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要素、问题与策略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zcy_yt190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化产教融合是打通创新链条、培养创新人才、取得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是新时代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后文均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建构评价体系,强化监测评价结果运用。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2019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重点解决校企合作评价导向不一致等突出问题,赋予了新时代建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的新任务,彰显了建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的紧迫性。建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已成为我国深化产教融合的时代之需,对于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克服产教融合顽瘴痼疾,推动我国产教融合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研究现状述评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来,目前国内外学界更多的是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校企合作评价开展研究,虽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也建构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但遗憾的是:产教融合作为校企合作的更高级形式或者说是校企合作的创新发展,与校企合作两者之间在目标、原则、内容、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现有校企合作评价研究取得的成果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产教融合评价,如若照搬使用,必将对产教融合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我国有关产教融合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加之产教融合评价的复杂性等原因,目前研究进展还不尽如人意,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在我国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还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不同学者在研究中设定了不同的指标,如“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适配程度及合作深度”“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合作支持”“组织保障及协同发展、专业、课程和教学、毕业生评价、就业质量、行业协调指导、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基地建设”“产教融合规划、产教融合组织、产教融合实施以及产教融合效果”等,为今后产教融合评价指标的优化组合提供了重要参考。二是评价标准的制定。目前国内外只有美国将“企业对研究持续的支持、增加大学对企业需求的了解、扩大了研究范围、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公开发表的成果和专利数量增加、与其他学术机构接触的机会增加”等作为大学成功合作的标准。但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这些描述还比较宏观、模糊,可操作性不强,“评价标准尚未确立”,如何制定出适用于本土的产教融合评价标准,未来还需做出持续努力。三是评价方法的采用。既有研究主要采用了模糊数学方法、因子分析方法和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虽然还存在着较为单一的问题,但也为今后产教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提供了初步思路。
  不难看出,当前国内外专门针对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如“现有评价中的公平性无法衡量,评价指标设置有争议,评价应用效果不显著,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还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还没有解决,尚没有成熟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以供使用,产教融合效能评价尚无法顺利实施,这不利于开展产教融合評价,也不利于统计评价体系的建构和监测评价结果的运用,对今后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产教融合效能、推进产教协同育人产生了不利影响,因而现阶段建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已显得尤为重要。
  二、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的核心要素
  (一)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评价内容的载体、具体体现或外在形式,是为了考察、比较和甄别人们在某一社会活动中所确立目标任务的实现程度而设计出来的。按指标的层级高低可以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等;按照计量方式可划分为计量指标和非计量指标。其中计量指标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定量指标,其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值直观地反映出事物的部分本质,如总量大少和比率高低等,具有易测量性特征。非计量指标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定性指标,是通过语言描述和定性分析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具有隐蔽性和模糊性特征。
  (二)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人们在评价活动中根据评价目的所制定的价值尺度和准则,也是评价活动方案的核心部分,更是评价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具有引导被评价者今后向何处改进和何处努力的作用。对于产教融合评价而言,从评价对象可以分为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地方标准、高校标准和企业标准。从评价结果可以划分为不合格、合格和优秀标准。评价标准的建立,需要事先弄清楚人们关注什么和重视什么,同时还需要考虑评价的可操作性,过于宏观、模糊的标准将对评价的可操作性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造成不利影响。
  (三)评价方法
  在国内外教育评价领域,使用的评价方法很多,且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才能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教融合效能评价是一个复杂系统,不仅涉及定性、定量、非线性、内隐指标,还涉及指标权重以及具体指标状态水平的确定、评价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单一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可靠性,需要构建一种更为科学和客观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建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评价指标的确定问题
  评价指标是确保评价体系科学性的关键。对于产教融合而言,其评价指标牵扯的利益相关者多,指标间关系错综复杂,有些是定性指标,有些是定量指标,有些还容易起冲突,有些还难以挖掘。基于《意见》的文本分析,结合现有产教融合评价指标的综合判断,发现已有研究所建构的评价指标尚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制度、组织层面的评价指标比较缺乏,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二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方面的评价指标比较杂乱,没有得到系统整合:三是评价指标的独立性、层次性不强,没有理顺彼此关系。如何有效解决产教融合评价指标的确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科学建构。   (二)评价标准的建立问题
  国内产教融合评价标准还未真正建立,国外也只有美国制定大学合作办学的成功标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世界各国产教融合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该标准与我国深化产教融合的理念、目标和任务还存在着较大程度上的差异,因而不能照搬用于国内产教融合评价。如何有效解决产教融合评价指标的建立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理论与实践中深入研究,这也是确保我国产教融合评价科学性的关键所在。
  (三)评价量表的编制问题
  评价量表作为评价工具,一直是人们开展评价工作所需。由于产教融合评价涉及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个主体,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必然导致评价量表的设计和评价指标的赋值有所差异,但现有制定出来的评价量表还没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且在具体应用中易受不同合作形式、周期、内容等因素影响,难以科学测量产教融合的整体效能,其普适性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如何科学编制评价量表,进而有效解决产教融合评价所需的工具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
  (四)评价方法的创新问题
  现有的产教融合评价方法还处于不断创新发展之中。从查找到的文献来看.研究者往往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综合评价法等来处理产教融合效果评价中的不确定性,这对于产教融合这样的复杂问题是不科学的,而且这些评价方法还比较简单,难以确保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急需建立建构。如何有效解决产教融合评价方法的创新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理论与实践中摸索。
