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人造飞行器?

来源 :少男少女·校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w12345678901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球,谜一样的星球,在我们眼中,月球有太多的“巧合”。月球离地球,平圴距离约为38萬公里。太阳离地球,平均距离约为1亿5千万公里。我们得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月球到地球的395倍远。太阳直径约为138万公里,月球直径约为3400多公里,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395倍大。使这两个天体在地球上空看起来,它们的圆面是一样大,所以可以形成全日食和全月食。
  月球虽然也在自转,但自转一圈的时间与公转一圈的时间刚好一样,这是一种复杂并且相当有趣的运动。月球既绕地球公转,同时也自转。它旋转的两个周期一定相同,同为27.3天,并且方向永远相同。在科学家的眼里,月球更是一颗十分奇特的星球。她那么大,大到根本无法形成地球的卫星,甚至采集来的样本,年龄竟然大过地球。还有月球中空的疑惑,和她背面奇特的地形,科学理论无法对它做出合理的解释。
  在我国《金史·卷二十·志第一·天文卷》中记载了一条惊人的资料,其文如下:“太宗天会七年十月甲寅,天旗明,河鼓直。十年闰四月丙申,荧惑入氐。八月辛亥,彗星出于文昌。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
  前面不看,只看后天的天会十一年,意思是说: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历6月)乙丑日(15日),月亮忽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行去,不一会,又回到它原来的轨道上。这条记载十分重要,因为它不同于其他的野史传说,竟然堂堂正正出现在国家正史当中。
  对于这条资料应怎样看待呢?
  许多人可能并不相信这则记载,因为它与现代的科学观念出入太大。但我们在对待古史的记载上,要从事实出发,不能从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一旦不符合科学经验,就一概否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从很早时就设置星历之官,观察天象,《世本》甚至说帝俊时就让“羲和占日,尚仪占月”。从汉代起,国家就设置了专门观测天象变化的机构——司天台,以后历代政府都将这一机构沿革下来。虽然名称一再变更,但职能大体一致。
  金朝也不例外,司天机构每天每时都有精通天文的科学家在观测。这种重大天文事件,都是由多人确定,并将观测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定期交国史馆封存。而历朝历代的《天文志》,就是根据这些原始的观测记录写成的,可信度极高。
  可以肯定,在公元1133年6月15日这一天,金朝的司天机构的官员观察到了月亮的运行轨道忽然出现了极大的异常情况,虽然目前还不知道月球为什么会偏离轨道,但却可以证实一点,在某种情况下,月亮的轨道是可以发生变动的,月亮有能力自己调整运行的姿态。
  从这则记载看,月球真的好像是在被什么人操纵着,就像汽车驾驶员,一旦发现偏离,立刻加以纠正。我们充满了疑惑,月球上果真有生命在操纵吗?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国政府层面的3G还没有发牌,但是,针对3G即将到来的浪潮,国内多个电信营运商实际上已磨刀霍霍.10月份,在广东移动刚刚推出“1元购机”的大幅优惠后,广东联通推出今年以来优
随着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兴起.本文提出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单片机的教学中,围绕该项目进行单片机
这是一个柳绿桃红的季节,我们一行四人来到美丽繁荣的江南小镇——海盐县通元镇。通元镇位于杭州湾畔美丽的“小西湖”——南北湖风景区,山水秀丽。小镇紧靠省道——东西大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事业单位发展最为基础的工作,其在企事业单位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综合发展,就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经济师对人力资源进行
藏族文化的发展有着其特有的文化性质,与其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我们分析了其社会发展,从西藏吐蕃时期开始,到后来后续的农奴制时期以及划入中国版图之后的各时期文化的形成与
随着当今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风险的日益增加,同时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信念”、做到“两个维护”
那是上世纪70到80年代,每个月有两次,英国的图书馆、大学和汉学家们,都盼着一趟邮政列车.列车到站后,一位名叫邓家祥的华人会一麻袋接一麻袋地扛下印有“中国邮政”字样的包
摘 要 在近代中国美学研究中,宗白华始终走着与中国文化相一致的学术研究之路,他的中国美学研究以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获得独立的学术价值。宗白华的美学研究领域是诗化了的世界,他以诗意的眼光观照世界,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叙述它,从而创作出诗化的美学。  关键词 中国美学 诗化美学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在现代之所以受到极高的评价,是因为他始终走着与中国文化相一致的学术研究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不弃中国人所长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