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张伟

来源 :Q娱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刚结束的“热波音乐节”演出中,打从心底把观众视作“上帝”的大张伟,把服务“上帝”的工作落实到了具体的表演中。有人将大张伟奉为“相声摇滚的开山鼻祖”,对此称号,大张伟难得谦虚直言“不敢当”。媒体与其对弈,基本会被贫死。《Q》对于这么善谈的采访对象,也有点把持不住。
  你听说过《Q》杂志么?
  好像以前采访过,我对杂志不太熟。是光介绍摇滚乐么?(编辑:刚创刊能采访过你?!)
  最近在忙什么?
  演出、做专辑、录节目呗,多少年都一样。
  今年参加热波音乐节,是这些年来第一次参加这种比较侧重摇滚乐的音乐节么?
  它找我了就说明它已经不侧重于摇滚乐了(笑)。本身来说,我参加什么都无所谓,只要合同签了我就去演。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摇不摇滚的这个事,也就那样吧,摇滚又能怎么样呢?
  今年你回归乐队形式了。
  是这样,去年就已经就这么演了,没有什么回归不回归,其实什么歌都可以乐队演,英国有好多音乐节,Lady Gaga不也演么。
  那在这种音乐节上你还会不会演一些花儿乐队早期比较朋克的歌?
  不演,演以前的歌我得把以前那几个人先招回来,还是得演后期的歌。乐队的方式可能现场听起来效果没有专辑里那么好,我也不懂,现在你得考虑音响调得好不好,要是调得好,听着就挺带劲,要是不好,就还不如放CD呢,所以说这个事儿就得看当时什么状况了。
  前一阵你不是有个雷舞团么,他们参与了么?
  是这样,他们现在已经改名了,叫“邻家惊悚美少男”,基本上是后面乐队伴奏,我在前面唱歌,然后旁边有两个伴舞的。他们每个月都改名,这次他们是我的“痔疮愈合”舞伴。
  最近写没写新东西?
  写了,可能要过一阵儿才发行。
  风格还会延续么?
  对,但是这事儿我也在琢磨,因为原来是朋克,后来就变舞曲了,基本就是这套路。其实现在好多欧美乐队也都做舞曲了,现在分得也没那么大差别,除了那些非常重的音乐还是保持那个样,现在的音乐基本上都往舞曲上偏了。
  我的意思不是你会不会回归以前比较摇滚那种风格,而是会不会在目前舞曲风格的基础上再有别的新的改变?
  舞曲这东西,其实对咱们内地大众来说,听什么都一样。那个变化只能是在编曲上,比如以前偏disco,现在偏house什么的,其实以咱们这边大众的审听观念来说,听上去没有区别。
  其实你也不是特别在乎自己的风格?
  我觉得这是一个“相由心生”的事,我做的歌,不想像我自己内样,它也会像我自己那样。因为是我做的么,自然会有一个风格,它也不是非舞曲或怎么着,我只是利用舞曲,其实我特别喜欢爵士乐,但是我找不着人会弹,我特别喜欢那种big-band内种、百老汇内种。近几年我最喜欢的音乐是内内样的,我一直也做不了,原因就是我不知道谁会弹这种。
  所以你的风格也不是你故意琢磨的,就是做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
  对,其实以前做摇滚乐,现在做舞曲什么的,我的风格就是直接,没有什么内些拐弯抹角的,好多变化,基本上就是一口气冲下来这样。
  你最近有没有听过别的乐队艺人,然后印象比较深刻的或者觉得有意思的?
  有啊,前一阵儿特别喜欢内个LFMAO。乐队的话,我喜欢的乐队最近出的东西都特别让我失望,什么The Ting Tings,还有Blink182的新专辑,都不好听啊。我都是反复听了好几遍,我觉得可能是我的审听观念跟不上潮流了,我就想我多听几遍可能就觉得好听了,但是越听越难听,我就想怎么这么难听啊(笑),我特别喜欢的那些乐队,比如SUM41,就是以前朋克的那些,我觉得新专辑都……还有软饼干(Limp Bizkit)新专辑,我以前疯了一样特别喜欢他们,可是他新专辑叫什么来着,特别不好听……您是英国杂志是吧?英国有谁啊(自己念叨)。反正谁出新专辑或者单曲了我都会下载听。有一些歌还是挺好听的,因为现在都是电音,其实我特别反对电音你知道么,因为我觉得电音特别不人性化,它那个点儿特别像机器人,基本上全世界年轻人都因为电音宣扬的是每天开party,这事儿吧,关键它跟中国人没关系。我觉得中国年轻人,比如我今年都快30岁了,好多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人活到今天都不太明白party是什么东西,然后美国现在这帮人,不像以前Green Day内帮,还能让我觉得感同身受,现在他们的主题基本上就是去夜店泡妞什么的……但是我还是觉得西方的舞曲还是比韩国的舞曲强太多,他们精神不一样,即使他们(西方舞曲)在流行,他们的精神也还是叛逆的。我觉得这一点还行。韩国基本上是军训,他们就是把所有人都变得一模一样,机械化做所有东西,然后让年轻人,尤其是小女孩对男孩有性幻想的,都希望在那里头出现,就是这样。
  前一阵儿SUM41来北京了,我听说你去了。
  对,我基本上都去。什么Pennywise、Sum41,就是有一回Simple Plan我因为演出没去成。但是我觉得以后再有摇滚乐队来北京我就不去了。
  是SUM41看得特失望么?
