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乃诗之本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e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渊明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浓厚的艺术感染力,皆缘于“真”。真乃诗之本。其诗《归园田居》(之一)就是“真人写真言传真情”的绝好体现。既写出了作者对官场仕途生活的厌倦,也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诗句淡泊朴实,字字入心。
  【关键词】陶渊明;《归园田居》;真
  
  陶渊明诗的强大生命力与其浓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来自一个率意而为的“真”字。真人才能写真文,真文才能传至情。这是诗歌乃至一切文学作品成功的关键。近代词学大家王国维认为“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金代诗人元好问说道:“何谓本?诚是也。”
  “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三者相为一。夫惟不诚,故言无所主,心口别为二物。”这里通过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的赏析,谈谈诗中只有真率自然的抒写才能创造出清新隽永意境的道理。
  要正确欣赏这首诗,必须知人论世,顾及全人全篇。陶渊明是东晋浔阳柴桑人,从小就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和愿望。很可惜生不逢时,所处时代极其混乱黑暗。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兼济天下”的愿望不能实现,洁身守志,独善其身便成了他抗争黑暗现实的唯一方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方式自有积极的一面。
  “举世混浊而我独醒”,陶渊明回归园田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发自内心的,并不像此前此后的一些文人,借归隐沽名钓誉,走终南捷径。中国古代社会是强烈追求官本位的社会。混迹官场,衣食无悉。退耕田园,生活困顿。诗人归隐后过着极其艰难的生活,有时举家食粥,靠朋友赈济度日。在此情况下,有些好心人劝诗人又出仕,诗人决绝道:“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物质生活贫穷算不了什么,只要“愿无违”就是最大的满足。因此他能以真情至爱去观察田园、讴歌田园、抒写田园。这首《归园田居》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归田的第二年写的,是最能代表陶诗风格的一首。整首诗中的田园是与官场相对立而出现的。对田园生活的讴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官场生活的批判挞伐。
  起笔两句直抒胸臆,指出自已的性情爱好是喜爱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不能适应世俗的拍马逢迎、趋炎附势的官场生活。因为诗人的心灵如同洁净的丘山一样,容不得半点尘滓。这种光明峻洁的人格力量,给官本位思想严重的传统势力猛烈一击。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尘网比喻官场生活是极其精辟的一笔。这是诗人对十三年来官场生活的理性总结。自己仅是这盘根错节关系网上的一个小结,稍不小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僵化窒息的沉闷气氛令诗人身心俱疲,故诗人深悔入仕为人生一大失误,自悔自责之情溢于言表。“一去三十年”极力夸张入仕时间之长,身心受损极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对仗工整,以实写虚,以笼中鸟,池中鱼自喻,极写摆脱官场生活的迫切心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写归田后的实际行动。这是向世俗的一个大胆挑战,冲淡平静中显出诗人“金刚怒目式”一面。“守拙”与第二句“性本”遥相呼应,“拙”是时人对诗人回归园田的看法,诗人顺势拈来,既是自嘲又是自勉。
  下面十句真实地撷取田园生活中最能引起诗人感情共鸣的平常之景,这些生活场景极其普通,及其琐碎,但这些平常之景在诗人看来是清新美好的,融入了诗人的感受,给读者一种极高的审美愉悦。这就是中国传统理论中的意境之说,读这十句诗,读者仿佛随诗人款款而行,不觉间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村落,南边的田野绿草如茵,诗人正荷锄归来,矮矮的草屋,周围榆柳成荫,桃李丰硕,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辨,村子里炊烟袅袅,鸡鸣狗吠隐隐传来,诗人门庭清静,虽然陋室布衣,可也怡然自得。一切是那样淡雅而祥和,读者这时会在这些风景之外产生许多妙不可言的感觉。诗句本身调动了读者的视觉与听觉,让人们于无形处看田园风光,于无声处听鸡鸣犬吠,并由此而产生各种联想。这时我们进入了一种境界,似形象又非形象,似情绪又非情绪,这就是意境。
  农舍之情,虚室之静,这就是诗人回归田园时的真切感受。末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者脱离官场得到解脱的愉快心情如一条小溪汩汩而下,诗人那毫无矫饰的人格美和朴实无华的自然美交融在一起,使读者从中获得一种超尘绝俗的美感。
  为什么如此普通如此平常之景在作者的调遣下竟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千百年来震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呢?这就是诗人,不是木然相对身边之景,而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意融进了景物之中,故“情真、景真、事真,意真”,使得平淡的田园之景充满了诗情画意,真好像是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但平淡不等于平庸浅易,恰恰相反,是以极其朴素的语言,表现至真的感情,意在言外,耐人回味。正是基于此,梅圣俞认为“诗句无古今,惟造平淡难。”李白说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陶诗都是一朵朵美丽的芙蓉花,永远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其他文献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官网2018年3月28日报道,作为韩国、UNESCO、莫桑比克、卢旺达和津巴布韦之间的区域合作项目的一部分,韩国驻津巴布韦大使Cho Jaichel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南部区域主任休伯特·吉森(Hubert Gijzen)为津巴布韦基础教育部部长保罗·马维马(Paul Mavima)提供了价值30万美元的信息通信技术(ICT)设备,这些设备将用于在20所津巴布
