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各种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的交流会开了不少,西部借此也吸引了不少的投资和人才,但大量的社会投资和人才并不如预期的向西部流入。企业界、理论界和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一些人对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存在着种种误解。一提到大开发,就有人主张国外发展落后地区的模式,尤其推崇美国的“西进运动”。国外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但也应充分认识到我国西部地区本身固有的特殊的基础和条件,更不能相提并论。因此,研究西部地区发展的创新理念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改革开放,实质上就是一次观念革命。现代化的实现要靠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关键又在于观念的现代化。发展西部首先就要彻底更新西部人的观念,进行观念革命。对西部来说,在短期内进行如此深刻而全面的转变观念的革命是艰巨而痛苦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其产生的效果对西部的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只有转变观念,跳出传统经济模式下“等、靠、要”的消极思维方式,树立起全新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才能在各项政策的制定、对各生产要素的管理和使用中超越现有的模式,走得更远、更好、更有创新。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西部的基础设施是不适应大开发的需要的。它的落后状况一方面必将大大增加大开发的成本,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开发的速度和效率。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应以交通为重,加快打通西部地区与中东部、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通江达海,连接周边的运输通道,以促进东、西部之间物流、信息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的相互沟通。积极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已成为国家财政工作的重点之一。但国家的财力毕竟有限,西部地域辽阔,只靠国家投资建设是远远不足的。西部应通过发行债券或进行股份经营等多种形式,从社会融资,从东部和国外融资,引导民营资本及国外资本投向西部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化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具体实施措施上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实施西部两大造林工程。一是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组织实施以天然保护林荒山荒地绿化、坡耕地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造林绿化工程。二是在西北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努力控制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第二、树立新的资源观。必须跳出“立足资源搞开发”的传统发展思路,以资源依托型转向市场导向型。尽管西部有着丰富的土地、能源、矿产等天赋资源,但要看到天赋资源和未经专门培训的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品牌、商标专利、市场网络、信息创新、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与创新人才的作用与日俱增。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的这些软资源和后天性资源相对短缺。因此,西部大开发在推进物质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软资源的培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第三、防止先污染后治理。西部在改善生态环境时,应切实注意加强对工业污染的防范。西部地区在招商引资、引进新项目时应避免盲目性、重复性建设,防止工业污染向西部的西移。工业污染的西移,既违背了开发西部的初衷,也对西部及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有极其不利的影响。第四、合理利用水资源,实行节水工程,保证可持续发展。改变大水漫灌的传统农业用水方式,减少农业用水,强化流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行多样化的利益补偿机制,大力开发西南水力资源等。
③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科技手段调整西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另一方面要促进西部地区内部之间的生产力的合理分布。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新投入来改变产业结构;将那些长线产业的过剩资本存量调剂到资本存量短缺的产业以改变现有的资本存量在产业之间的不合理分布;淘汰一批规模过小、经营粗放、资源浪费严重、产品质量低劣、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小企业;坚持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重;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来扶持重点产业,选择并优先发展那些技术水平高、科技进步速度快,科技进步对产值、利润贡献大的产品或产业;坚持所有制调整与产业调整并重。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非公有制经济是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应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在西部的发展。
④以人为本,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西部大开发应以人为本。首先,应打破旧的人才管理体制,制定新的合理的人才管理体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发挥人才能力和促进人才合理竞争的环境。其次,加大人才吸引力度。既要留住西部本地人才,又要吸引外部人才到西部。西部地区可从多方面入手加大对人才的吸引:一靠政策。可通过制订优惠的政策形成对人才的吸引。二靠机会——提供人才发展、创业的机会。西部政府和用人单位应主动为各种人才创造发展机会,这是西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西部期望在短期内大量引进人才是不现实的,但西部以各种优势来大量引进智力是可以做到的。西部可通过借调、聘用、兼职等不改变人才行政隶属、户籍管理的方法引进智力和短期人才,实现人才与资源等生产资料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优化组合。再次,加快人才培养步伐。西部应注意培养长足发展的能力,改善目前总体人力资源质量差的状况。各级政府要在资金和政策上,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提高西部的人力资源素质。
