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研究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0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对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政府服务、乡村文化发展意义重大。未来几年,数字乡村建设是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窗口期。乡村发展的主题就是如何通过数字赋能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摆脱农村“失联”困境。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好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文章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治理、创新发展几个方面去分析研究,以期对乡村数字化建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村;数字化;治理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数字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交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数字赋能乡村,能改善人民福祉,让人民分享数字红利,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建设数字中国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先后出台。2018年6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議聚焦“互联网+农业”,提出持续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2019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连续出台。2019年7月,农业农村部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2020年10月,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加快数字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60条中第15条);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十四五规划建议”60条中第26条)。数字乡村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政府连续性出台多项优厚政策使得乡村数字化水平日益提升。但是乡村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难题。
  二、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多种需求无法满足。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网络宽带需求。偏远的农村,信息化还未完全普及,特别是西部地区,互联网接入能力有限,无法适应人们的移动互联网需求。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各种农业、农村数据采集无法顺利开展,进而不利于乡村数字化治理,阻碍乡村创新性发展,电商活动、创新性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无法顺利开展。以乡村旅游来说,游客数字化、智能化的旅游需求网络预定、信息查询、旅游线路制定都无法顺利完成。
  2. 缺乏统筹与标准规范,导致乡村治理数据整合共享不足。乡村组织相比过去比较涣散、能力有弱化趋势、整体凝聚力也不足。一是因为数字乡村建设标准规范缺失,乡村数字化意识淡泊,且乡村建设各主体未达成共识。比如,数据采集标准规范缺失,导致数据录入不规范,更新不及时。二是数据共享难度大。没有规范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导致数据共享无法顺利实现。三是频发的数据安全事故使得各主体心存担忧将数字化拒之门外。数据收集和保存、应用等缺乏技术和制度保障,有个人隐私泄露风险,且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
  3. 为形成持续运营机制,导致乡村治理数字化效果不明显。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社会资源参与较少,基层积极性调动不足,共建共享共治的数字化治理格局尚未建立。乡村治理决策落后,仍然以经验为主,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 村组织行政化明显,无充足精力开展真正服务于村民的活动。这些制约了农民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也限制了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水平与发展速度。乡村治理数字化项目数据更新慢、群众线上诉求反馈不及时、数字化设备闲置等问题时常发生。以微信公众号为例,搜索乡村数字化,相关结果少之又少,且公众号属于各地小公司运营,更新迟滞、甚至断更,导致公众知晓率极低。信息日益繁杂,政务逐渐增多。亟需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然而数据治理理念缺失,管理制度不健全,人才队伍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缺乏数据治理决策模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急需推进。
  4. 治理主体综合素质低,导致乡村治理数字化参与不积极。新型城镇化发展导致乡村能人大多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以老龄人口居多。乡村干部普遍学历低,急缺懂管理、懂数字技术的专业人才。村干部基于经验的决策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乡村整体数字化素养不足短期内难以解决。部分地区已开发的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大多处于“有建设无使用”状态。
  三、有效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给数字化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1. 完善政策支持,抓好监督落实。虽然国家已经出台多项有利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好政策,但是真正政策落地,还需要抓好监督落实。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10月已经公布。各相关部门应统筹用好相关政策和资源,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试点工作,避免重复建设。另外,要细化、实化试点工作计划,提出具体可操作、可落地的举措,并制定相应时间表和路线图,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同时建立试点评价体系、动态监测和退出机制。此外,完善科技公司和农业农村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给予科技赋能者更多政策支持,让它们尽情发挥出在政务、电商、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积累和优势,以大数据存储、物联网、云计算、超融合、AI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等实力,提供给乡村接地气的创新产品与解放方案,助力乡村数字化转型。
  2.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建设,数字是基础、是根本,信息化平台是支撑。破解城乡数字鸿沟,首先要把村民领入数字社会,连接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城市和乡村高度互联互通,才能更好挖掘出数字乡村的发展潜力。因此,要加大农村地区网络宽带建设资金投入,提网速、降资费,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是数字经济的铺路石。以电子商务、智慧农业为切入点,加强大数据研发、应用类工程设施建设。只有信息流活了,才能带动农村人才、物流、技术、资金各要素有效流动。把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共享、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安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和具体的农业生产经营全面结合,创新发展、挖掘出隐藏在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产生科学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智慧化手段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或者创新发展水平,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3. 