  他们乐队依然好,虽然岁数大了,没有以前折腾了。但是就是你想蹦啊、折腾啊,那保安不让你动根本就,老让你上后头去。你说你看朋克,这还是SUM41,要是软饼干来了,你连撞都撞不了,那你看他干嘛啊?!
  你当时看的时候特别想撞想折腾来着?
  对呀!我已经在前面撞了,我刚撞了有30秒吧,然后警察过来了,我一看警察过来改拥抱了,我跟一块的哥们儿改拥抱了。然后警察问我们是哪排的啊,是主办方给我们带前边去的,后来都给我们轰后头去了,然后后面那椅子,都故意做得特别窄,等于你在那中间蹦起来老磕你后腿;然后你又不能站椅子上,站椅子上保安肯定又说你,所以特别没劲。所以我觉得这些人最好还是在香港日本韩国演出,反正也不远。就坐飞机看去。因为那起码没人管你。而且我觉得外国这帮艺人在台上看台下这样,肯定也不高兴,他们那天连最红的那首歌“Fatlip”压根都没唱。然后他们返场居然又唱了一遍之前的一首歌。   那不说这些,纯演出给你的感觉怎么样,有没有让你感觉突然又回到原来朋克内会儿?
  我一直就是,很喜欢朋克。后来不做的原因就是两个,一个是我觉得我做这个事情特别怪,你摇滚乐演出,底下都是歌迷谁谁谁的,你演一两回挺高兴的。当你演超过半年之后,就发现基本上都是这波人,基本都认识,传播特别有限,而且当你有机会去一些大的场合演,台下的表情总是感觉“你干嘛呢?”,就好像特别不能理解你知道么,他们地下内表情就特别像,不知道谁放一屁,然后他们一直闻一直闻,就特别怪的表情。而且摇滚乐么,最大的特点就是表达情绪,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摇滚乐表达的是愤怒,但是现在大多数人心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表现你的愤怒,就是大众不知道怎么表现你的愤怒,所以说你干这事儿就感觉特别怪。然后我还觉得我这个嗓子还有音乐就不适合做太噪的音乐,虽然我特别喜欢。我好几年没撞了,但是以前我老去开心乐园撞去,然后觉得可开心了。我特别喜欢来回来去撞。外国的新出的朋克重说什么的我都会听,心里头一直特别的喜欢,但是我不能做这个。而且好多人不能理解,我以前之所以能有那个朋克的状态,也是因为当时我只是听过这个,就觉得挺好听的,不错;后来不是有网络了么,不用每星期去五道口那边买打口带去了,听的越来越多,就觉得选择多了,刚开始听舞曲的时候我也觉得挺好听的,而且对我的嗓子来说,唱那种音乐更合适。
  平时不演出的时候你去玩么?
  除非有我喜欢的外国乐队。
  主要看外国的是么?
  咱们内地的我也听。我从网上也听了一些,但是始终没有找到我特别喜欢的。
  也一直在关注中国乐队么?
  对对对。我都听过,我也没听特别全,比如什么豆瓣last.fm老有咱们内地乐队小样什么的在那,我也都听过,后来就是觉得“阴三儿”还行。我觉得咱们这边的摇滚乐有90%都是模仿秀,他们老是摆出一副他们特别叛逆的样子,他们觉得这个社会特别怎么样,那咱们这么说,比如说萧亚轩模仿Lady Gaga或者Katy Perry什么的,那些人干的只不过就是模仿活结么!我觉得这种想法特别可悲,但是他们会认为他们模仿活结就比萧亚轩模仿Lady Gaga要牛逼,凭什么啊!一个摇滚乐的人会自命不凡,这是非常违背摇滚精神的一个感觉。我觉得一个人不论玩什么风格的音乐,他最根源的是喜欢音乐,国外Green Day什么的也跟流行歌手合作了。咱们这边什么音乐节,我没去过我朋友去了,他们去那就喝去了,而且都比较爱去DJ内边,电子舞台。然后摇滚乐就是什么脑浊乐队,那些比较老炮儿然后技术上演出都已经没问题的,剩下也就是看一会就走了去别处溜达去了。
  你关注了地下摇滚乐,但是觉得失望了是么?
