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渊明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浓厚的艺术感染力,皆缘于“真”。真乃诗之本。其诗《归园田居》(之一)就是“真人写真言传真情”的绝好体现。既写出了作者对官场仕途生活的厌倦,也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诗句淡泊朴实,字字入心。
【关键词】陶渊明;《归园田居》;真
陶渊明诗的强大生命力与其浓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来自一个率意而为的“真”字。真人才能写真文,真文才能传至情。这是诗歌乃至一切文学作品成功的关键。近代词学大家王国维认为“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金代诗人元好问说道:“何谓本?诚是也。”
“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三者相为一。夫惟不诚,故言无所主,心口别为二物。”这里通过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的赏析,谈谈诗中只有真率自然的抒写才能创造出清新隽永意境的道理。
要正确欣赏这首诗,必须知人论世,顾及全人全篇。陶渊明是东晋浔阳柴桑人,从小就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和愿望。很可惜生不逢时,所处时代极其混乱黑暗。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兼济天下”的愿望不能实现,洁身守志,独善其身便成了他抗争黑暗现实的唯一方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方式自有积极的一面。
“举世混浊而我独醒”,陶渊明回归园田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发自内心的,并不像此前此后的一些文人,借归隐沽名钓誉,走终南捷径。中国古代社会是强烈追求官本位的社会。混迹官场,衣食无悉。退耕田园,生活困顿。诗人归隐后过着极其艰难的生活,有时举家食粥,靠朋友赈济度日。在此情况下,有些好心人劝诗人又出仕,诗人决绝道:“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物质生活贫穷算不了什么,只要“愿无违”就是最大的满足。因此他能以真情至爱去观察田园、讴歌田园、抒写田园。这首《归园田居》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归田的第二年写的,是最能代表陶诗风格的一首。整首诗中的田园是与官场相对立而出现的。对田园生活的讴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官场生活的批判挞伐。
起笔两句直抒胸臆,指出自已的性情爱好是喜爱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不能适应世俗的拍马逢迎、趋炎附势的官场生活。因为诗人的心灵如同洁净的丘山一样,容不得半点尘滓。这种光明峻洁的人格力量,给官本位思想严重的传统势力猛烈一击。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尘网比喻官场生活是极其精辟的一笔。这是诗人对十三年来官场生活的理性总结。自己仅是这盘根错节关系网上的一个小结,稍不小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僵化窒息的沉闷气氛令诗人身心俱疲,故诗人深悔入仕为人生一大失误,自悔自责之情溢于言表。“一去三十年”极力夸张入仕时间之长,身心受损极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对仗工整,以实写虚,以笼中鸟,池中鱼自喻,极写摆脱官场生活的迫切心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写归田后的实际行动。这是向世俗的一个大胆挑战,冲淡平静中显出诗人“金刚怒目式”一面。“守拙”与第二句“性本”遥相呼应,“拙”是时人对诗人回归园田的看法,诗人顺势拈来,既是自嘲又是自勉。
下面十句真实地撷取田园生活中最能引起诗人感情共鸣的平常之景,这些生活场景极其普通,及其琐碎,但这些平常之景在诗人看来是清新美好的,融入了诗人的感受,给读者一种极高的审美愉悦。这就是中国传统理论中的意境之说,读这十句诗,读者仿佛随诗人款款而行,不觉间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村落,南边的田野绿草如茵,诗人正荷锄归来,矮矮的草屋,周围榆柳成荫,桃李丰硕,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辨,村子里炊烟袅袅,鸡鸣狗吠隐隐传来,诗人门庭清静,虽然陋室布衣,可也怡然自得。一切是那样淡雅而祥和,读者这时会在这些风景之外产生许多妙不可言的感觉。诗句本身调动了读者的视觉与听觉,让人们于无形处看田园风光,于无声处听鸡鸣犬吠,并由此而产生各种联想。这时我们进入了一种境界,似形象又非形象,似情绪又非情绪,这就是意境。
农舍之情,虚室之静,这就是诗人回归田园时的真切感受。末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者脱离官场得到解脱的愉快心情如一条小溪汩汩而下,诗人那毫无矫饰的人格美和朴实无华的自然美交融在一起,使读者从中获得一种超尘绝俗的美感。
为什么如此普通如此平常之景在作者的调遣下竟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千百年来震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呢?这就是诗人,不是木然相对身边之景,而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意融进了景物之中,故“情真、景真、事真,意真”,使得平淡的田园之景充满了诗情画意,真好像是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但平淡不等于平庸浅易,恰恰相反,是以极其朴素的语言,表现至真的感情,意在言外,耐人回味。正是基于此,梅圣俞认为“诗句无古今,惟造平淡难。”李白说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陶诗都是一朵朵美丽的芙蓉花,永远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关键词】陶渊明;《归园田居》;真
