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生“请进”课本,再“走出”课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sd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本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与材料。”学生接触的最多的应该就是课本了。任教小学多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一年级很多学生很喜欢翻课本、看课本,还会三两一群地讨论交流,也许他们看的只是课本上的图画,但对自己的课本总是显得依依不舍;到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主动翻课本、看课本的现象反而少了,有时甚至忘了带课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不懂课本的时候都能去翻阅课本,至少说明课本本身对学生还是有吸引力的,那后来学生为什么又不想去看了呢?我认为,很大程度上跟教师的引导和对课本的使用率有关。也许,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研读课本编写的意图,某种程度上把课本当成了作业本的替代品。教师眼中一个可有可无的作业本,学生又怎么会拿它当回事呢?
  每一本课本,都凝聚着众多专家的智慧和心血,从例题到习题,从主题图到情境创设,都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精心挑选和设计的,再由教改实验基地率先试用,反复论证、不断修改而形成的。课本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极好载体,指引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就如何指导小学生用好数学课本,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感受课本的“趣”,将学生带进课本
  
  课本是静态的,如何把这种静态的文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真正地带进课本呢?实践证明,课本上的每一个主题图,都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可以借助学生的讲述和教师的提问来讲述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或是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小故事等等,让静态的主题图“活”起来,变得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深深地将学生吸引住,将他们带进多姿多彩的课本中。这种情境创设的趣味性、挑战性,能充分地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从而顺利地打开他们的思维闸门,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深刻思辨,凸显思维的生命活力,从而真正把学生带进课本。比如,在教学“统计”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把课本上一幅静态呈现的动物统计图想象成一次森林动物运动会,小选手们依次排队进场,然后请学生分别介绍进场的选手。学生在兴高采烈描述图意的过程中有序而轻松地完成了统计任务,学会了统计的方法,感受到了课本带来的乐趣。课本有趣了,学生自然就看得多了。
  
  二、寻找课本的“乐”,和学生享受课本
  
  既然把学生带进了课本,就让他们尽情地阅读课本吧。可是,数学课本跟语文等其他学科的课本不一样,除了例题就是习题,可以说过于单一、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寻找到用数学课本的快乐呢?我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不断改变练习的形式,从口答到笔试、从独立思考到小组交流、从集体练习到个别板演、从抢答到小组竞赛等等,几乎所有的形式都用过,确实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这样足够了。但笔者总在思考,这一切似乎都是教师在主宰沉浮,过后学生主动阅读课本的还是很少。教师改变的只是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没有改变他们阅读课本的习惯。有句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除了增强练习的趣味性,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本身的魅力,学生才会真的爱上数学,才会自主地去研读课本。如教高年级的时候,跟学生一起研究完例题后,我让学生主动去看后面的练习,让学生先给后面的练习题按照难易程度重新排序,再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题目,出题人想考我们什么,有哪些是易错的;如果让你来出题,你会删去哪些题目,再添加什么题目……渐渐地,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审题、解题的能力也有了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了更多的数学奥秘,体验到被人肯定自己后的快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更喜欢用课本了。
  
  三、体会课本的“味”,带学生走出课本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材料之一,是学生发展能力的工具之一,是开拓学生视野的窗口之一,是联系生活和社会的桥梁之一。通俗地说,课本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并不是唯一资源。课本不能成为束缚学生创造的枷锁,而应成为再创造的基石。如在执教“认识千米”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表象,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先带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绕250米的跑道走4圈就是1千米,在建立表象后,又让学生估计从校门口出发分别向东、南、西、北走1千米各到哪个地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再次感知1千米的长度,最后让学生去验证并评价谁估计得最准。选择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这是课本无法告诉学生的,只有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学生才能真正感知。“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学了不用怎么行呢?因此,我们的数学要从课本走向生活,走向现实。
其他文献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是的,课堂如旅行,永远是富于变化的。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学生犯错这一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枝红杏”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若正确处理,将会促成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呈现出一道美丽的风景。下面,让我们看看黄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进行。开放性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而且更应该成为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策略。因此,我尝试了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强化学生“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努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探究为主,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获得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想象与思维的开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都认为家是一处房子或一个庭院,然而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儿搬走,那儿就失去了温馨和亲情,你还认为那儿是家吗?  曾在报上读过这么一个故事:在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发现是当地的一位富翁。这位富翁在洛杉矶有三处别墅,当警察說送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别墅说:“那是什么?”富翁说:“那是我的房子。”  家是什么?真的不能简单地说是一座房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评价体系”,因此,注重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评价的数学课堂评价备受广大数学教师的关注。为此,本文将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评价。  一、 数学课堂评价的低效现象  现象(一):评价肤浅化,流于表面形式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常常用“你真聪明”“真好”等表面化、形式化的评价语言夸奖学生,可学生到底聪明
案例:  师:什么叫钝角?  生甲兴冲冲地第一个举手:老师我知道!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师:是吗?  师一边用拖长疑惑的语调,一边将征询的目光投向其他学生,众学生立即明白这个回答是错误的,纷纷举起了手。  学生乙: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  语音刚落,还没等其他学生细细思索,教师就激动地将手一挥,说:“××真聪明,表扬他!”教室里顿时响起很有节奏的掌声:“嗨!嗨!嗨!你真棒!”学生
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尽管如此,然而教材还是数学知识与思想的浓缩本,呈现给学生的往往都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而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关于知识产生与形
随着课改的渐渐深入,笔者在大量的听课、上课过程中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教学似乎又走进了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课堂上教师那种过于严密的、精雕的、无暇的预设,表面上看似很完美,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变成了教师自身出彩的舞台。如今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为我们道明了出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对数学课堂就应该删繁就简,将附加于
题目:在1/3和1/2之间找一个分数。  分析:要在1/3和1/2之间找一个分数,由于分子都是1,分母3和2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所以1/3与1/2之间不可能直接找到一个分子是1的分数。但可以通过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扩大相同的倍数,就可以找到适合条件的一个分数。  方法一:先通分,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得到1/3=2/6和1/2=3/6。因为通分后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差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六年级的复习课,内容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这位教师对课本一、道练习题的重组教学,让人赞叹不已,感触颇深。  这道练习题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二册第139页第4题: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10厘米,宽5.7厘米。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编排意图来理解,它是在学生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之后而设置的综合性练习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我们在实践中也一直要求自己这样做,可有时会无意识地只顾“授人以鱼”,而忘了“授人以渔”的培养学生的一种潜在能力。  “比一比”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方法、思想。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不完全取决于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数量,应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