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吴文化相关的化学校本教材开发初探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c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苏州御窑金砖文化”为例谈在吴文化地区中学开发与吴文化相关的中学化学校本教材的意义和具体开发实施的方法及过程。
  关键词:化学校本教材;地域性;吴文化;御窑金砖文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9-007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35
  一、问题背景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在重视国家课程的同时正全面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是推动我国课程改革的强劲动力。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能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充足的资源,同时也更能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与之相适应的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正越来越受到各地学校的关注。
  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吴地人民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几千年的吴文化发展历程留下了无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财富,从生活、生产、军事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吴地学校在课程开发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吴文化知识的习惯,让他们把小时候就耳濡目染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各种文化现象转化为一种理性的认知,从而树立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品质,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教育实事。
  当前与吴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很多吴地学校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在内容上多是和曲艺、文学、旅游等人文资源相关,而对科技文化的开发却很少。笔者所在学校是苏州的吴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学校的吴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鼓励教师尝试从各个角度挖掘吴文化资源为教育教学所用,所以,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尝试开发基于吴文化的化学校本教材并试用推广,有着非常好的前景。
  二、探寻吴文化资源与化学校本课程的契合点
  吴文化历经千年,其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更在整个中华民族科技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更可将吴文化中的化学资源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来挖掘学科教学资源。
  笔者在设计该化学校本教材时尝试从吴地人民生活、生产和军事等多个角度挖掘化学教学资源,试图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化学的发展在吴文化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试从“苏州御窑金砖文化”这一资源出发,来举例说明如何挖掘和整合吴文化资源中的化学内容,并编写成相关的化学校本教材。
  三、以“苏州御窑金砖文化”为例谈教材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1.苏州御窑金砖文化概述
  在苏州这个吴文化的传承发源地,“御窑金砖”的发展是吴文化发展中一段璀璨夺目的历史,它代表着我们苏州在吴文化科技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地位。
  御窑金砖产自苏州陆幕一带,是我国窑砖烧制业中的一朵奇葩。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陆墓砖窑被工部看中,决定“始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由于质量优良,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赐名窑场为“御窑”。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古籍《金砖墁地》有这样的解释:“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
  2.确定可以编入教材的内容
  御窑金砖文化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很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及典故,有关于金砖发展的轨迹和装饰鉴赏,还有金砖的制作工艺等。在这么多的资源中要挖掘出与化学有关的资源,是教材内容选择的重点。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中涉及大量的化学知识,与化学学科的联系非常紧密,完全可以作为该专题教材编写的重要内容。
  古老的金砖烧制工艺极为复杂,在明代著名的《天工开物》中有约略的描述。20世纪80年代,在失传70多年后,苏州陆墓御窑开始抢救金砖烧制工艺时,已主要靠窑户世家祖辈口述流传下来的经验。经过多年努力,这一传统工艺终于被“复活”,1990年,北京故宫维修时首次用上新烧制的金砖。
  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其中主要工序有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制、窨水、出窑、打磨等。道道工序,环环紧扣,一道不达,前功尽弃。而这每一步的工序中,包含着很多的化学知识。例如,烧制砖瓦所用原料的成分、金砖胚体的多种烧制工序,砖体变色的相关化学工艺等。
  3.教材编写原则
  在校本教材的资源选取和编写的过程中要以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学校的教育教学对人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对完整的人格和人性的建构,因此要让教材符合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进行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活动,所以在教材编写时要特别注重所选内容和编排体例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能力本位意识,强化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教材的编写要始终围绕新课改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展开,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发校本课程,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材编制内容的确定
  由于开发该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地方文化,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并提升热爱家乡的情感,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制过程中要整合地区优秀课程资源,突出地域性的特点。基于上述想法,将关于“御窑金砖文化初探”这部分的教材目录编写如下:
  第一单元:御窑金砖的历史,包括(1)御窑金砖名称的由来;(2)御窑金砖的历史渊源;(3)御窑金砖的现状;(4)御窑金砖的文化内涵。
  第二单元: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包括(1)御窑金砖的特点与用途;(2)砖瓦的制作工艺;(3)当前制作金砖的技艺改进。   第三单元:御窑金砖制作工艺的传承,包括(1)探访苏州御窑金砖传承人;(2)苏州御窑旧址介绍;(3)御窑金砖的未来与发展。
  5.教材编制案例
  第二单元 第三部分 砖瓦的制作工艺
  古老的金砖烧制工艺极为复杂,在明代著名的《天工开物》中有约略的描述,烧制工序多达二十余道,其中主要工序有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制、窨水、出窑、打磨等。在这些工艺中又包含了多少化学知识呢?