陶渊明诗的强大生命力与其浓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来自一个率意而为的“真”字。真人才能写真文,真文才能传至情。这是诗歌乃至一切文学作品成功的关键。近代词学大家王国维认为“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金代诗人元好问说道:“何谓本?诚是也。”
“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三者相为一。夫惟不诚,故言无所主,心口别为二物。”这里通过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的赏析,谈谈诗中只有真率自然的抒写才能创造出清新隽永意境的道理。
要正确欣赏这首诗,必须知人论世,顾及全人全篇。陶渊明是东晋浔阳柴桑人,从小就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和愿望。很可惜生不逢时,所处时代极其混乱黑暗。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兼济天下”的愿望不能实现,洁身守志,独善其身便成了他抗争黑暗现实的唯一方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方式自有积极的一面。
“举世混浊而我独醒”,陶渊明回归园田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发自内心的,并不像此前此后的一些文人,借归隐沽名钓誉,走终南捷径。中国古代社会是强烈追求官本位的社会。混迹官场,衣食无悉。退耕田园,生活困顿。诗人归隐后过着极其艰难的生活,有时举家食粥,靠朋友赈济度日。在此情况下,有些好心人劝诗人又出仕,诗人决绝道:“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物质生活贫穷算不了什么,只要“愿无违”就是最大的满足。因此他能以真情至爱去观察田园、讴歌田园、抒写田园。这首《归园田居》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归田的第二年写的,是最能代表陶诗风格的一首。整首诗中的田园是与官场相对立而出现的。对田园生活的讴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官场生活的批判挞伐。
起笔两句直抒胸臆,指出自已的性情爱好是喜爱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不能适应世俗的拍马逢迎、趋炎附势的官场生活。因为诗人的心灵如同洁净的丘山一样,容不得半点尘滓。这种光明峻洁的人格力量,给官本位思想严重的传统势力猛烈一击。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尘网比喻官场生活是极其精辟的一笔。这是诗人对十三年来官场生活的理性总结。自己仅是这盘根错节关系网上的一个小结,稍不小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僵化窒息的沉闷气氛令诗人身心俱疲,故诗人深悔入仕为人生一大失误,自悔自责之情溢于言表。“一去三十年”极力夸张入仕时间之长,身心受损极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对仗工整,以实写虚,以笼中鸟,池中鱼自喻,极写摆脱官场生活的迫切心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写归田后的实际行动。这是向世俗的一个大胆挑战,冲淡平静中显出诗人“金刚怒目式”一面。“守拙”与第二句“性本”遥相呼应,“拙”是时人对诗人回归园田的看法,诗人顺势拈来,既是自嘲又是自勉。
下面十句真实地撷取田园生活中最能引起诗人感情共鸣的平常之景,这些生活场景极其普通,及其琐碎,但这些平常之景在诗人看来是清新美好的,融入了诗人的感受,给读者一种极高的审美愉悦。这就是中国传统理论中的意境之说,读这十句诗,读者仿佛随诗人款款而行,不觉间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村落,南边的田野绿草如茵,诗人正荷锄归来,矮矮的草屋,周围榆柳成荫,桃李丰硕,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辨,村子里炊烟袅袅,鸡鸣狗吠隐隐传来,诗人门庭清静,虽然陋室布衣,可也怡然自得。一切是那样淡雅而祥和,读者这时会在这些风景之外产生许多妙不可言的感觉。诗句本身调动了读者的视觉与听觉,让人们于无形处看田园风光,于无声处听鸡鸣犬吠,并由此而产生各种联想。这时我们进入了一种境界,似形象又非形象,似情绪又非情绪,这就是意境。
农舍之情,虚室之静,这就是诗人回归田园时的真切感受。末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者脱离官场得到解脱的愉快心情如一条小溪汩汩而下,诗人那毫无矫饰的人格美和朴实无华的自然美交融在一起,使读者从中获得一种超尘绝俗的美感。
为什么如此普通如此平常之景在作者的调遣下竟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千百年来震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呢?这就是诗人,不是木然相对身边之景,而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意融进了景物之中,故“情真、景真、事真,意真”,使得平淡的田园之景充满了诗情画意,真好像是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但平淡不等于平庸浅易,恰恰相反,是以极其朴素的语言,表现至真的感情,意在言外,耐人回味。正是基于此,梅圣俞认为“诗句无古今,惟造平淡难。”李白说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陶诗都是一朵朵美丽的芙蓉花,永远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