加强乡村治理,推进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2020年一场疫情,使数字化转型成为新常态。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但是,乡村治理涉及面宽、工作量大、事务繁杂,因此需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基层治理常态,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首先需要找出乡村数字化的痛点,给创新提供前进的动力。建立网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政务、公益、电商、培训、医疗、教育、民意收集、村务、党务监督、生态监管、环境整治、乡村电台、数字图书馆、就业等办事、学习百宝箱。实现数字生活、数字经济、数字治理共享,农户、经营主体、村庄信息共享、公共管理和服务数字化转型。并搭建乡村安全动态监测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测、社会稳定监测、民生落实监测。通过有效的数据采集、管理和服务系统,推进数字乡村共治。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标准,分类别、分梯次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智慧化、精准化、智慧化水平。浙江大学数字乡村研究院去年落户德清县三林村,为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先行样本,它们的“1+1+6+n”的建设标准体系,值得借鉴学习。腾讯的“为村”平台,也值得推广学习。
  4. 聚人气,突出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一是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加快培育数字农民。加强日常宣传,并引入常态化培训机制。通过从当地高校、科研机构、职业培训等机构邀请专家,开展课堂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培训方式,帮助村三委、村民建立数据治理理念、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打好坚实基础。二是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数字化决策,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创新的多元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构建乡村大数据分级管理和保护机制。分阶段、有次序的推进乡村公共数据共享。同时出台乡村治理数据安全相关法律,警惕数据被窃取、破坏和滥用等现象的发生。基层党委政府应突破以经验决策的旧习惯,党务、村务公开接受监督,依靠数据做有针对性的决策,提高风险预测和应急能力。三是培养乡村数据人才队伍。鼓励引导能人进村,因为数字能人是带动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数据治理的智力支撑。市县两级政府应制定科学的人才选用机制,并完善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大乡村大数据类产业资金投入力度,以产业吸引更多优秀数据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他们可以是主播、可以是大学生村官、可以是返乡创业青年、可以是村干部,可以挖掘乡村打动人心的素材,通过视频,直播方式,助力数字乡村价值提升。此外,应积极探索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和数字参与意识的方式,比如,建立村微信公众号,通过投票、题意见、游戏、抽奖、法律纠纷调解等方式,吸引公民自觉自愿認同、关心、参与村庄建设,并以数字化阅读新举措为乡村振兴赋能,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进程。
  5. 以服务为宗旨,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流通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要发展高科技农业,让数据来说话,来科学决策。各地应结合本村自然地理生态等环境,以政府为主导,引入社会资本,完善并提升乡村产业体系。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农业功能拓展与特色产业发展,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数字化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产品电商基地直采将成为趋势。好的电商平台是乡村振兴的支柱。可与平台合作打造共享直播平台提升乡村产品销量。农产品生产端与消费端直接线上对接,通过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将生产、流转、销售一一记录,保证农产品治理安全、可溯源,助力农业产业精准脱贫攻坚战。与金融公司合作切实改善乡村金融环境,让农民贷款便捷安全。与喜马拉雅合作推动乡村数字图书馆建设,倡导乡风文明,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与文旅机构合作,线上宣传当地旅游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旅游,前期以虚拟现实、智慧导游等为游客制定最佳旅游线路。与医疗结构与科技公司合作,实现公共医疗数字化,公共卫生治理数字化。校地携手,数字赋能,推进数字化向乡村生产生活渗透,撬动乡村振兴。江浙地区数字化发展早,比如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样板乌镇,乌镇管家联动中心等数字乡村产业建设的标准体系借鉴参考。
  CNNIC第45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农村网民已达2.55亿。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政府政策大力支持,数字乡村正快速向我们走来。充分发挥科技和政策双重优势,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秋圆.数字化“连接”:破解乡村振兴痛点——专访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邱泽奇[J].小康,2020(28):42-44.
  [2]沈费伟.乡村技术赋能: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策略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2):1-12.
  [3]刘俊祥,曾森.中国乡村数字治理的智理属性、顶层设计与探索实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8(01):64-71.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引导企业走出国门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汇率波动风险.本文刻画了一个跨国二级供应链,引入了供应链运作的主导结构,探究汇率风险的承担机制对供应链决策与绩效带来的影响.我们对比了供应商与零售商主导下的汇率风险承担机制,发现:虽然供应商或零售商承担汇率风险对供应商主导下供应链不会带来运作差别(这与Arcelus(2013)研究结论一致),但零售商主导下的汇率风险承担对供应链运作产生实质影响与冲击.进而,建议了收益共享契约来调整汇率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了风险应对的合作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渠道权力结构和联盟策略下风险规避型闭环供应链的决策问题.考虑到产品需求和废旧产品回收的不确定性及决策者的风险规避特性,在制造商主导、零售商主导及制造商和零售商势力均衡三种情形下,分别构建了制造商和零售商联盟与不联盟时的闭环供应链博弈模型,获得了六个博弈模型下的均衡解,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下产品定价、废旧产品的最优回收价格和供应链及其成员的期望收益.研究结果表明,在制造商和零售商不联盟的情形下,决策者的风险规避程度增加能够缓解双重边际效应,供应链期望收益与风险规避程度正相关,而在制造商和零售商
针对新兴智能回收,从闭环供应链渠道设计和回收定价角度,分别构建了单一回收渠道和双回收渠道下制造商一致和差异化转移定价决策模型,研究在制造商主导的闭环供应链中制造商的转移定价和最优利润决策问题.研究表明,相对于单一回收渠道,双回收渠道增加了产品回收率和供应链各成员利润;相对于差异化转移定价决策,制造商采取一致转移定价决策,能实现自身利润和智能回收商利润最大化,但会损害传统回收商利润,且不利于供应链其他成员利润的增长;当制造商采取差异化转移定价决策,虽不能实现自身利润最大,但相对于单一回收渠道,其利润也有所增
本文以中国股市2003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为样本,通过构造三种股票博彩指数和使用事件研究法探究了股市投资者对盈余公告的反应.研究发现,博彩偏好会同时从方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影响股市投资者对盈余公告的反应,即投资者对博彩型股票的青睐虽然提高了投资者对正未预期盈余信息的敏感性,但却减缓了负未预期盈余信息反映到股价中的速度.这种影响对处于亏损状态的投资者、情绪高涨的投资者或散户投资者更为显著.
