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碰撞到融合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ru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中西文化融合
  全球化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加快了向全球各个国家渗透的步伐。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其本质是经济的全球化,这一点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观点中尤为明显。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很难独善其身,不管我们有意躲避也好或是无意错过也罢,最终我们要被这股经济大潮所裹挟,要么主动、要么被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全球化最早发轫于经济领域,并且其最主要的成就和影响也体现在经济领域,但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其波及范围和影响面也逐渐扩展,主要体现在在政治、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领域。我们在讨论全球化这一课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这一进程给其他诸多领域带来了如何广阔、如何深远的影响,其源动力都是来自于经济的全球化。换言之,全球化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影响都离不开经济因素的参与,都是以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作为前提和基础的,而这—点在全球化对文化因素的影响体现得尤为明显。
  正如我们上述所论及的那样,中西文化的融合与沟通固然要借助经济的全球化来实现的,但经济因素在中西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仅仅承担一个“引路人”的角色,一旦这个角色任务完成,其自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经济因素便退出“历史舞台”,而让位于多元的文化因素。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犹如“滚雪球”的过程,在刚一开始,需要一个小雪球来作为整个大雪球的“内核”和依据,然后借助这一强有力的“内核”来将雪球逐渐做强、做大,而在雪球变大的同时,原来刚一开始的“小雪球”变逐渐融合在了整个大雪球之中。用中西文化交融的观点来看,经济因素在一开始只是一个由头、引子,而在中西文化实现完全融合之后便逐渐消融在了多元的文化背景之中,而逐渐成为两方、甚至多方所共同拥有的“异质同形”的混合型多元文化。中西文化的融合与混一,在表面上来看实现了多种不同文化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但究其本质来看所谓的“多元文化”仍旧是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中,因此,从一个较为全面的角度来看中西文化交融的话,就要兼顾“多元”不同类文化与“一元”人类共同文化的之间的辩证关系。换言之,在如今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前提下,中西文化不仅应该加快融合的步伐和频率,更应该怀有兼容并蓄、胸怀天下的决心和态度,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统一。
  二、借助《功夫熊猫》重新审视中西文化交融
  诞生于2008年的动画巨制《功夫熊猫》,由美国梦工厂制作、发行,该影片巧妙地融入了中国的功夫、熊猫等诸多亚洲元素,通过运动各种活灵活现的表现方式,给一个萌态可掬的熊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一一这个外表和行动看起来极具“中国风”的熊猫实则演绎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梦”。喜剧大片《功夫熊猫》讲述了一个平时只会做面条但却怀揣“功夫梦”的熊猫最终一路逆袭、成功晋级为武林高手并最终拯救了“和平谷”的有趣故事。关于该片的拍摄技法及深层用意曾众说纷纭,但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该影片导演之一的约翰·斯蒂文森所说的那样:“《功夫熊猫》看起来是一个喜剧、是一个动画片,但我们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部激励当代年轻人立志奋发、不断上进的励志剧,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积极作为、勇往直前的大军中来,并且以熊猫的成功向他们昭示‘只要自身不断努力、不放弃,就会成就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但我们在向年轻人介绍这一道理的时候,所借助的依据是中国青年耳熟能详的‘邪不压正’的典故。”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美国的当代主流价值取向(美国梦的构筑与实现),还是从中国古典的传统价值观(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这两个角度来看,该影片都完美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首先,《功夫熊猫》体现了的中西两种传统文化的精髓——“命由天定”。这看似有些宿命论意味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不值一提,但如果仔细体味该观点添加在动画喜剧、励志剧作品中所起到的效果,却能够为感觉到此观点为本片增色不少。这一观点突出的一点就是体现在了熊猫阿宝被上天赋予了无与伦比的法力,然后再被上天选中、并拜师学艺,并最终成功拯救整个和平谷的故事中。和平谷中居住的熊猫阿宝本来是一介平民,除了会做面条之外别无他长,而且还十分懒惰,对各种新生事物都不感兴趣,更别提指望他来拜师学艺、拯救和平谷了。但正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谁也没想到的“小角色”,却意外被一个炮竹给“炸”通过比武来挑选“神龙大侠”的比武现场,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阿宝竟然得到了能够占卜未来、预测吉凶的乌龟大仙的青睐,被钦点为了拯救和平谷的“神龙大侠”。按照常规逻辑来看,又懒又笨的阿宝无论获得谁的帮助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拯救和平谷的“神力”。但就在此时,“命由天定”的逻辑开始发挥作用了’在众人看来又懒又笨的阿宝不仅迅速完成了“拜师”,而且还在拜师之后学成了惊天盖世的功夫,并最终拯救了和平谷,令人大跌眼镜。