  四、建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的核心策略
  (一)找准对接路径,拓展评价内容
  需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等相关文献成果,结合《意见》要求,对我国现有产教融合的政策内涵、制度框架、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实施路径,实施效果等进行综合考量,对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第三方机构这四个主体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进行细化,找准高校与其他三方主体的无缝对接路径。同时要组织专家进行详尽讨论,以不断拓展和丰富评价内容。内容上至少应涵盖多元化办学体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率等方面。
  (二)建构指標体系,明确评价标准
  需依据产教融合的工作任务、大学的本质功能和独立性、可操作性、简单性原则等建立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将“组织管理对产教融合的支撑度”“教学建设与企业参与的融入度”“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的契合度”“科学研究与企业联合的结合度”“社会服务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产教融合的贡献度”作为评价的一级指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其难点在于确立每一个一级指标对应下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对于评价标准的确立,要邀请政府、高校与企业专家对每一个指标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和深度挖掘,充分考虑到每一个指标的可测性,对于不能直接用数量测量的指标,要通过客观的语言描述来提升评价的科学性。
  (三)编制评价量表,创新评价方法
  评价量表作为评价的最常用工具,具有直观性和简单性特点,编制评价量表时需要统筹考虑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评价标准、计分方法等诸多要素,才能最终确保量表的科学性。在量表制定出来之后,首先需要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对量表进行预测试,预测试后,还要进行可行性及适用性分析,以检验量表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精确度。对于评价方法的创新,我们认为不同评价类型如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等都需要创新建立与之对应的评价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多视角、全方位测量产教融合的效能,最大限度地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五、结语
  产教融合评价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必解之题。它关乎着产教融合的顺利推进,关乎着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能否无缝对接,更关乎着现代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确保产教融合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必须要创新建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在当前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研究面临很大困难的实际情况下,确定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标准、编制评价量表和确立评价方法,整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是未来我国产教融合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
其他文献
近些年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较高的增长,因此,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消耗也处于逐年上升的态势,未来如何才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开发自然资源,让人类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油气田资源的开发,而在此过程中,一部分的地质问题的出现与表层地质结构变化有关,也有一部分地质问题的出现是因油气田资源开发有关,进而导致地面沉降、地震等与地质相关问题出现。在此背景下出现的
岱庙是我国古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拥有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规格最高的祠庙建筑。岱庙内文物资源丰富,古木参天,碑碣林立,素有“岱庙碑林”之称。岱庙作为“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BIM技术概述及特点  BIM建筑信息模型,指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BIM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使用富含信息的三维模型作为中心数据库,在项目利益干系人之间共同创建、检查和沟通协调项目信息的一个过程。通过建立信息模型和有效实时信息管理,共享项目相关信息的共享知识资源,为项目全生命周期各种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BI
豫剧《秦豫情》将现代风格与传统精神有机结合,在传统豫剧基础之上,既融入了话剧、影视以及秦腔等元素,又保证了戏曲舞台表演的舞蹈化、去生活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新的艺术方式呈现河南豫剧的独特魅力。本文从舞台场景、灯光背景、导演手法、音乐伴奏、传统身段动作、剧本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探讨豫剧《秦豫情》的创新发展。
摘要:鲁班工坊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提供了新平台,以坚持平等合作、优质优先、强能重技、产教融合、因地制宜为原则,如何能因地制宜地围绕当地发展情况培养合作国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鲁班工坊建设最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乌干达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乌干达工业园中资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得出乌干达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结论,为其他研究机构院校对乌干达国别或区域研究提供参考,为乌干达鲁班工坊持续研究
建筑施工中的污染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比如空气、水、噪声的污染等,甚至施工污染会破坏生态平衡,不利于环境保护。施工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环境效益,只有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  1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1.1建筑材料资源浪费严重  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建材,比如水泥、土料、石子等料,但是由于建筑施工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实际施工中用
为了解决实验教学存在教学环节缺乏有效联系、考核方式单一枯燥等问题,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效果,现利用物联网技术,设计一款功能完善、实用性强的教学实验系统。首先,针对当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系统管理模块设计、实验管理模块设计、教学资源模块设计、智能教学模块设计、评价反馈模块设计五个方面入手,完成对教学实验系统的科学设计,并将其应用于某职业技术学院中。实践应用结果表明:教学实验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有效
一、无线投屏应用的概述  近些年,随着无线移动技术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传统台式计算机的应用正在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便捷的智能移动设备,如手机、PAD、笔记本等。此类设备为了保证便于携带及使用,其硬件更加集成化和小型化,显示屏幕及音频模块相对较小,而缺少了分享性,视听觉效果不佳,不利于展示。由此,出现了以无线投屏技术或多屏互动技术为核心的应用方案,以解决上述困境。无线投屏技术是指通过无线
风景园林的建设首先要保证建设的质量,只有保障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满足人们对风景园林的需求,提升现代建筑的魅力,实现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风景园林的施工特点,指出在现代建筑中的不足,提出提升风景园林建设的措施,才能促进风景园林的进一步发展。  1风景园林施工的特点  风景园林的施工是具有人文气息的,首先需要施工人员仔细研究施工图纸,领悟风景园林施工的艺术性特点,目的是改善现代建筑中的居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中国社会已经向数字化和信息化方向加速迈进,进入了新媒体营销时代。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更需要与时俱进,借助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创新营销方式,获取竞争优势,在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快速发展催生了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新媒体营销人才的大量需求。特别是在当前不确定环境的经营压力下,新媒体营销人才的重要性愈发被企业所看重。探讨新媒体背景下市场营销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