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本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与材料。”学生接触的最多的应该就是课本了。任教小学多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一年级很多学生很喜欢翻课本、看课本,还会三两一群地讨论交流,也许他们看的只是课本上的图画,但对自己的课本总是显得依依不舍;到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主动翻课本、看课本的现象反而少了,有时甚至忘了带课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不懂课本的时候都能去翻阅课本,至少说明课本本身对学生还是有吸引力的,那后来学生为什么又不想去看了呢?我认为,很大程度上跟教师的引导和对课本的使用率有关。也许,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研读课本编写的意图,某种程度上把课本当成了作业本的替代品。教师眼中一个可有可无的作业本,学生又怎么会拿它当回事呢?
每一本课本,都凝聚着众多专家的智慧和心血,从例题到习题,从主题图到情境创设,都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精心挑选和设计的,再由教改实验基地率先试用,反复论证、不断修改而形成的。课本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极好载体,指引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就如何指导小学生用好数学课本,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感受课本的“趣”,将学生带进课本
课本是静态的,如何把这种静态的文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真正地带进课本呢?实践证明,课本上的每一个主题图,都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可以借助学生的讲述和教师的提问来讲述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或是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小故事等等,让静态的主题图“活”起来,变得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深深地将学生吸引住,将他们带进多姿多彩的课本中。这种情境创设的趣味性、挑战性,能充分地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从而顺利地打开他们的思维闸门,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深刻思辨,凸显思维的生命活力,从而真正把学生带进课本。比如,在教学“统计”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把课本上一幅静态呈现的动物统计图想象成一次森林动物运动会,小选手们依次排队进场,然后请学生分别介绍进场的选手。学生在兴高采烈描述图意的过程中有序而轻松地完成了统计任务,学会了统计的方法,感受到了课本带来的乐趣。课本有趣了,学生自然就看得多了。
二、寻找课本的“乐”,和学生享受课本
既然把学生带进了课本,就让他们尽情地阅读课本吧。可是,数学课本跟语文等其他学科的课本不一样,除了例题就是习题,可以说过于单一、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寻找到用数学课本的快乐呢?我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不断改变练习的形式,从口答到笔试、从独立思考到小组交流、从集体练习到个别板演、从抢答到小组竞赛等等,几乎所有的形式都用过,确实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这样足够了。但笔者总在思考,这一切似乎都是教师在主宰沉浮,过后学生主动阅读课本的还是很少。教师改变的只是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没有改变他们阅读课本的习惯。有句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除了增强练习的趣味性,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本身的魅力,学生才会真的爱上数学,才会自主地去研读课本。如教高年级的时候,跟学生一起研究完例题后,我让学生主动去看后面的练习,让学生先给后面的练习题按照难易程度重新排序,再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题目,出题人想考我们什么,有哪些是易错的;如果让你来出题,你会删去哪些题目,再添加什么题目……渐渐地,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审题、解题的能力也有了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了更多的数学奥秘,体验到被人肯定自己后的快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更喜欢用课本了。
三、体会课本的“味”,带学生走出课本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材料之一,是学生发展能力的工具之一,是开拓学生视野的窗口之一,是联系生活和社会的桥梁之一。通俗地说,课本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并不是唯一资源。课本不能成为束缚学生创造的枷锁,而应成为再创造的基石。如在执教“认识千米”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表象,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先带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绕250米的跑道走4圈就是1千米,在建立表象后,又让学生估计从校门口出发分别向东、南、西、北走1千米各到哪个地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再次感知1千米的长度,最后让学生去验证并评价谁估计得最准。选择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这是课本无法告诉学生的,只有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学生才能真正感知。“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学了不用怎么行呢?因此,我们的数学要从课本走向生活,走向现实。
每一本课本,都凝聚着众多专家的智慧和心血,从例题到习题,从主题图到情境创设,都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精心挑选和设计的,再由教改实验基地率先试用,反复论证、不断修改而形成的。课本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极好载体,指引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就如何指导小学生用好数学课本,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感受课本的“趣”,将学生带进课本
课本是静态的,如何把这种静态的文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真正地带进课本呢?实践证明,课本上的每一个主题图,都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可以借助学生的讲述和教师的提问来讲述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或是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小故事等等,让静态的主题图“活”起来,变得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深深地将学生吸引住,将他们带进多姿多彩的课本中。这种情境创设的趣味性、挑战性,能充分地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从而顺利地打开他们的思维闸门,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深刻思辨,凸显思维的生命活力,从而真正把学生带进课本。比如,在教学“统计”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把课本上一幅静态呈现的动物统计图想象成一次森林动物运动会,小选手们依次排队进场,然后请学生分别介绍进场的选手。学生在兴高采烈描述图意的过程中有序而轻松地完成了统计任务,学会了统计的方法,感受到了课本带来的乐趣。课本有趣了,学生自然就看得多了。
二、寻找课本的“乐”,和学生享受课本
既然把学生带进了课本,就让他们尽情地阅读课本吧。可是,数学课本跟语文等其他学科的课本不一样,除了例题就是习题,可以说过于单一、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寻找到用数学课本的快乐呢?我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不断改变练习的形式,从口答到笔试、从独立思考到小组交流、从集体练习到个别板演、从抢答到小组竞赛等等,几乎所有的形式都用过,确实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这样足够了。但笔者总在思考,这一切似乎都是教师在主宰沉浮,过后学生主动阅读课本的还是很少。教师改变的只是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没有改变他们阅读课本的习惯。有句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除了增强练习的趣味性,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本身的魅力,学生才会真的爱上数学,才会自主地去研读课本。如教高年级的时候,跟学生一起研究完例题后,我让学生主动去看后面的练习,让学生先给后面的练习题按照难易程度重新排序,再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题目,出题人想考我们什么,有哪些是易错的;如果让你来出题,你会删去哪些题目,再添加什么题目……渐渐地,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审题、解题的能力也有了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了更多的数学奥秘,体验到被人肯定自己后的快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更喜欢用课本了。
三、体会课本的“味”,带学生走出课本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材料之一,是学生发展能力的工具之一,是开拓学生视野的窗口之一,是联系生活和社会的桥梁之一。通俗地说,课本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并不是唯一资源。课本不能成为束缚学生创造的枷锁,而应成为再创造的基石。如在执教“认识千米”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表象,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先带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绕250米的跑道走4圈就是1千米,在建立表象后,又让学生估计从校门口出发分别向东、南、西、北走1千米各到哪个地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再次感知1千米的长度,最后让学生去验证并评价谁估计得最准。选择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这是课本无法告诉学生的,只有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学生才能真正感知。“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学了不用怎么行呢?因此,我们的数学要从课本走向生活,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