  将“命由天定”的观点与中西文化相结合来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二者的相通之处。一方面,美国社会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占据主流的是基督教文化,而基督教宣扬凡人“生而有罪”,在人生中要通过不断地行善、助人来向神灵救赎自我、拯救心灵,从而才能在后世获得神灵的庇佑。与此同时,宣扬人“生而有罪”的基督教其诞生之初最鲜明的特点即是“命由天定”,即宣扬凡人在此世的所作所为都是由耶稣基督所是先给预订好了,我们无法打破“宿命”,而所要做的只有不断地积德行善、助人为乐,借助一系列美好的言论和行为为自己前生所犯下的各种罪孽和灾祸来祈福,祈求自己此生所做的好事可以帮助自己在来生获得耶稣基督的庇佑和青睐,并顺利进入“天堂”,实现涅槃。熊猫阿宝的行为也暗合了这一点,由于它是神灵所钦定的“拯救者”,因此,纵然其前半生碌碌无为、庸庸碌碌,但由于神灵的“魔力”附体,而使阿宝具有了非一般的灵性,最终使和平谷转危为安。另—方面,“命由天定”的观点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乃至与占据着中国古代统治权威的佛、儒、道的观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道家中的对“有”和“无”的概念处理得相当纯熟,这_点也与《功夫熊猫》中“命中之有”和“命中之无”的观点高度吻合。再者,儒家所提倡的“仁者爱人”的观点,正与“命由天定”的观点中教人行善积德的观点不谋而合。最后,佛教中渗透着浓郁的“宿命论”观点也是与熊猫阿宝最终要改变自身之前的所作所为、拯救民众与水火之中的行为相一致。   其次,《功夫熊猫》中体现了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互通也体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融。一方面,由于自身文化积淀、独立背景方面存在的差异,美国国民普遍具有相对较为独立的个体性和自主性,每一个个体都毫不掩饰地宣称“个体应该为了自己的目的而生”,而《功夫熊猫》中借助熊猫阿宝所体现出来的“美国梦”则是对这一信条的最好诠释。“美国梦”注重对个人努力的肯定,认为只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克服不利条件、实现自身梦想,而《功夫熊猫》中的阿宝之所以能够由一个只会做面条、对武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而成长成为武林高手、一代宗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笃信“我努力、我成功”的“美国梦”。另一方面,相比更为重视个体价值取向的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更为侧重集体价值和团队配合,在参加某项活动的过程中不注重对自身价值的凸显,而是侧重实现团队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在《功夫熊猫》中,作为师父的浣熊及其一干弟子在面对猎豹的威胁时能够挺身而出,个个都不怯战,甚至还为了团队获胜而争相献身,最终取得了团队利益的最大化——除暴安良、解决了猎豹对和平谷的安全威胁,最终拯救了整个和平谷。以上两个方面看似矛盾,实则内在想通——个人价值的实现要借助整个团队的成功,而集体价值的最大化则也离不开个人价值的良好凸显。
  再次,《功夫熊猫》中众多人物形象也凸显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例如,作为该片主人公的熊猫阿宝,无论从地道的姓名、憨态可掬的形态以及活灵活现的神态,无一不昭示着其浓郁的中国风味,但其内在的坚韧和行事处事的风格甚至最后的成功,都凸显了及其浓厚的“美式旋风”。毫不夸张地说,将熊猫阿宝称为“披着中国外衣的美国熊”是恰如其分的。再有,故事中的浣熊师傅的原型则来自于干旱缺水的美洲草原,本来应该是作为异域因素而存在的,但在本片中的浣熊师傅却身着传统中式服饰、遵守各种彬彬有礼的中式礼仪、而且还能够娴熟地使用筷子等无不显示着这只浣熊的浓郁的“中国背景”。另外,影片中的乌龟也凸显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互通。因此,笔者以为,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功夫熊猫》完美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三、《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的启示
  《功夫熊猫》耗子巨大、历时较长,上映后不仅在北美地区取得了较好的票房收入,而且在熊猫的故乡中国以及包括日、韩、东南亚在内的整个汉文化圈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骄人成绩的取得固然与本片所使用的各种高科技技术和强大的阵容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影片完美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合二为一,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发展加速的大背景下,该片以一个普通美国人的视角来切入中国传统文化,既体现了如今中华文化研究热潮的不断曼延,同时也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意见和参考。
  一方面,发展过程中要勇于坚持民族化,不盲目崇外。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并非是要消除不同文化、变多元文化为一元文化,而是要实现多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沟通,让多元文化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性上在沟通中碰撞出更为绚烂的火花。从这一层面上而言,世界一体化不仅不是要取缔多元的世界文化,反而恰恰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实现“多元”(不同民族具有各自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与“一元”(最终的多元文化是为了实现全球文化的一体化进程)的辩证统一。
  其另一方面,发展过程中坚持多元并存,共同发展。文化全球化的过程虽然并非朝夕之功,但笔者以为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我们只能顺应潮流才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占得先机,为自身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之林中立足打下坚实基础,而顺应这一潮流的头等大事便是要对客观、全面地审视当前多元文化的发展现状,实事求是地坚持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措施。在尊重其他民族、国家、地区文化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实现彼此之间的互通有无和取长补短。与此同时,坚持多元文化并存的观点,不仅针对于外国文化,同时也适用于对待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这也就告诉我们在欣赏西方外来文化的前提下,也要适时地挖掘自身所固有的传统优秀文化,在实现横向多元互补的基础上,再实现纵向的传承和创新,以此来推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最终为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另一个故乡》改编自本片导演艾德嘉·莱兹所著小说《故乡》三部曲,讲述了莱茵河畔一个普通村庄的历史变迁。影片背景是动荡的19世纪,生活在贫困、饥饿与死亡威胁下的德国农民,通过努力来改变生活。《另一个故乡》因其长达4小时的篇幅被誉为“电影马拉松”,在德国电影节荣获多项大奖。本文试从影片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场景、风土人情与历史意义三方面入手,赏析《另一个故乡》带来的别样乡愁。  一、 真
