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图文并茂,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那么,在品德课堂中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进行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一、问题引领生活化切入
  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要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解决学生生活中与之切身相关的实际问题入手,造成新旧知识摩擦碰撞,让学生产生信息差,从而有效切入文本教材实施教学,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高涨。
  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小创造》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张老师在教学中就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每次去班级上课,经常发现同学们的课桌排列得不是很整齐。而且,每次排好后不到一节课,马上又有点乱七八糟,不整齐了。在生活中,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奖励“发现之星”。)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发现了这么多问题,这可是发明创造的第一步哟!
  在上面这个设计中,老师给学生一个发现生活寻找问题的启示,结合日常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事情,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或家庭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发现问题是创造发明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挖掘
  这里所指的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就是将教学内容赋予生活情境,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它的意义在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活动中他们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绿色小卫士》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去观察、了解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环境污染的现象,都完成了吗?下面就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们家旁边有一个垃圾堆,人们总是乱扔东西,有很难闻的气味,弄得那儿总是塑料袋、废纸漫天飞,到了夏天,还引来不少苍蝇、蚊子,大家都不愿从那儿走。
  生2:在我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的十分浑浊,上面还漂着很多杂物,妈妈告诉我以前小河里的水是很清澈的。
  师:正如同学们调查的那样,现在不少地方人们难以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难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难以看见清清的河流。课前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好吗?
  学生观看录像——全球各种污染的现状。
  师:看到这些情景,你想说什么?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构建起了学生直接参与并有所收获的有效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在调动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讨环境保护的举措,并激起他们对环保问题进行较为冷静、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形式活动化处理
  将教学形式活动化处理,实际上就是把小学品德课变成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看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总想自己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亲身试一试、亲耳听一听。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搭建能充分展示学生自我的活动化课堂,关照学生的内心需要。
  在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课时,为了激发并引导学生理解他们对自己兴趣的热爱,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兴趣爱好,想不想在大家面前展示一下呢?
  师:刚才同学们都展示了你们的兴趣,快乐吗?(老师现场剪一幅作品,并用幻灯片播放自己其他的剪纸作品)。
  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兴趣是什么吗?告诉你们吧,老师的爱好是剪纸,师:同学们,知道张老师为什么能剪得这么好吗?当张老师有了剪纸这个兴趣,就特别喜欢去学,越学就越有兴趣,越学就越好,这个兴趣就像一位老师,不断地引导着张老师继续剪纸,而且越剪越好。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上面的教学中,我尽量让每个同学都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并以老师为榜样,引导他们期待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以此激发他们对自己兴趣的热爱,并为他们的人生打上亮丽的底色。
  四、教学情境生活化建构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他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因此,德育应源于生活,并引领生活。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道德情感和生活实际,构建富有情景化、科学性、趣味性、有意义的、真实自然的品德课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下面是我在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为引导孩子感受父母的疼爱所做的设计:
  师:(课件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背景为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活动的画面。听着这熟悉而又深情的歌曲,看着这亲切又动人的画面,你想要说什么?
  师:是呀,最关心我们的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他们把无私的爱给了我们,那你们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爱你们的呢?你们肯定有许多故事想要告诉小伙伴,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把故事先讲给身边的同学听听。待会儿,我们开个小小故事会,一起来分享你爸爸妈妈疼爱你的故事。
  (小组内交流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各组代表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
  ……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们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关心、孝敬父母,并懂得感激父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以温馨的画面和孩子们熟悉的歌曲,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提升心灵的体验,感受父母的疼爱。
  品德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只有正确地认识生活,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所以品德教学必须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回归生活,立足生活,自主实践,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丽和灿烂时,儿童的德性才会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上飞扬。
其他文献
解答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的读懂,只有认真地理解文章,才能了解文章的行文结构,找到相应的问题答案。遵循这样的路径:粗读课文,划分段落结构;精读文章,查找问题答案;感知情
在过去 2 0年中人们提出许多处理水运动的方法 ,但大都致力于生成真实感的动画 ,而对传统手工绘制的水运动效果建模问题几乎无人涉及 .给出一个等级结构的卡通流水模型 .首先分析卡通流水的绘制过程 ,从中提取卡通流水的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 ,然后以正弦波为基础对其幅度、频率以及相位进行随机扰动定义水波形状 ,并在指定边线范围内控制它们的运动来生成卡通流水 .此外还给出了生成三维卡通流水的方法以及相应的
讲卫生是一种热爱环境的美德,也是我最钦佩的一种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不仅创造美,而且触动我的心灵,令我钦佩不已。  以前,我是个不太爱讲卫生的人,扔果皮扔不到位,妈妈叫我去倒垃圾,我就随便倒一旁,回去交差。可是今天,我被一位老爷爷讲卫生的行为给感动了。  在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我的头被太阳烫得像个红苹果,就买了一根冰棍,尝了几口,吃完后随手一扔,就走了。  第二天早上我要去书店买书,正巧路过昨天扔冰棍
期刊
人生有许多的第一次,我的第一次,让我难以忘怀。  今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到了。我想:买什么?吃泡面,不行,吃不饱;买排骨,不行,太贵了;对了,可以吃蛋炒饭。我把早上剩下的米饭,当作主食。于是,我把家里剩下的两个鸡蛋和两根葱拿出来。我急忙热锅,加油。切好大葱,打好鸡蛋,不一会香喷喷的米饭就下锅了,油溅得到处都是。接着,我不慌不忙地把鸡蛋搅拌好,下了锅。蛋炒饭快熟了,我把它放在碗里,
期刊
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护质量一是关系到所有医院人群健康的大问题。随着医院感染工作的深入开展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得到普遍加强。但我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如何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
姑姑是个研究生,眼睛高度近视,戴上眼镜的姑姑能像正常人那样看东西,可是一旦摘掉眼镜,姑姑就成了“瞎子”了,看什么都是模糊的。因为她看不清东西,还闹了许多笑话呢。  一次,我和姑姑去街上找奶奶。由于姑姑没戴眼镜,错把一位大娘当成了奶奶,走上前去亲切地叫人家妈。那位大娘说:“姑娘,你认错人了,你看清楚,我不是你妈。”  又有一次,大家正在吃饭。坐在我身旁的姑姑直往我的碗里夹油豆腐,嘴里还连声说:“多吃
Entegris近日推出了Purasol^TM,这是一款首创的溶剂纯化器,可去除超净化学品制造工艺所用有机溶剂中发现的各种金属微污染物。这款新型多功能纯化器采用独特的定制薄膜技术,可以
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一、创造宜人、和谐的教育物质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环境,包括校园环境、校风校貌,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