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于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技巧技能的传授训练,而忽略于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研究表明,3岁儿童的想象正处于萌芽阶段,5-6岁儿童的想象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目的性、独立性也明显增强。因此,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我想谈一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培养学生想象力。
  一、教学设计设置创设情景环节
  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科学、合适的音乐情景,能引起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和兴趣,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对培养学生想象力起到推动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用优美动听、自然流畅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语调向学生描绘歌曲中的意境,使他们的感受进入情景之中。
  如在教唱《小宝宝睡着了》这首歌时,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这首歌的意境,我特意把教室里的窗帘拉上,请学生们都闭上眼睛,先让他们欣赏这首歌的伴奏音乐,制造一种非常宁静安详的气氛。听完之后,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回答:“我感觉像是坐在一只小船上,在湖中轻轻摇晃。”“我认为是在夜晚,妈妈在哄小宝宝睡觉呢!”“我觉得好像有一个小女孩手中拿着蒲公英,对着它轻轻一吹,蒲公英立即随风飘扬,好美啊!”……学生的思维迅速被调动起来,想象的翅膀已在他们中间展开。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歌曲有着其特殊的创作背景或创作花絮。教师在教唱歌曲前可以把歌曲的创作背景简单地介绍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创造想象的空间里。例如在教《卖报歌》时,教师可以讲述音乐家聂耳当年在上海认识了一个叫“小毛头”的报童,了解到报童的艰难生活后,而写下这首歌的一段经历讲给学生听。通过介绍,让学生体会到报童无依无靠,吃不饱、穿不暖的滋味,想象一下报童忍着饥饿和内心痛苦,在凄风苦雨中奔跑叫卖的情景,为接下来学唱歌时展开想象做好先导与准备。
  教师创设合适、合理的音乐情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教学中,能辅助教师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指明想象的方向,使他们的想象更加丰富多彩。
  二、课堂教学要整合各种教学手段
  一般地说,学生习惯于欣赏用文字语言刻画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于用音乐语言和音响形式塑造的音乐艺术形象却很陌生,所以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不可缺少。教师可以从学生已获取的知识信息入手,引导他们打开想象之门,来感受音乐语言,体验音乐的情感。
  1.利用多媒体手段,唤起学生想象的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赛马》是一支热烈奔放的二胡独奏欣赏曲,为了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的兴趣,体会乐曲美的旋律,并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生动的图画,我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意境,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音乐形象。热烈奔放的乐曲、带有内蒙地方色彩的音乐、急促快速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你追我赶的节日赛马场的情境中,让乐曲的音乐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动起来。
  2.从影视作品、绘画、摄影等其他艺术形象入手,来获取想象的内容
  艺术是相通的,从认识角度来说,影视、绘画、摄影等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但在表现主题上也会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中,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音乐的魅力,培养学习的兴趣。
  3.从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入手展开想象和联想
  音乐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和文学一样除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外,还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所以借助文学、历史知识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又可以丰富学科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课程类型要以欣赏课为突破口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原因,对教材中的某些音乐作品,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痴如醉,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情景。
  如在教学《苗岭的早晨》时,我先让学生听,再让学生说,在学生充分领会和感悟乐曲所描绘的情境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编苗族舞蹈,随音乐进行表演。课堂气氛自由、活跃,虽然学生动作不合章法,但表达情绪准确,抒情乐段能选用舒缓的动作。音乐结束了,学生还沉浸在欢乐的情景中。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创编,去表现音乐的课堂教学,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平时设计教案,或是课堂教学,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知道,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让学生在艺术探索和大胆实践中活跃想象力。
  (责编 钟 岚)
其他文献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这一内容,虽然我每次教学后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熟练运用这一知识仍然觉得很难。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它“产生亲切感”?  一、“摸”出面积的真实感受  在传统的教学中,为了揭示概念,也会让学生摸一摸,先摸一摸课桌的面、黑板的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谁的面大,谁的面小,接着就告诉学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过程看似很清晰,实际上是为了揭示概念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童话为主题,习作要求学生创作或续编童话。阅读了学生创编的童话作品,我发现学生想象力很丰富,故事情节编得很有趣,能通过自己编创的小故事来告诉大家一些道理。这是她们童话作品的优点。但是,仔细分析她们的作品,我发现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够突出。我们平时指导学生如何把写作对象写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总会罗列出:要抓住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神情等方面。可是学生的习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师普遍感到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学生的作文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与没有抓好作文教学的关键有根本的联系。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的综合体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感悟写作方法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根据当前作文教学新生活、新思维、新语言和新评价的理念,结合中年级习作训练目标与重难点,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内
开放式数学教学是以“数学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动态的教育模式。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利用情况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究竟如何进行开放式教学呢?笔者以四种课型为例,分别作如下论述。  一、在实践课中进行开放性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另一套。小学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但是不少小学生“知行不一”甚至“知行背离”。如何来改变这种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呢?要“行动”必先“心动”,体验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体验是什么呢?体验是学生的切身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使得他们感到真实,印象深刻。品德教学中的体验有不同的内容。  认识体验
一、让学生敢于质疑  小学生正处于敏感、害羞和胆小的年龄段。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课堂上营造出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敢于思考,敢于提问,乐于探究。  1.和学生友好相处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不敢提问。教师要帮助他们抛弃这种胆怯的心理,就必须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使他们没有顾虑,敢于提问。教师应不嫌弃每一个学生,应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相信他们能提出
针对地球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的事实,结合《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化物拟人,巧导入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配合课件整合教材,融音、像、动画教学一体,边说边议,从课内走向课外,转变课型,引导主题演讲,学生在“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主题班会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只有一个地球》是以说明为主的课文,也是一篇很好的环保性教材。文章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等方面告诫人们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但是
有效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开拓性的思考行为,在现代新课程的标准中具有鲜明的存在意义。它不仅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同时也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可以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共同发展。  一、有效教学对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不可小视的重要性,没有任何人可以离开数学,它对于生活的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和谐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全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  由于本词描写的是古代一个小山村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很远,再加上学生对辛弃疾写这首词时的人生境遇等情况不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与学是互动的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协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才能活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一些教学媒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气氛“活”起来,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丰碑》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再现课文背景,激活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应充分结合课文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