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的“生活化”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ng_h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物理教学的“生活化”起缘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建设服务,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社会和学校评价制度、课时不足等各方面的影响,教师教法过于单调,理念陈旧,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物理过程、学习方法和科学素质的培养的落实比较欠缺。毕竟我们的学生极大多数是普通的劳动者,这样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造成物理教学普遍存在难教难学,两极分化严重的困境。
  2007年白莽校长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四、五”勾股办学管理模式,即领导的“三个走向”、教师的“四个走进”、学生的“五个走入”。该模式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管理以学为本,为学生服务,促进全体学生科学、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物理学作为育人的一个途径,“三、四、五”勾股办学管理模式已深入物理教师心中,让生活实际走入物理教育,给物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还物理学科本来面貌的教学思想,开辟了物理教学的新领地。
  二、物理教学的“生活化”的可行性
  1.符合物理学本身特点: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要以社会实践、实验为基础,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实践,起到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作用。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宇宙天体的航天科技都离不开物理学。例如:伽利略单摆的等时性的发现来自于教堂的吊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来自于树上的苹果落地;能量守恒定律的获得经过生活中无数种能的转化的具体事例获得的,这才使人们认识到“永动机”不存在的现实性。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过程,更是学生感受生活体会真理的过程。
  2.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物理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物理学习始于物理情境对学生的刺激,它包括要观察的自然现象,由实验显示的现象,以文字或语言表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还包括物理教师、物理教材、参考书等,这些内容本身就来自于直观的生活实际,而感知物理现象过程一般要经历感觉、知觉、表象三个过程,学生只有对物理事实、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有了清楚的印象,积累一定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和数据,才能发现有待探索的问题,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由具体到抽象的第一次飞跃。然后再通过解决物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和规律,这样完成了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第二次飞跃。将理性、抽象的科学学习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理解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认识里。
  3.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学生获得大量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提出物理现象的共性,从而提出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物理概念就在生活中,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分析的好习惯。由于引入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从而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的开展都建立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因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越感兴趣,则学习的信心越高,兴趣不仅能促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而且也能弥补智能的不足。而生活事例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入无疑会满足学生的这个要求的,因为熟悉的生活事例对学生有较强的亲和力,注入生活实例,能够使学生所学知识成为有用的知识。事实证明,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展示其魅力,实现其价值,并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信心。
  三、物理教学的“生活化”的具体实施
  纵观物理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无论从概念的引入到规律的应用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它们。现仅举光学、电学部分章节为例来说明:
  
  四、体会和感想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加强联系实际的教学,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平时有意识强化物理教学与实际联系的实践尝试,笔者有以下体会:
  1.物理教学中注重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环节中,切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快乐和意义,从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
  2.物理教学中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实践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目标,能有效克服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原理的距离感、陌生感及恐惧感,可扩大学生知识面,拉近物理教学和社会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实践能力。
  3.教学中加强联系实际,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物理应用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另外,由于许多知识更新快,教师本身也缺乏了解,这就迫使教师要加强学习,积极更新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和重大的社会问题,紧跟时代发展,以适应教改的需要。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五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教育有关的各因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势必对教师产生新的挑战,特别是对农村初中教师的挑战最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自教育对象(学生)方面的挑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农村外出打工成了众所周知的社会现象。许多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成了他们的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自然落在上一辈人身上,隔代教育势必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爷爷
要使得学生积极、主动、乐观地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必须唤醒学生潜在的自我学习意识,给学习设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其次要使得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激励下不断地学习,再者,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抛弃不良的学习习惯,将自主学习持续下去,这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保证。下面详细论之:  一、明确目标,为自主学习提供方向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犹如航船在浩瀚的大海里迷失了方向,不知
【内容摘要】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等问题,而阅读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也占很大的比重,因此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分析影响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原因并探讨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理解原因分析提高能力有效策略  一、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
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春》是传统篇目,现在仍被收入初中语文课本。如果把《春》比作青春少女,那么“盼春”、“绘春”、“赞春”则构成她的美好身段。她在春天的大观园里,从“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分花拂柳而来,温柔地笑着,快乐地唱着,活泼地走着。  每次读《春》,都有新的体验,既而内化为美的感悟,如衔珠玉,似嗅芝兰,妙不可言。各类赏析文章对比喻句评得多,而对拟人句的评析常让人有
【内容摘要】语文能力来自课内,用于课外。我们就是从高中语文文本学习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把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阅读、鉴赏、写作等语言问题。语文学习,要达到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衔接,实现学习和运用的有效结合,才算达到真正的学习目标。由知识而能力,而方法,本案例选取一个典型的课堂文本学习片段,力图体现这个学习目标。  【关键词】文本学习 拓展 方法和能力  【设计定位】  文本的阅读学习,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点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加深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教师在课堂中都会运用提问,但是不同的提问效果不一样。成功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唤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中总是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去悟,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产
【内容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实施素质教育,达到新课标的重要保证。为此,中学英语教学,要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中学英语教学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情感教育,寓教于乐,利用成功教育和表扬艺术,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英语教学 兴趣 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于1925年写的一首词。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世界的豪情壮志。  【学习过程】(简述)  一
【内容摘要】本文从一个班级管理中的点点滴滴谈起,搜集一些真实事例,浅入深出,阐述了正面教育不仅让学生憧憬未来,还让学生净化灵魂,提高品质修养。  我们都知道人的一生受到的正面教育是很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不管是“感动中国”还是“人物评选”等节目,都是以正面报道来震撼人教育人。当然,负面影响造成的危害也不小,迫使我们的教育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学校是正面引导的窗口。我们必须让这窗口放大。一言以蔽之,那
课堂结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作用。一节课如果有凤尾般鲜艳夺目、俊俏多姿的开头,有内容丰富、环环相扣的过程,结尾却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结果极有可能功亏一篑,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一个好的结尾不仅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可以再次激发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曲终收拨当心画”的感觉,使人觉得情韵悠长,意味无穷。一节课的结尾与开头、过程一样重要,需要精心设计。  一、比较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