  没有失望,我觉得正常,但是我希望能出像“阴三儿”内种,什么风格不重要,关键是歌词能有点……就是大家真是这么想的,说出别人想说不敢说的话,或者是别人没想到话还能这么说的话,其实崔健的歌词儿就是属于话还能这么说,“阴三儿”的歌词就是别人想说但不敢说的话,就这么个劲儿。但是说唱还有好多什么爽子内些我就不是特别能接受,我觉得他们就特别觉得自己是一美国人,他们就老觉得妞都特喜欢他们似的,特别像一潮人,这劲儿不对。前一阵我一朋友看了一“扭曲机器”乐队的DVD,我觉得怎么这么惨啊,一个贝司手居然跟他儿子说,你长大了啊,就给你爸爸啊,好好挣钱,给你爸买贝斯……我就觉得,我去……玩摇滚乐的这么一个人,他这么叛逆、这么带劲,能够对这个社会、对所有道德规范都不在乎的这么一个人,居然对他儿子说这种话。你就觉得突然变得非常矬,怎么能这样呢?你总不能说玛丽莲·曼森跟他儿子说,你长大了给爸爸买化妆品啊,太挫了。所以有的时候我就觉得大家不管喜欢什么音乐都是从一个很肤浅的角度去进入的,可能非常冲,服装、整个内状态你就感觉特别猛,就觉得丫真牛逼,但是你看完这个之后你就觉得,唉呀,还是不能干这行。
  可能中国现在玩这种东西的还有那种死磕的那股劲?
  他不是,他也只能死磕。因为大众喜欢的是凤凰传奇,摇滚乐之所以一直起不来的原因,是因为电视一直不播摇滚乐。如果电视上播了中国有16亿人,有15亿人都讨厌,说电视上怎么能播这个啊,但是万一有2000万人喜欢呢,2000万人就够所有人吃饭的了。现在介绍摇滚乐只有杂志,和偶尔一些地下电台、网络电台,真正大众经常接触的媒介—电视很少去演的。这是摇滚乐最大的障碍。好多东西它不能播,因为摇滚乐最重要的一点思想就是解放思想么,这个可能在电视上不太对。
  假如电视突然可以播了,那你会不会还坚持现在的风格?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得合适,就跟穿衣服一样,你不能让一光头大哥穿成非主流那样。我只不过觉得我现在做这东西呢比较适合我嗓子和性格,就这样。
  你参加过很多晚会形式的演出,你更喜欢这种方式还是音乐节的方式?
  我其实最想在夜店演出,舞曲这种风格在夜店演出是非常合适的,而且所有人都喝了,那个劲就特别对,讲点笑话什么的大家都特别高兴。晚会呢基本就是,好好演出,别出错误。音乐节其实对我来说无所谓,我也不是说多喜欢,我也不拒绝,然后我只是觉得参加,我没有别人那种……觉得音乐节多么重要、是显示一个音乐人的音乐态度的地方那种想法,我觉得一个音乐人天天标榜自己要有什么音乐态度是一件特别肤浅的事儿。就跟一个深邃的人他不会总标榜自个儿深邃。一个人做音乐最重要的两点,一个是让自己开心,一个是让别人开心。不论他通过什么途径能让别人接受、影响别人,我觉得这些都是对的。
  最后有没有什么想对《Q》读者说的?
