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长活化期水性双组分白色面漆的研制

来源 :中国涂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555xx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水性双组分木器涂料在施工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解决方案,阐述了水性木器涂料在制备过程中原材料的选择与工艺的制定,对水性双组分木器涂料施工过程中活化期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指导与建议.
其他文献
通过使用单壁碳纳米管作为新的导电材料,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对环氧导静电涂料的外观、表面电阻率及耐化学品性能等的影响.结果显示,单壁碳纳米管能够以极小的添加量便可以使涂料的表面电阻率达到传统导静电涂料的电阻率要求,并且对外观影响极小,同时兼顾环氧导静电涂料的表面装饰性,而且不影响涂料本身的性能.
采用相反转工艺进行水性环氧树脂的制备是众多工艺中最易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方法之一,但在实际生产制备过程中其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相反转法制备的水性环氧树脂的稳定性因素进行了探讨,主要从基础环氧树脂、乳化剂、助溶剂以及相反转工艺等方面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对制备的水性环氧树脂进行了粒径测试和红外光谱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固体树脂E20和液体树脂E51质量比为7/3,乳化剂9107含量为7.2%(质量分数,后同),乳化剂7201含量0.3%,二丙二醇甲醚(DPM)含量1%,转速400 r/min
介绍了一种可以带热施工的高防腐耐高温涂料,以不同有机硅树脂为主体成膜树脂,加入低熔点填料、防锈颜料,并进行调整.通过不同的实验证明,产品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防腐性能,对底材适应性能强,可以带温施工,产品适合应用于户外恶劣环境,应用领域广泛.
对高发射率红外复合涂层的制备进行了研究,用高分子粉末作黏结剂,对涂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索,对所制涂层的表面、断面微观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对比所设计配方涂层的红外反射光谱,发现涂层样片红外发射率随试样中红外粉料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但超过一定限度不再增大,复合涂层中红外粉料的最佳加入量在10%~15%(质量分数).
以硝酸铋为原料,采用水解法制备形貌规整的正方形氯氧化铋晶体,进一步用二氧化钛包覆,增强晶体的光泽度和耐候性.将晶体与聚氨酯乳液混合,涂覆在织物表面,得到具有珠光效果的疏水织物涂层.研究了反应温度、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和反应时间对氯氧化铋晶体的影响以及促进剂的种类和尿素用量对二氧化钛包覆氯氧化铋晶体的影响.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接触角测量仪对氯氧化铋晶体和织物涂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150 m i n,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用量为1.5 g,是制备15~20μm正方形氯氧化铋
研究了两类具有不同核壳结构的聚氯乙烯–丙烯酸酯(PVC-ACM)共聚树脂乳胶.通过核磁共振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分析了共聚树脂的化学结构与粒子的形貌,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考察了两类乳胶作为建筑及工业涂料用乳胶的主要性能.结果表明,两类共聚树脂粒子均能观察到核壳结构,其中PVC/ACM共聚树脂粒子的核壳结构更为明显;两类乳胶的主要性能基本满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而PVC/ACM乳胶更适合应用于建筑涂料领域.
探究了羟丙乳胶与水性异氰酸酯固化剂复配后黏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别考察了乳胶不同p H值、丙烯酸(A A)加入方式与用量、羟基的加入方式、不同结构羟丙单体与不同类型异氰酸酯固化剂搭配制得涂料随放置时间的黏度变化.结果表明,羟丙乳胶呈碱性时,对其与固化剂X P2655复配后的黏度变化影响较大,呈中性或弱酸性时黏度趋于稳定;在核壳乳液聚合工艺中,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 E M A)置于壳中的条件下,A A置于壳中时较A A置于核中时对其与固化剂X P2655复配后的黏度变化影响较小,且随AA用量的增大黏度均会有
在硫酸法钛白粉生产中,选取沉降澄清后的酸解钛液,在一定搅拌速率下,实验了影响七水硫酸亚铁结晶颗粒大小的因素——停留时间、降温速率、晶种及晶种加量,得到硫酸亚铁在酸解钛液中的溶解度曲线,并结合结晶原理对钛液真空结晶过程工艺参数进行优化.
水性木器双组分白底漆,广泛应用于实木家具领域,具有良好的封闭性,为了满足工厂生产需要,着重在树脂乳液的筛选、分散剂的筛选、pH值调节剂的筛选及固化剂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环氧树脂、固化剂及防锈颜料的筛选,制备了长效型重防腐高固体分环氧涂料.该涂料可应用于ISO 12944涉及的6种大气环境腐蚀性级别.主要应用于船舶、桥梁及钢结构领域,具备极佳的施工性、防腐性和较高的环境适用性,是长效重防腐涂料的极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