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o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家言:“一沙一世界”。意指大千世界里的纷纭现象,或可由“以小见大”切入,照得宏观气象。
  观览高辉影像《无形》,顿觉其妙。初看是感其调度光影之微妙,后获知这是用“大底机”摄自黄河沙滩小局部的微观照片。水流塑造的河滩泥沙痕迹,便由高辉的取景框取,幻化出大自然的斑斑神妙图案。这些由“纯摄影”(Pure Photography)之“相机视力”(Camera Vision)直观演化的形象,启迪艺术错觉的无限想象空间,它们或为大河奔流、或为远古混沌、或为浩瀚沙漠、或为悬崖峭壁、或为春花盛放、或为冰融雪化、或为层云苍狗、或为天地悠悠……凡此种种,妙在沙里淘金慧眼识珠,将司空见惯的寻常东西做艺术化的点石成金,揭示出大千世界无穷美的自然天成之神妙。
  著名法国艺术家罗丹最著名的名言曰:“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话几乎已经成为惯于滥竽充数的艺坛混家们的口头禅,不幸也已经成为平庸评家们不厌套用的灵丹药。以至于我首次援引此言,作为评论高辉《无形》系列作品之语,诚恐会混于陈词滥调。
  所幸我在此最著名的名言之余,还知晓罗丹的又一言:“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在无数摄影发烧友大队人马舍近求远奔波异域摄猎稀景之际,黄河边长大的摄影人高辉,安静稳当地徜徉在故乡的河滩寻觅自己的影像,于是他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摄有所成。这岂不是真正体现罗丹所言“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的创作成就吗?
  类似的摄影艺术创作,美国摄影大师米诺·怀特(Minor White)曾有摄于1960年的名作《无题》传世,景象即摄自一团冰凌。米诺·怀特依此“以小见大”技艺,拓展出当代抽象摄影的美感表现。高辉未见起见过此西方名作,却在自我摸索中,异曲同工合上大师名作之妙。
  中国的主流艺术摄影,向来重“一目了然”之具象而轻“莫名其妙”之抽象。从审美的学术层次而言,是只及“看懂”之浅显,而不明“玄想”之奥妙。先哲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依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精髓,结合西方摄影科技之利器,恰好孕育出了高辉《无形》影像创作之造诣。
  既然中国摄影在大风光题材上困顿于千人一面,转而从小处着眼拍景观,倒不失为一个脱困之道。高辉的《无形》影像,正是这样的实践进取。看似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结果,其实恰是悟得“纯摄影”和“直接摄影”的开窍表现。即使这也还属一种模仿西方摄影艺术流派的举措,至少证明了当今的中国摄影,在实践一直属于缺项的“纯摄影”和“直接摄影”方式方法方面,切实有了颇得要领的进步。
  高辉 自由摄影师,现居住工作在河南濮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09年《中国西部·大地》在云南大理首届国际影展展出,2011年《七彩云南》在丽水中国第13届国际摄影艺术展展出,2011年在丽水举办《无形》个展,2011年参加河南艺术馆摄影展《风景》联展。《如诗如画》组照获河南省第16届摄影艺术展一等奖(2009),《远尘》获中国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优秀作品(2010)。
其他文献
1 在画面内做减法  为什么摄影大师们如此走运,总能拍到精彩的照片?其实这并不仅仅是靠运气那么简单。观察能力对于摄影师至关重要。画家是在白纸上作画,摄影师却要在满是内容的取景器里不停避开多余的东西,这既是摄影的乐趣所在,也是摄影的困难之处。对于摄影来说,既要画面简洁,又要清楚地表达出拍摄意图,这可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  取舍固然困难,但也有规律可循。拍摄位置、拍摄角度和相机焦距组成了一张照片的基础
研究了传统串行CAD→CNC的体系结构 ,分析了高速切削技术与数控切削加工技术的主要区别。运用并行工程思想 ,提出了一个基于“具有设计 /制造特征的产品信息模型、智能化CAPP系统和高速切削CNC技术”的CAD/CAM/CNC集成系统。同时阐述了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
在中国摄影人当中,吴印咸应该是最具社会知名度的,因为有着后来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的电影《风云儿女》,因为有收录在中学课本里的照片《白求恩大夫》……  在吴印咸的摄影生涯中,他自豪地拥有多个“第一”:他是第一部人民纪录电影《延安和八路军》的拍摄者;他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摄影干部的第一本教材《摄影常识》的作者;他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第一部完整影片资料的拍摄者;他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