  我就希望读者能多买你们杂志,要不你们杂志就该倒了。千万不要像《滚石》一样,现在介绍摇滚乐的杂志已经很少了。我觉得你们杂志可以用一种特别酷的方式介绍摇滚乐。
其他文献
在浮夸的流行音乐工业与商业环境的背后,虚假繁荣的音乐现状掩盖了香港“几乎没有摇滚乐环境”的这样一个事实。在内地近年来音乐节逐渐水涨船高的趋势下,香港本土终于出世了一个Clockenflap音乐节。它起步艰难,不过,它是免费的。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香港是一个动辄就有乐队过去巡演、大型演唱会时常爆满的地方。事实上,红磡体育馆可能确实是为Lady Gaga这样的艺人所准备的,港台流行明星更不在话下。而
期刊
对于约翰·列侬(John Lennon)这样的传奇音乐人来讲,他的每张专辑,围绕着唱片内外,似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即使像《Rock‘n’Roll》这样并不算太有名的唱片,同样也不例外。  封面设计催生专辑之名  《Rock‘n’Roll》是约翰·列侬(John Lennon)在1975年推出的一张专辑,也是他音乐生涯中,唯一一张全部由翻唱曲目组成的唱片。  时间来到1974年9月,当时列侬的助理庞
期刊
一位成功的CEO不仅是企业的领军者,同时还是企业品牌的另一个符号。有的时候,CEO的成与败牵动着整个公司的神经,因为越来越多的投资分析师认为,不能有力经营企业声誉的公司最终会在盈利上受损,而CEO和公司高管的形象也会直接影响分析师对公司的评价和公司的盈利状况,这是对欧洲和亚太区的282位投资分析师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这种结论会让普通的投资者们更加偏执地认为某一个人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CEO能量
期刊
1956年,艾森豪威尔成功连任美国总统,在竞选承诺当中,他允诺,当选之后,美国劳工的最低小时工资将会史无前例地涨到1美金以上。在这样一片繁荣的经济环境当中,人们会把更多注意力挪到娱乐上。所以那一年的美国流行音乐非常发达。一位明星也冉冉升起,从一个卡车司机,变成了另一个叫做猫王的人。除此之外,那一年还有很多好歌与精彩的故事。  王硕:欢迎大家回到坏蛋调频,我们继续来说流行音乐历史上那些难逃的经典。 
期刊
对于麦当娜来说,过去的十年是一位中年艺人处于身份认同转折点上的十年,她的身份算是电影导演吗?或是想自封为JK·罗琳那样的儿童作家?还是想把自己扮成Duncan Bannatyne(苏格兰人,企业家、慈善家、作家),在墨西哥和俄国开设健身房的女老板?但是有一种身份,毋宁说是使命,是迄今为止对她而言最宝贵的,但似乎恰恰被她忽略了,这个身份就是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女性偶像—麦当娜。她到底是怎么了?  麦
期刊
袁志聪,香港知名乐评人,香港著名音乐杂志《音乐殖民地》(双周刊,英文简称MCB)创始人。2004年10月21日,这本成立10年之久的独立音乐杂志的10周年纪念刊,却成了休刊号。  在独立音乐新闻匮乏的整个上世纪90年代,内地乐迷除了千方百计从打口带和打眼盘中得到一些欧美音乐,再有,就是光顾现在依然还在苦心经营的唱片店“傅雄的店”,购买从香港“进口”过来的MCB杂志。在创刊以来的十年中,这本半月刊音
期刊
Liars 的MV总能在意料之中出其不意,两年前内涵之作《Scissor》的一惊一乍还没让人完全消化,今年为新专辑造势的新MV中,乐队的三个成员又再次迫不及待地相继“奔赴黄泉”。让我们知道待在这个乐队里主唱的福利就是可以最后一个被“弄死”,并且还能得到更多死亡过程的特写镜头。  在美国这个盛产连环杀手的国度,你总得提防那些表面看上去斯文老实的人,他们最擅长用平凡的外表来掩饰变态的内心——比如邻街干
期刊
在Justin的邀请下,《Q》在计划外,参加了英国女唱作人Anna Calvi在香港的演出现场。她红衣红唇,脚踏10cm高跟鞋,从容不迫地踩着效果器,并在吉他上飙出一段段让人叹为观止的solo。  演出恰好在之前谈到的Grappa’s Cellar举办,位置颇便利,在中环一所大楼的地下,毗邻几个独立画廊。据说在香港,住在港岛的外籍商务人士甚少去九龙,所以中环自然成为了高端商业的中心。高古轩等知名画
期刊
2011年初,The White Stripes乐队正式宣布解散,Jack White说他以后再也不想加入任何乐队了。“我这辈子玩过三个乐队(The White Stripes、The Raconteurs、The Dead Weather),很多话作为乐队成员不方便说,但假如我以独立音乐人的身份出现,那说什么都无所谓了。”  《Blunderbuss》完全是一次属于Jack White自己的音乐
期刊
思考“香港的摇滚乐生存环境”似乎并不是一个几天内就可以想清楚的事,唯有拿在手里的黄色票面指示着,The Horrors的演出即将到来了。再一次来到夹缝座椅之间,似乎对这场地也有了某种荒谬的适应感。  The Horrors并不是一支喜欢在舞台上说话的乐队,5年来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音乐创作上。2007年,当他们推出首张专辑《Strange House》的时候,没有人会相信他们能变为一支英国“著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