3.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①大开发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发展西部,政府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一方面尽管政策的效用比以前有所下降,但中央政府仍有必要采取倾斜政策予以支持。如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恢复、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教育等都需要通过政府政策(包括财政、投资政策等)加以扶持。同时,市场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它的良好运行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来保障,这些都要以政府来推动和引导。
②以市场为导向,必须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市场需要来选择发展方向,通过市场来促进公平竞争,提高效率。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尽快转变职能,改变政府统抓统管、大事小事大包干的“管家婆”形象,更多的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依靠廉洁、高效、规范的服务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指导,塑造新的政府形象。
4.以城市和产业为增长极,带动西部区域开发
尽管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梯度推进战略在我国20多年的实践中暴露了其缺陷性,但是实施西部大开发还是要采取梯度推进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是因为在西部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经济状况差距很大,发展的条件也不尽相同;同样,在西南或西北地区内部,情况也如此。但在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上有必要对以前的理论进行修正,以避免它的缺陷在西部的重演,即在区域选择上不是绝对的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推进,而是由具备条件的地区向经济条件差的地区推进;在开发侧重点上不是只开发具备条件的地区,不开发条件差的地区,二者都要兼顾,只是政策、方法及着力点不同。
①城市依托型增长极开发模式——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已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以城市发展为轴心、由外延粗放式增长向内涵集约式增长转变的阶段。西部地区地理跨度大,由于自然、社会历史条件的千差万别,各地区生活水平、经济基础、发展条件等有很大差异,它的发展将更多的依托城市。西部城市与周边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枢纽,起着组织发展经济和配置资源的核心作用。像重庆、成都、兰州、西安、昆明等大城市都可采取这种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目的就是以城市为依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选择主导产业和推进型产业加以重点发展,并将其建设成为国家某种工业的基地和地区经济的启动中心,从而带动周围非增长极地区的经济发展。
②县城据点型增长极开发模式——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滞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瓶颈”,只有加快西部城市化的进程,才能加速西部开发的历程。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小城镇、甚至连县城都是自给半自给等自然经济的附属物,大多仅具有流通和消费功能,缺乏生产性功能或仅从事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将西部县城作为开发的增长极,其作用机制在于:县城不同程度地吸引城市工业释放的经济能量,并充分利用了乡村经济和自然、资源如劳力、土地、矿产资源、社会闲散资金等,使得原有的功能得到加强并产生强大的活力,推动其从原先的商业型、消费型转化为以商品生产特别是加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类型。目的是尽快促进西部的城市化进程,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产业调整,加快发展城市第三产业和城市经济,以促进县城功能的转换和完善,造就社会化、专业化的城市生产服务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推动人口结构、土地利用、生活方式和城乡联系的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和流动空间。
③资源特色增长极——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创新理念,就是要充分发挥西部具有的特色,将其具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变为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这一模式可表述为:以当地有特色的优势资源以及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基础,将当地建设成为地区性加工制造中心或旅游中心,并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一、办特色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相当有特色。其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品位高、特色与垄断性强,而且分布广泛、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因此,加快在西部形成特色旅游区,可以吸引人流并带动资金流、技术流和物流到西部,从而拉动西部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竞争优势。西部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是独具特色的农业、特色旅游业、医药、民族手工业、能源、特色矿产品、特色资源加工品等。企业到西部投资发展,这些优势产业将是投资者优先选择的领域。西部必须要有前瞻的眼光,跳出目前“人无我有”的框架,要以“人有我优”的竞争精神融入市场经济。
5.大开发与大开放相结合,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为了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必须把西部开发与开放相结合,把大开发置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背景之下,以开放带开发,以开发促进开放。通过大开发与大开放的结合,促进西部与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在开发中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对内包括西部内部以及我国中东部。西部各省应该打破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加强内部交流与合作,按市场经济规则来促进区域分工和资源在西部的配置与使用,增强相互间的联系;西部更要通过开放城市与产业吸引国外企业、投资者到西部投资;与西部省市相连的国家就有十几个,且我国与邻国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技术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较大,西部可扩大对邻国的开放,在边境广设对外贸易口岸等,进一步扩大边境贸易,为开发筹集资金,形成结构优势互补。
