生知识面,拉近物理教学和社会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实践能力。
3.教学中加强联系实际,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物理应用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另外,由于许多知识更新快,教师本身也缺乏了解,这就迫使教师要加强学习,积极更新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和重大的社会问题,紧跟时代发展,以适应教改的需要。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五中学)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建设服务,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社会和学校评价制度、课时不足等各方面的影响,教师教法过于单调,理念陈旧,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物理过程、学习方法和科学素质的培养的落实比较欠缺。毕竟我们的学生极大多数是普通的劳动者,这样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造成物理教学普遍存在难教难学,两极分化严重的困境。
2007年白莽校长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四、五”勾股办学管理模式,即领导的“三个走向”、教师的“四个走进”、学生的“五个走入”。该模式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管理以学为本,为学生服务,促进全体学生科学、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物理学作为育人的一个途径,“三、四、五”勾股办学管理模式已深入物理教师心中,让生活实际走入物理教育,给物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还物理学科本来面貌的教学思想,开辟了物理教学的新领地。
二、物理教学的“生活化”的可行性
1.符合物理学本身特点: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要以社会实践、实验为基础,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实践,起到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作用。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宇宙天体的航天科技都离不开物理学。例如:伽利略单摆的等时性的发现来自于教堂的吊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来自于树上的苹果落地;能量守恒定律的获得经过生活中无数种能的转化的具体事例获得的,这才使人们认识到“永动机”不存在的现实性。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过程,更是学生感受生活体会真理的过程。
2.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物理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物理学习始于物理情境对学生的刺激,它包括要观察的自然现象,由实验显示的现象,以文字或语言表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还包括物理教师、物理教材、参考书等,这些内容本身就来自于直观的生活实际,而感知物理现象过程一般要经历感觉、知觉、表象三个过程,学生只有对物理事实、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有了清楚的印象,积累一定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和数据,才能发现有待探索的问题,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由具体到抽象的第一次飞跃。然后再通过解决物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和规律,这样完成了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第二次飞跃。将理性、抽象的科学学习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理解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认识里。
3.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学生获得大量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提出物理现象的共性,从而提出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物理概念就在生活中,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分析的好习惯。由于引入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从而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的开展都建立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因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越感兴趣,则学习的信心越高,兴趣不仅能促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而且也能弥补智能的不足。而生活事例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入无疑会满足学生的这个要求的,因为熟悉的生活事例对学生有较强的亲和力,注入生活实例,能够使学生所学知识成为有用的知识。事实证明,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展示其魅力,实现其价值,并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信心。
三、物理教学的“生活化”的具体实施
纵观物理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无论从概念的引入到规律的应用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它们。现仅举光学、电学部分章节为例来说明:

四、体会和感想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加强联系实际的教学,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平时有意识强化物理教学与实际联系的实践尝试,笔者有以下体会:
1.物理教学中注重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环节中,切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快乐和意义,从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
2.物理教学中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实践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目标,能有效克服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原理的距离感、陌生感及恐惧感,可扩大学生知识面,拉近物理教学和社会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实践能力。
3.教学中加强联系实际,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物理应用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另外,由于许多知识更新快,教师本身也缺乏了解,这就迫使教师要加强学习,积极更新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和重大的社会问题,紧跟时代发展,以适应教改的需要。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