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pab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于1925年写的一首词。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世界的豪情壮志。
  【学习过程】(简述)
  一、整体感知: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二、局部探究:
  1.用一句话描述前三句词的意思。
  2.词上片中的“看”字、下片中的“恰”字统领的内容。
  3.分析词的上片几个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的表达效果。(如染、争、击、翔等)
  4.词人在上片中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他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景图?
  5.词的下片“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情怀?
  三、拓展延伸: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谈谈自己应该有怎样的责任和抱负。
  【精彩片段】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我在导学案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词人在上片中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他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景图?
  经过充分的预习后,学生这样展示:“通过寒江、霜天、万山、鹰击、鱼翔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对自然对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这一展示,有明显的错误,同学们的质疑肯定会很激烈。我们把高中学生课堂上的“对抗质疑”界定为:同学展示有错误时,可以纠错;同学展示不全面时,可以补充;同学展示正确,但个人有不同见解(或不同解法)时,可以发表自己的创新见解;同学展示正确,但自己还有疑问,可以提出。
  当学生展示完毕,果然有不少同学质疑。比如:“意象概括不全面,我认为还有湘江、百舸。”“请解释什么是意象?”
  展示学生不慌不忙的拿着《导学案》说:“‘知识链接’上有,意象就是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似乎表现出一种不以为然——这个问题难不倒我!
  质疑同学步步紧逼:“是啊,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那么,‘鹰击’的‘击’、‘鱼翔’的‘翔’是物象吗?”
  (课堂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好!)
  ——这个学生很聪明,先是“请君入瓮”,然后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展示同学也不示弱:“那你说该怎么回答呢?”马上把这个问题又踢回来。
  “就是鹰、鱼。”看来质疑同学对意象的概念是理解了的。
  展示同学:“但是其他词语都是两个字呀!”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大家似乎还没回过神来,他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十几秒钟过后,马上有同学站起来说:“雄鹰、游鱼。”
  原来展示的同学不仅仅只是抄一下原文,他是有所考虑的,他想写成整齐的双音节词语,只不过把两个动词也写上去了。
  这个问题讨论的意义已经不再是核准答案了,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语言表达的音节美了。语文的魅力就在这里,我也该及时的介入:“如果在‘湘江秋景图’的前面加一个修饰语,怎么加呢?”(这一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关注问题中的“怎样”一词)
  这一追问又激起了同学们讨论的兴趣。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
  “万物竞相自由的湘江秋景图。”
  “万物自由生长的湘江秋景图。”
  “欣欣向荣的湘江秋景图。”
  “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我以为讨论到这里,已经可以结束了。我的这一追问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我也该抛出追问的第二个问题了。
  正当我在自我欣赏,自我得意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又站起来:“我还有一个问题,在文人墨客的眼里,秋天往往是一个萧瑟的季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欣欣向荣呢?”
  这不是我想追问的第二个问题吗?我在备课时预设了这个问题,想以此引出诗歌鉴赏中的“情景交融”。学生居然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但我不能直接解释这个概念,还是让学生讨论讨论吧。
  大家的讨论很热烈。有的同学说,雄鹰这个意象表达一种强劲有力,就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有的同学说,由于在水里本身就是自由的生活;还有的同学说,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因为《导学案》没有问这个问题。总之,就是说不到“点子上”(关键处),我真想说:“请记住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是没有,我只是让学生畅所欲言,直到同学们讨论激烈的时候,我才肯定了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它涉及到诗歌鉴赏一个概念——情景交融。也许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吧,他们马上在导学案上记下了这四个字。看来点拨的时机成熟了,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是啊,当学生心里明白景物描写与作者的情感是有关系的,但就是不能准确的说出来的时候再去启发他,不是更有效果吗?于是,我又问了个小问题:
  “在你高兴的时候,发现几只小鸟叫个不停,你会怎么描写?”
  “小鸟好像懂得我的心情,欢快的唱着歌,还不住地说‘祝贺你成功了’。”一个女生站起来大声说。
  “可是当你感到烦闷的时候呢?”我穷追不舍。
  “如果感到烦闷或不如意时,我会这样描写,”还是那个学生,“今天我烦闷极了,树上几只小鸟‘叽叽喳喳’的,那么刺耳,我真想摇动树枝把它们赶走……”
  我及时引导点拨:“对了,同样的一种事物,由于心情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你把自己的情感赋予眼前景物的描写之中,这种手法就叫‘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生本·自主”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一是学习体验,学生在展示交流中体验着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愉悦,这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灵魂。二是课堂生成,对于“情景交融”的手法,教师课前有一个预设,但没有直接把这个概念“塞”给学生,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这个问题,这是学生的发现,更是课堂的生成。三是注重启发,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很想直接告诉学生,但控制住了自己的“嘴”,直到学生激烈讨论甚至争论而不能准确的说出来的时候,才给予点拨,从而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北门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读课文,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4.体会社会环境描写,分析孔乙己命运悲剧的原因。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孔乙己性格的复杂性;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学时间与课型】两课时,教读课。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把握内容;  
体育教与学的过程是促进个体自我生成、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运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个体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运用体育的手段和功能培养健全的人格,构建终身体育的观念,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理解世界,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一、激发兴趣,调动主体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主要是些名家名篇,覆盖的知识面广,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篇目甚至和其他的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人文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形成语文课堂自身的特性,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是每个语文老师必然经历的课题。它需要通过教师自身的魅力——语言的魅力,组织课堂的魅力,去实现作品的审美功能。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像一篇好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教育有关的各因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势必对教师产生新的挑战,特别是对农村初中教师的挑战最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自教育对象(学生)方面的挑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农村外出打工成了众所周知的社会现象。许多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成了他们的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自然落在上一辈人身上,隔代教育势必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爷爷
要使得学生积极、主动、乐观地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必须唤醒学生潜在的自我学习意识,给学习设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其次要使得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激励下不断地学习,再者,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抛弃不良的学习习惯,将自主学习持续下去,这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保证。下面详细论之:  一、明确目标,为自主学习提供方向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犹如航船在浩瀚的大海里迷失了方向,不知
【内容摘要】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等问题,而阅读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也占很大的比重,因此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分析影响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原因并探讨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理解原因分析提高能力有效策略  一、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
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春》是传统篇目,现在仍被收入初中语文课本。如果把《春》比作青春少女,那么“盼春”、“绘春”、“赞春”则构成她的美好身段。她在春天的大观园里,从“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分花拂柳而来,温柔地笑着,快乐地唱着,活泼地走着。  每次读《春》,都有新的体验,既而内化为美的感悟,如衔珠玉,似嗅芝兰,妙不可言。各类赏析文章对比喻句评得多,而对拟人句的评析常让人有
【内容摘要】语文能力来自课内,用于课外。我们就是从高中语文文本学习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把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阅读、鉴赏、写作等语言问题。语文学习,要达到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衔接,实现学习和运用的有效结合,才算达到真正的学习目标。由知识而能力,而方法,本案例选取一个典型的课堂文本学习片段,力图体现这个学习目标。  【关键词】文本学习 拓展 方法和能力  【设计定位】  文本的阅读学习,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点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加深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教师在课堂中都会运用提问,但是不同的提问效果不一样。成功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唤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中总是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去悟,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产
【内容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实施素质教育,达到新课标的重要保证。为此,中学英语教学,要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中学英语教学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情感教育,寓教于乐,利用成功教育和表扬艺术,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英语教学 兴趣 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