近年来,相邻区域之间的跨界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并呈现交叉伤害的外溢性.在考虑污染容量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对称两区域之间的微分博弈模型,探讨在非合作机制、治污成本分担机制以及协同合作三种情形下双方的反馈纳什均衡策略、污染容量最优轨迹及瞬时收益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纳什议价方法分析了具有时间一致性的动态合作收益最优分配策略.结果 表明,当污染对环境的伤害较大时,治污成本分担机制可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帕累托改善,而协同合作机制在区域收益与环境方面都是最优的;其次,通过数值分析探讨了地区的“短视”行为和
在资源共享时代背景下,跨区域就医可以很好地解决患者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与医疗资源紧张的矛盾.本论文以医疗联盟为研究对象,在关键医疗资源共享的前提下,通过患者跨区域就医实现就医诊断延误最小化,以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本研究同时考虑了患者跨区域交通时间与基于患者诊断类型的设备转换时间,以最小化患者就医总延迟为目标,分配患者就诊医院及优化患者就诊/检查顺序.针对该问题,论文首次提出以最早交货期原则(EDD rule)为基础,以患者再分配为主导的EDD-ReAss1和EDD-ReAss2启发式算法,结合局部搜索算法以进
我国灾害医学救援主要采用“现场救治”模式,应急医疗移动医院的选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救援效率,但各受灾点伤员数量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决策的困难.本文引入多面体不确定集合刻画伤员数量的不确定性,同时考虑伤员分类及移动医院分型,构建一个以伤员总生存概率最大化为目标的鲁棒选址模型.利用鲁棒优化理论,将模型转化为等价的混合整数规划问题,通过GAMS软件编程并调用CPLEX求解器求解.最后,以四川芦山地震应急医疗救援为例,验证模型和求解方法的可行性和鲁棒性.结果 表明,扰动比例和不确定水平对移动医院的选址和伤员的分配方案有
基于单物流服务商、单供应商和单零售商构成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构建3种冷链服务模式:承诺模式、提前要求模式与延后要求模式,探讨不同冷链服务模式对定价与冷链服务水平、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某种冷链服务模式是否有利于消减数量与质量损耗依赖于产品易腐性、冷链服务成本及其分担比例.供应链成员无法在承诺模式与提前要求模式下形成统一的模式偏好.当物流服务商承担的冷链服务成本比例较低时,相比于提前要求模式,供应商偏好承诺模式,否则,偏好提前要求模式.承诺模式比提前要求模式更有利于物流服务商,然而对于零售商,结果正好相
原油市场普遍存在结构变化现象,可能会引发原油价格波动率的长记忆性,导致模型参数的有偏估计.为此,本文考虑原油价格波动率的结构变化和长记忆性特征,采用考虑结构断点的GARCH族模型和MMGARCH模型对WTI和Brent油价波动率进行预测建模.结果 表明,WTI和Brent油价波动率中确实存在明显的结构变化和长记忆性特征,而能够捕捉这两种特征的GARCH族模型往往比忽略它们的模型取得更好的油价波动率预测效果,特别是,同时动态捕捉结构变化和长记忆性特征的MMGARCH模型对油价波动率的预测性能优于其他相关模型
城市配送网络优化是生鲜连锁经营企业实施新零售的关键环节,本文研究新零售背景下生鲜企业城市配送网络面临的多业态门店选址及末端需求点分配问题.本文系统考虑多业态零售门店选址布局及覆盖范围、冷链设施配置、冷藏品类选择等生鲜新零售特征构建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设计混合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求解模型,通过与CPLEX对比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根据典型生鲜连锁企业重庆果琳的实际数据,运用本文模型及算法得到重庆果琳多业态零售门店布局、门店线上订单覆盖范围、门店冷藏最优品类和门店冷链设施配置方案,并探讨需求规模变动、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