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美之所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liuxie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阐释由《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学思想引发的思考:残缺是一种美,但不是所有的残缺都是美,残缺美是有前提的:1.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2.具有一种共同认知的美感;3.残缺美不能伤整体。残缺的美不是表现在外在形体上,亦即不在残缺本身,而在残缺形成的无限艺术空间,即空白上。
  【关键词】残缺美;前提;文化内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选录了日本当代作家青冈卓行的一篇美学文章《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文章借雕像断臂维纳斯,给读者论述一种特殊美——残缺美。本文想就残缺美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残缺美的前提
  
  断臂是维纳斯雕像的残缺,残缺的维纳斯因此成了不朽的艺术作品。那么,为什么一只破碗、一件漏顶的茅草房不具有美感呢?细细思考,残缺美是有前提的。
  (一)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残缺而能成为艺术品,一般地,这些艺术品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使人透过艺术品的外在形态能够体悟到其蕴含的思想、道德、精神……比如断臂维纳斯,它雕塑的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便成了爱与美的代名词,她跨越时空,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共同敬仰的神灵。
  这种文化内涵体现着艺术的内在美,是艺术美的本质所在。
  (二)具有一种共同认知的美感。一件艺术品能够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必有其大家公认的品质,只有这样,它才能跨越时空,成为不朽。教学参考中所附谌知权的《千古美谈的思考——话说“断臂美人”》中说“断臂是米洛斯的维纳斯美的一种个性”,说西施的病、杨贵妃的肥胖都是“美的个性”。确实,没有个性的美,他是不可能脱颖而出,也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地位的。
  (三)残缺美不能伤整体。除了像圆明园这类文化遗迹,它的内在文化价值与外在的“残缺”有着直接的关系外,其他能成为艺术品的“残缺”是不能影响整体表现的。设想断臂的维纳斯整个上半身没了,她还美吗?她还能成为艺术品吗?所以,艺术品的“残缺”应该是整体中很少的一部分。
  
  二、残缺美之所在
  
  残缺的美不是表现在外在形体上,亦即不在残缺本身,而在残缺形成的无限艺术空间,即空白上。诚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所说“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美是互通的,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共性,所以其审美认识也具有共性。比如这种残缺美在不同艺术上都有表现。我在这里想借助中国宋代的两幅画《深山藏古寺》和《踏花归去马蹄香》来加以说明。《深山藏古寺》根本没有画“古寺”,应该说是“大缺”,但观众可以借助挑水的老和尚,借助画面上的崇山峻岭和清泉飞流去充分想象,在自己头脑中画出无数各具特色的“古寺”来。同样,《踏花归去马蹄香》也没有画花,也有“残缺”。画家聪明的地方就在于它只画了几只追逐马蹄的蝴蝶,留足了空白,观众可以尽情地想象再创造一幅春暖风柔,鲜花盛开的景象图。从这个角度上说,残缺美可以叫空白美。
  美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残缺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美的个性化的体现,绝不能简单复制。如果我们把追求残缺作为美的时尚,那么,美的个性就没有了,残缺也就不美了。残缺美和完整美是两种美,各有其特点,就美学的整体而言,二者不应该有高下之分。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是不能脱离文本的。以“蜻蜓点水”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实践,很容易造成本末倒置,使得教学失去本源。从教学效果来讲,其导致的学生盲然、质量下降的后果必将严重。故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文本,避免“蜻蜓点水”。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蜻蜓点水    杜甫诗《曲江》云:“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其间春波绿水蜻蜓款款,可谓大自然天赐美景。但日常语文教学中或一些优质课和研讨课虽对文本亦作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与积累屈原系列文章,进行回顾与梳理,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和品德,积累写作素材。  2.通过对屈原择生与择死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3.加大思维容量,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4.拓展阅读,调动学生的语言储备,把积累和运用结合起来,培养写作能力,特别是灵活运用素材表现特定话题的能力。 
【摘 要】正确审读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提取材料的关键语句,从“文眼”入手;(2)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入手;(3)揣摩作者的爱憎倾向,从情感入手;(4)明辨材料间的同异联系,从关系入手;(5)剖析材料的多个角度,从最佳入手。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文章的要点就在于“识”与“才”。“识”表现在“认题”之真,“才”表现在
【摘 要】一切艺术都起源于模仿。天下文章,可模仿借鉴的太多,惟有情感是自己的。千古文章有二端:可变处和不可变处。善模仿借鉴者,只是善于发现文章不变处,以形成模式;善于控制文章可变处,以展示个性,如此而已。  【关键词】借鉴 诗语 思想 课文 思路 警句    一切艺术都起源于模仿,实际上,一切文章也起源于模仿。每一位作家在起步时都离不开模仿,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模仿对要迎战高考的学生来说就更有必
【摘 要】诗歌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烈的思想感情蕴蓄到典型而又精约的形象中。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把诗歌中浓缩的生活和情感“泡”开,还原诗歌的情境,更要让学生把读出的“自己”的而非“别人”的感悟抒写出来,即让学生对原诗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发挥,使艺术形象得到再创造和扩展。  【关键词】诗歌鉴赏;感悟;改写;鉴赏主体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千年文明发展过程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探讨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助于为日后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文章主要分析了文莱的高等教育发展概况,梳理中文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经验,展望两国未来的交流与合作。文章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之一,此为第三十三部分。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等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文莱  一、文莱高
【摘 要】本文针对今年的高考作文复习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希望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复习备考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作文 高考 复习 方法    09年的高考备考工作已经进入重要阶段,关于作文的备考,大家都很关注,因为我们知道考生考场作文的应试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考生在考场上能写出好文章,在有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要有应试技巧。老师们在关注这些的时候,建议大家注意如下几点:    一、
【摘 要】想象力作为人类的理智认知活动之一,不仅在创新思维的激变中有关键作用,同时在这种思维品质的构建上,以及非理性智力活动中都有重要作用,其背后有复杂的非理智性因素的参与。本文从想象力的情感性因素出发,对其非理智性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析,既为我们对想象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又在其培养上做出了新的尝试与摸索。  【关键词】想象力 思维 能力 培养    在人
[摘要]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用典,以此表现丰富的情感内蕴,而我们在解读诗词的过程中,也可以抓住这个特点,由此进入作者创设的文本情境中去,深刻把握诗词的内在情感。  [关键词]古典诗词 用典 诗词鉴赏 体悟    古典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它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能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鉴赏者对诗歌的用典一无所知,那对诗歌的理解就很难通透,对诗歌的感情自然
【摘要】陶渊明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浓厚的艺术感染力,皆缘于“真”。真乃诗之本。其诗《归园田居》(之一)就是“真人写真言传真情”的绝好体现。既写出了作者对官场仕途生活的厌倦,也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诗句淡泊朴实,字字入心。  【关键词】陶渊明;《归园田居》;真    陶渊明诗的强大生命力与其浓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来自一个率意而为的“真”字。真人才能写真文,真文才能传至情。这是诗歌乃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