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阐释由《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学思想引发的思考:残缺是一种美,但不是所有的残缺都是美,残缺美是有前提的:1.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2.具有一种共同认知的美感;3.残缺美不能伤整体。残缺的美不是表现在外在形体上,亦即不在残缺本身,而在残缺形成的无限艺术空间,即空白上。
【关键词】残缺美;前提;文化内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选录了日本当代作家青冈卓行的一篇美学文章《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文章借雕像断臂维纳斯,给读者论述一种特殊美——残缺美。本文想就残缺美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残缺美的前提
断臂是维纳斯雕像的残缺,残缺的维纳斯因此成了不朽的艺术作品。那么,为什么一只破碗、一件漏顶的茅草房不具有美感呢?细细思考,残缺美是有前提的。
(一)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残缺而能成为艺术品,一般地,这些艺术品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使人透过艺术品的外在形态能够体悟到其蕴含的思想、道德、精神……比如断臂维纳斯,它雕塑的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便成了爱与美的代名词,她跨越时空,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共同敬仰的神灵。
这种文化内涵体现着艺术的内在美,是艺术美的本质所在。
(二)具有一种共同认知的美感。一件艺术品能够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必有其大家公认的品质,只有这样,它才能跨越时空,成为不朽。教学参考中所附谌知权的《千古美谈的思考——话说“断臂美人”》中说“断臂是米洛斯的维纳斯美的一种个性”,说西施的病、杨贵妃的肥胖都是“美的个性”。确实,没有个性的美,他是不可能脱颖而出,也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地位的。
(三)残缺美不能伤整体。除了像圆明园这类文化遗迹,它的内在文化价值与外在的“残缺”有着直接的关系外,其他能成为艺术品的“残缺”是不能影响整体表现的。设想断臂的维纳斯整个上半身没了,她还美吗?她还能成为艺术品吗?所以,艺术品的“残缺”应该是整体中很少的一部分。
二、残缺美之所在
残缺的美不是表现在外在形体上,亦即不在残缺本身,而在残缺形成的无限艺术空间,即空白上。诚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所说“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美是互通的,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共性,所以其审美认识也具有共性。比如这种残缺美在不同艺术上都有表现。我在这里想借助中国宋代的两幅画《深山藏古寺》和《踏花归去马蹄香》来加以说明。《深山藏古寺》根本没有画“古寺”,应该说是“大缺”,但观众可以借助挑水的老和尚,借助画面上的崇山峻岭和清泉飞流去充分想象,在自己头脑中画出无数各具特色的“古寺”来。同样,《踏花归去马蹄香》也没有画花,也有“残缺”。画家聪明的地方就在于它只画了几只追逐马蹄的蝴蝶,留足了空白,观众可以尽情地想象再创造一幅春暖风柔,鲜花盛开的景象图。从这个角度上说,残缺美可以叫空白美。
美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残缺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美的个性化的体现,绝不能简单复制。如果我们把追求残缺作为美的时尚,那么,美的个性就没有了,残缺也就不美了。残缺美和完整美是两种美,各有其特点,就美学的整体而言,二者不应该有高下之分。
【关键词】残缺美;前提;文化内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选录了日本当代作家青冈卓行的一篇美学文章《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文章借雕像断臂维纳斯,给读者论述一种特殊美——残缺美。本文想就残缺美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残缺美的前提
断臂是维纳斯雕像的残缺,残缺的维纳斯因此成了不朽的艺术作品。那么,为什么一只破碗、一件漏顶的茅草房不具有美感呢?细细思考,残缺美是有前提的。
(一)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残缺而能成为艺术品,一般地,这些艺术品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使人透过艺术品的外在形态能够体悟到其蕴含的思想、道德、精神……比如断臂维纳斯,它雕塑的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便成了爱与美的代名词,她跨越时空,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共同敬仰的神灵。
这种文化内涵体现着艺术的内在美,是艺术美的本质所在。
(二)具有一种共同认知的美感。一件艺术品能够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必有其大家公认的品质,只有这样,它才能跨越时空,成为不朽。教学参考中所附谌知权的《千古美谈的思考——话说“断臂美人”》中说“断臂是米洛斯的维纳斯美的一种个性”,说西施的病、杨贵妃的肥胖都是“美的个性”。确实,没有个性的美,他是不可能脱颖而出,也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地位的。
(三)残缺美不能伤整体。除了像圆明园这类文化遗迹,它的内在文化价值与外在的“残缺”有着直接的关系外,其他能成为艺术品的“残缺”是不能影响整体表现的。设想断臂的维纳斯整个上半身没了,她还美吗?她还能成为艺术品吗?所以,艺术品的“残缺”应该是整体中很少的一部分。
二、残缺美之所在
残缺的美不是表现在外在形体上,亦即不在残缺本身,而在残缺形成的无限艺术空间,即空白上。诚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所说“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美是互通的,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共性,所以其审美认识也具有共性。比如这种残缺美在不同艺术上都有表现。我在这里想借助中国宋代的两幅画《深山藏古寺》和《踏花归去马蹄香》来加以说明。《深山藏古寺》根本没有画“古寺”,应该说是“大缺”,但观众可以借助挑水的老和尚,借助画面上的崇山峻岭和清泉飞流去充分想象,在自己头脑中画出无数各具特色的“古寺”来。同样,《踏花归去马蹄香》也没有画花,也有“残缺”。画家聪明的地方就在于它只画了几只追逐马蹄的蝴蝶,留足了空白,观众可以尽情地想象再创造一幅春暖风柔,鲜花盛开的景象图。从这个角度上说,残缺美可以叫空白美。
美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残缺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美的个性化的体现,绝不能简单复制。如果我们把追求残缺作为美的时尚,那么,美的个性就没有了,残缺也就不美了。残缺美和完整美是两种美,各有其特点,就美学的整体而言,二者不应该有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