(作者单位:江汉石油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1.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改革开放,实质上就是一次观念革命。现代化的实现要靠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关键又在于观念的现代化。发展西部首先就要彻底更新西部人的观念,进行观念革命。对西部来说,在短期内进行如此深刻而全面的转变观念的革命是艰巨而痛苦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其产生的效果对西部的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只有转变观念,跳出传统经济模式下“等、靠、要”的消极思维方式,树立起全新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才能在各项政策的制定、对各生产要素的管理和使用中超越现有的模式,走得更远、更好、更有创新。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西部的基础设施是不适应大开发的需要的。它的落后状况一方面必将大大增加大开发的成本,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开发的速度和效率。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应以交通为重,加快打通西部地区与中东部、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通江达海,连接周边的运输通道,以促进东、西部之间物流、信息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的相互沟通。积极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已成为国家财政工作的重点之一。但国家的财力毕竟有限,西部地域辽阔,只靠国家投资建设是远远不足的。西部应通过发行债券或进行股份经营等多种形式,从社会融资,从东部和国外融资,引导民营资本及国外资本投向西部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化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具体实施措施上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实施西部两大造林工程。一是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组织实施以天然保护林荒山荒地绿化、坡耕地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造林绿化工程。二是在西北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努力控制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第二、树立新的资源观。必须跳出“立足资源搞开发”的传统发展思路,以资源依托型转向市场导向型。尽管西部有着丰富的土地、能源、矿产等天赋资源,但要看到天赋资源和未经专门培训的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品牌、商标专利、市场网络、信息创新、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与创新人才的作用与日俱增。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的这些软资源和后天性资源相对短缺。因此,西部大开发在推进物质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软资源的培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第三、防止先污染后治理。西部在改善生态环境时,应切实注意加强对工业污染的防范。西部地区在招商引资、引进新项目时应避免盲目性、重复性建设,防止工业污染向西部的西移。工业污染的西移,既违背了开发西部的初衷,也对西部及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有极其不利的影响。第四、合理利用水资源,实行节水工程,保证可持续发展。改变大水漫灌的传统农业用水方式,减少农业用水,强化流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行多样化的利益补偿机制,大力开发西南水力资源等。
③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科技手段调整西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另一方面要促进西部地区内部之间的生产力的合理分布。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新投入来改变产业结构;将那些长线产业的过剩资本存量调剂到资本存量短缺的产业以改变现有的资本存量在产业之间的不合理分布;淘汰一批规模过小、经营粗放、资源浪费严重、产品质量低劣、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小企业;坚持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重;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来扶持重点产业,选择并优先发展那些技术水平高、科技进步速度快,科技进步对产值、利润贡献大的产品或产业;坚持所有制调整与产业调整并重。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非公有制经济是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应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在西部的发展。
④以人为本,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西部大开发应以人为本。首先,应打破旧的人才管理体制,制定新的合理的人才管理体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发挥人才能力和促进人才合理竞争的环境。其次,加大人才吸引力度。既要留住西部本地人才,又要吸引外部人才到西部。西部地区可从多方面入手加大对人才的吸引:一靠政策。可通过制订优惠的政策形成对人才的吸引。二靠机会——提供人才发展、创业的机会。西部政府和用人单位应主动为各种人才创造发展机会,这是西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西部期望在短期内大量引进人才是不现实的,但西部以各种优势来大量引进智力是可以做到的。西部可通过借调、聘用、兼职等不改变人才行政隶属、户籍管理的方法引进智力和短期人才,实现人才与资源等生产资料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优化组合。再次,加快人才培养步伐。西部应注意培养长足发展的能力,改善目前总体人力资源质量差的状况。各级政府要在资金和政策上,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提高西部的人力资源素质。
