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影视剧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119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是科技化、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大众传媒也在飞速发展中。在各种传播媒体中,影视媒体以其直观性、形象性、负载信息量大等特点成为现代社会传播文化的主要载体并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在我国,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电影电视剧事业也在迅猛发展中。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对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也产生很大影响。
  一、历史题材影视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历史题材影视资源属于一种艺术的叙述形式,包含一定的艺术想象。虽然它是以历史为背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但这并不表示它与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完全相等。它是人们借助摄像等技术手段,通过适当的想象和虚构形成的。它使存在于过去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的生活状态得以艺术地再现,让历史直观形象地重现在人们眼前,使其与观众产生共鸣,给予观众历史知识、审美、娱乐等精神需要和现实需要。
  二、历史题材影视剧对历史学习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如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一直是教师们难于解决的问题。对很多青少年来说,历史是一门单调、枯燥的学科,其内容远离生活、难以想象,而历史影视剧则不然。它以故事的形式表述历史,给予学生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刺激,画面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并且部分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抗日战争》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以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使学生感受当时身处那个恶魔肆虐城市的人民的无助和日军的残暴,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传统的历史教学基本上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的,单调枯燥的讲授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但是,历史影视剧则是不同的。历史影视剧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历史,打破了时空限制,将学生带回过去,增强了学生的感官感受,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三、历史题材影视剧对历史学习的消极影响
  1.部分历史剧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近年来,越来越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走进千家万户。按照其与历史史实的相符程度,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归为“正说剧”“亚正说剧”和“戏说剧”三种类型。
  这三种类型的历史影视剧在反映历史真实性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与“戏说剧”相比,“正说剧”和“亚正说剧”更能体现历史的事实。“正说剧”和“亚正说剧”大都是根据部分历史史实以现代艺术手段和演员精彩演绎进行拍摄的。扣人心弦的剧情、生动的画面感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使人们在愉悦观赏的同时感知历史,从而达到普及历史的教育意义。
  “戏说剧”则是这三类历史影视剧中最为大众所喜爱的。从当年大热的《宫》《步步惊心》到《甄嬛传》等无不说明了这一点。它不受真实史实的局限,仅仅套用一段历史背景、人物、服装等元素进行拍摄。随意虚构、改动甚至扭曲历史史实到了“只见古装,不见历史”的地步。与其称它为历史剧,不如说是“古装戏”更为恰当。不过,这类剧往往令人一目了然,人们不会将它当成历史剧来看待,因此對青少年的影响不会很大。
  2.传播消极的价值观。
  近些年来历史影视剧以其生动和连续性在观众中产生较大影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深受大众喜爱。但无论是严肃庄重以描写治国安邦等朝政大事为主线的历史正剧,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抑或是以后现代无深度叙事、编织传奇故事为主的戏说剧,如《步步惊心》《宫》等,他们大都以宫廷争斗和皇权争夺为主要内容,全剧充斥着权谋思想。这种历史影视剧所张扬的权谋文化观是伴随着传统文化生长的毒瘤,是人文精神的一种极大的倒退,对于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学、公平、自由、公正有消极影响。然而当今历史影视剧常用欣赏的眼光叙述这种权谋思想,以胜败论英雄。正如在《秦王李世民》中,秦王李世民通过在玄武门发动的政变进而称王成了唐太宗。人们只记得他开创贞观之治是一代明君,却忽略他残杀兄弟的事实。
  (导师高志超)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逐渐被广泛运用,并成为课改中的一个亮点。这种以案例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能力锻炼的方法,贯彻了思想政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开展主体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使课程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是思想政治课程特征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集思想性、理论性和时政性为一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新一轮改革,它提倡人性化的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发展型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政治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片段。  教师:我们班被学校评为“班级自主管理”示范班,那么什么是自主管理呢?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介
情境化、生活化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做到情境化和生活化呢?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学会知识,又提高能力呢?这是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听到了实验中学王莉老师上的一堂骨干教师培训研究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描述】  为了使学生真正体会和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条件,王莉老师巧妙地开发教材
近年来,更多的人开始把研究的目光转向教材分析。如:山东师范大学周晓芬的《高中历史岳麓版与人教版教材比较研究——以必修3文化史为例》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比较教材有助于教师的成长;东北师范大学赵唤唤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岳麓版历史必修1为例》梳理出两个版本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的异同。相对而言,研究涉及人民版与人教版经济史内容特色比较的文章较少,笔者想通过比较这两个版本教材
一、教学背景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仍然较为低下。这种历史课堂缺乏人文气息,没有生命尊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1)教师过于重视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缺乏课程开发的自主性。  (2)教师忽视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缺乏对历史教学的感悟。  (3)教师忽视史实和史料,抹杀历史情感,缺乏历史教学的个性特质。  对此,教师可运用多元视角,展现特定历史
【摘要】本文将经典中文歌曲《一生有你》的歌词译成英文,并参照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从意、音、形层面对译文展开分析,表明歌词翻译可以通过使用恰当的策略,令译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承载的艺术体验,具备一定的可唱性。  【关键词】歌词翻译;艺术体验;意美;音美;形美;可唱性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uthor’s translation of a class
基于情境创设的案例教学法兴起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高校试行该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已司空见惯,而且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探索实践中发现,实施主题式案例教学法更有利于课堂提质增效,而且契合了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形势。  主题式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要求,编写以某一主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案例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这种技术的极大进步,不仅直接改变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而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数据一词由英文BigData翻译而来,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其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
新版高中《政治生活》(人教版,2008年3月版)内容与时俱进、语言精练。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版高中《政治生活》一些地方在“公民”、“人民”的使用上不够科学,突出地表现在乱用和滥用上。二者使用不严谨,导致教材语言表述含混不清,前后内容逻辑矛盾,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和误解。为正确使用“人民”和“公民”,还须弄清楚两者间的区别。  从“公民”和“人民”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
一、考查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样,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思维也是历史考试的重要内容,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客观题第7题就考查了学生的独立思维。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文化运动,学生非常熟悉。但是题干所给的材料“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其对新文化运动判断的观点和课文的观点相反,并且提供了佐证材料“不登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