【摘要】语文教学是不能脱离文本的。以“蜻蜓点水”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实践,很容易造成本末倒置,使得教学失去本源。从教学效果来讲,其导致的学生盲然、质量下降的后果必将严重。故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文本,避免“蜻蜓点水”。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蜻蜓点水    杜甫诗《曲江》云:“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其间春波绿水蜻蜓款款,可谓大自然天赐美景。但日常语文教学中或一些优质课和研讨课虽对文本亦作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与积累屈原系列文章,进行回顾与梳理,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和品德,积累写作素材。  2.通过对屈原择生与择死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3.加大思维容量,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4.拓展阅读,调动学生的语言储备,把积累和运用结合起来,培养写作能力,特别是灵活运用素材表现特定话题的能力。 
【摘 要】正确审读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提取材料的关键语句,从“文眼”入手;(2)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入手;(3)揣摩作者的爱憎倾向,从情感入手;(4)明辨材料间的同异联系,从关系入手;(5)剖析材料的多个角度,从最佳入手。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文章的要点就在于“识”与“才”。“识”表现在“认题”之真,“才”表现在
【摘 要】一切艺术都起源于模仿。天下文章,可模仿借鉴的太多,惟有情感是自己的。千古文章有二端:可变处和不可变处。善模仿借鉴者,只是善于发现文章不变处,以形成模式;善于控制文章可变处,以展示个性,如此而已。  【关键词】借鉴 诗语 思想 课文 思路 警句    一切艺术都起源于模仿,实际上,一切文章也起源于模仿。每一位作家在起步时都离不开模仿,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模仿对要迎战高考的学生来说就更有必
【摘 要】诗歌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烈的思想感情蕴蓄到典型而又精约的形象中。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把诗歌中浓缩的生活和情感“泡”开,还原诗歌的情境,更要让学生把读出的“自己”的而非“别人”的感悟抒写出来,即让学生对原诗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发挥,使艺术形象得到再创造和扩展。  【关键词】诗歌鉴赏;感悟;改写;鉴赏主体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千年文明发展过程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探讨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助于为日后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文章主要分析了文莱的高等教育发展概况,梳理中文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经验,展望两国未来的交流与合作。文章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之一,此为第三十三部分。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等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文莱  一、文莱高
【摘 要】本文针对今年的高考作文复习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希望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复习备考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作文 高考 复习 方法    09年的高考备考工作已经进入重要阶段,关于作文的备考,大家都很关注,因为我们知道考生考场作文的应试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考生在考场上能写出好文章,在有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要有应试技巧。老师们在关注这些的时候,建议大家注意如下几点:    一、
【摘 要】想象力作为人类的理智认知活动之一,不仅在创新思维的激变中有关键作用,同时在这种思维品质的构建上,以及非理性智力活动中都有重要作用,其背后有复杂的非理智性因素的参与。本文从想象力的情感性因素出发,对其非理智性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析,既为我们对想象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又在其培养上做出了新的尝试与摸索。  【关键词】想象力 思维 能力 培养    在人
[摘要]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用典,以此表现丰富的情感内蕴,而我们在解读诗词的过程中,也可以抓住这个特点,由此进入作者创设的文本情境中去,深刻把握诗词的内在情感。  [关键词]古典诗词 用典 诗词鉴赏 体悟    古典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它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能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鉴赏者对诗歌的用典一无所知,那对诗歌的理解就很难通透,对诗歌的感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