3.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①大开发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发展西部,政府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一方面尽管政策的效用比以前有所下降,但中央政府仍有必要采取倾斜政策予以支持。如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恢复、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教育等都需要通过政府政策(包括财政、投资政策等)加以扶持。同时,市场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它的良好运行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来保障,这些都要以政府来推动和引导。
②以市场为导向,必须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市场需要来选择发展方向,通过市场来促进公平竞争,提高效率。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尽快转变职能,改变政府统抓统管、大事小事大包干的“管家婆”形象,更多的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依靠廉洁、高效、规范的服务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指导,塑造新的政府形象。
4.以城市和产业为增长极,带动西部区域开发
尽管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梯度推进战略在我国20多年的实践中暴露了其缺陷性,但是实施西部大开发还是要采取梯度推进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是因为在西部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经济状况差距很大,发展的条件也不尽相同;同样,在西南或西北地区内部,情况也如此。但在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上有必要对以前的理论进行修正,以避免它的缺陷在西部的重演,即在区域选择上不是绝对的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推进,而是由具备条件的地区向经济条件差的地区推进;在开发侧重点上不是只开发具备条件的地区,不开发条件差的地区,二者都要兼顾,只是政策、方法及着力点不同。
①城市依托型增长极开发模式——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已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以城市发展为轴心、由外延粗放式增长向内涵集约式增长转变的阶段。西部地区地理跨度大,由于自然、社会历史条件的千差万别,各地区生活水平、经济基础、发展条件等有很大差异,它的发展将更多的依托城市。西部城市与周边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枢纽,起着组织发展经济和配置资源的核心作用。像重庆、成都、兰州、西安、昆明等大城市都可采取这种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目的就是以城市为依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选择主导产业和推进型产业加以重点发展,并将其建设成为国家某种工业的基地和地区经济的启动中心,从而带动周围非增长极地区的经济发展。
②县城据点型增长极开发模式——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滞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瓶颈”,只有加快西部城市化的进程,才能加速西部开发的历程。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小城镇、甚至连县城都是自给半自给等自然经济的附属物,大多仅具有流通和消费功能,缺乏生产性功能或仅从事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将西部县城作为开发的增长极,其作用机制在于:县城不同程度地吸引城市工业释放的经济能量,并充分利用了乡村经济和自然、资源如劳力、土地、矿产资源、社会闲散资金等,使得原有的功能得到加强并产生强大的活力,推动其从原先的商业型、消费型转化为以商品生产特别是加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类型。目的是尽快促进西部的城市化进程,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产业调整,加快发展城市第三产业和城市经济,以促进县城功能的转换和完善,造就社会化、专业化的城市生产服务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推动人口结构、土地利用、生活方式和城乡联系的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和流动空间。
③资源特色增长极——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创新理念,就是要充分发挥西部具有的特色,将其具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变为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这一模式可表述为:以当地有特色的优势资源以及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基础,将当地建设成为地区性加工制造中心或旅游中心,并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一、办特色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相当有特色。其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品位高、特色与垄断性强,而且分布广泛、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因此,加快在西部形成特色旅游区,可以吸引人流并带动资金流、技术流和物流到西部,从而拉动西部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竞争优势。西部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是独具特色的农业、特色旅游业、医药、民族手工业、能源、特色矿产品、特色资源加工品等。企业到西部投资发展,这些优势产业将是投资者优先选择的领域。西部必须要有前瞻的眼光,跳出目前“人无我有”的框架,要以“人有我优”的竞争精神融入市场经济。
5.大开发与大开放相结合,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为了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必须把西部开发与开放相结合,把大开发置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背景之下,以开放带开发,以开发促进开放。通过大开发与大开放的结合,促进西部与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在开发中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对内包括西部内部以及我国中东部。西部各省应该打破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加强内部交流与合作,按市场经济规则来促进区域分工和资源在西部的配置与使用,增强相互间的联系;西部更要通过开放城市与产业吸引国外企业、投资者到西部投资;与西部省市相连的国家就有十几个,且我国与邻国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技术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较大,西部可扩大对邻国的开放,在边境广设对外贸易口岸等,进一步扩大边境贸易,为开发筹集资金,形成结构优势互补。
(作者单位:江汉石油学院成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