电影《心花路放》刷新了我国的电影票房记录,在中国电影的历史卷轴上争取到了一席之地。影片除了采用了喜剧的形式,公路片的类型欣赏一路美景外,从电影主题内涵的角度看,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影片并未按常规线性的时间序列对故事情节前因后果进行讲述,而是突出地运用蒙太奇技术对镜头空间不断切换,巧妙地拼接时间序列,强有力地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通过喜剧的外壳米包裹着内在的人性蜕变的电影艺术主题的表达。  一、生逢乱
《老炮儿》是一部追忆老炮儿那个年代中那些人物的一部传统与现代水乳交融的影片,这部影片建构了以老炮儿六叔为代表的老北京老炮儿的群像,这些群像具有着现代社会已经极度弱化了的刚直、仗义、公允、倔强,更具有着现代社会已经绝无仅有的那种侠义精神与古道热肠。但是,将这种人物特征置入现代现实社会之中,就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勿庸否认,无论从何种意义而言,影片中的老炮儿六叔等银幕形象,都已经成为了时代裂隙下的过时英
电影《夜行动物》以华丽的视觉语言与跨界新锐的设计理念,由形而象、由象而意地刻画出了一个深处优渥生活状态之中却仍不满足不快乐的被其前夫们冠以“夜行动物”的女主角苏珊。影片透过对于女主角个体的双重戏中戏的不断规训,完成了一种爱与生命表达下的意象化救赎与升华。影片导演汤姆·福特,在其处女作《单身男子》问世7载之后,再携《夜行动物》高调归来,不仅摘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更欲问鼎2018年度的奥斯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各学科的教学水平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大学英语这一公共学课而言,教育部于2007年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分为一般、较高及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多层次的要求,各高校很难通过单一的课程设置与有限的教材来完成。这种要求其实推动着各高校积极的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新途径,不断进行改革与实践。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模块教学模式以其课堂设置的
纪录片《风味人间》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跨越了六大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景拍摄。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上的饕鬄盛宴,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探索人类的美食文化基因以及背后所蕴育的历史文化景观[1]。《风味人间》一经播出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被评为“2018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之一。《风味人间》的播出也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沟通搭建起了一座新的桥梁。  一、美食与人的情感羁绊  《风味人间》
【作者简介】刘莹,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文学及英语教育学研究。  电影《美狄亚》的故事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美狄亚是古往今来最著名的复仇女性,也是所有受背叛、嫉妒所苦的女性的守护神。因为爱上一个外邦人——希腊英雄:伊阿宋,美狄亚抛却公主地位、窃走国宝金羊毛、杀死兄弟,甘愿随夫远走他乡、漂泊失所。然而她的勇敢爱情和伟大牺牲最终却变成一则笑话:丈夫决定另娶公主,换取稳定名位
[摘要] 丑角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行当,中国动画曾经在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丑角”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在动画里。在动画走民族风格道路的过程中,对传统戏曲“丑角”的直接运用在彰显戏曲风格、丰富人物造型、鲜明化人物性格和身份和增加滑稽性等方面影响和丰富了中国动画,并呈现在多部动画片当中。  [关键词] 丑角 中国动画 戏曲 造型 性格 滑稽  doi:10.3969/j.
经历20世纪初期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视听娱乐媒介拥有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其所具备的教育功能也开始为社会所瞩目,美国电影研究会启动“佩恩基金研究”项目、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对教育电影的推崇等,都体现了社会对电影教育功能的认知。对早期电影教育功能观念的梳理,有助于重返历史现场,对电影史、电影与社会、电影与观众的认识都有一定意义。  《东方杂志》是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旨的商务印书馆麾下“中国历
当波伏娃将“他者”引入女性主义中后,这个概念就成为了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之一。“他者”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主体以外的一切存在。主体是可以决定自我的存在,而他者依赖于主体,是主体将自己的思想外放的结果,女性则是相对于男性的他者。从历史和文化领域的角度来看,男性一直执掌着社会的核心权力,他们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来进行自我发展。然而女性则并不拥有这样的权利,她们的形象是依照男性的期待塑造的,不论是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