  1.烧制砖瓦的原料
  烧制砖瓦的原料是黏土、空气和水。黏土是成分非常复杂的混合物,是包含了大量的黑色腐殖质(主要成分是碳)和亚铁盐等物质的混合物,所以黏土呈现灰黑色,而烧制金砖用的是苏州陆慕地区的优质黄泥,土质上乘,这种黄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所以所产金砖具有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特点。
  采集好足够的黏土后,工人先进行初步加工,剔除其中较大的石块,再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后就得到所需的泥料,然后将泥料填充到砖瓦的磨具中,经过适当的挤压就得到最初的砖瓦胚体。然后将胚体在阴凉处晾干后放入窑中进行烧制。
  2.砖瓦的烧制工序
  砖瓦作为一种建筑材料,都是由黏土制成一定的形状,风干后,经过炉窑高温烧制而成的。它们有的呈现红色,有的呈现青灰色。按照颜色的不同可以将砖瓦分为红砖和青砖两种。
  红砖的烧制工序是在窑中不断鼓入空气,用柴草或煤炭作为燃料,给砖瓦的胚体加强热,直至烧制完成。
  在烧制青砖的过程中首先将胚体烧制到一定程度,从窑顶向下慢慢灌水进行“转釉”以此保持窑内的还原气氛。停火封窑后,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直至胚体冷却,这样就会得到青砖。
  御窑金砖属于青砖,烧制工艺大体按照上面所述,但是各道工序更加细致,晾晒泥胚必须经过一冬一夏,制成泥胚后要用油纸包封严密,再阴干一年才能入窑,烧制好的成品砖要逐块进行检验,必须保证表面光洁无瑕,敲击时要有金属之声,才算成品。
  3.烧制红砖与青砖工艺中的化学原理
  在烧制砖瓦的过程中,要不断将空气鼓入窑中,燃料燃烧提供了砖瓦烧制所需的高温,而腐殖质中的碳也会与充足的氧气结合形成二氧化碳,所以砖胚的黑色消失,同时过量的氧气把 2价铁的化合物氧化为红色的三氧化二铁,从而形成了红色的砖体。
  而烧制青砖时要比烧制红砖多一道工序,即砖胚被烧到一定温度时,将水慢慢灌入窑顶,由于窑内温度很高,水变成水蒸气,大量的水蒸气将空气排出窑体,并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这时胚体在缺氧的环境下继续加强热,由于燃料燃烧缺少氧气,导致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同时形成大量的炭黑颗粒,而水蒸气遇到灼热的炭黑颗粒也会产生一氧化碳和氢气,这些气体都具有强还原性,能将生成的三氧化二铁还原为黑色的氧化亚铁和黑色的四氧化三铁,还有一部分炭黑颗粒则慢慢渗入高温下的粘土砖胚的缝隙中,最终形成了青灰色的青砖。
  【课外思考】
  运用你已有的化学知识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在整个砖瓦烧制工艺中涉及到哪些化学变化?举出三处实例。
  2.为什么砖瓦的粗胚要慢慢晾干而不能在烈日下晒干?
  3.红砖的烧制和青砖的烧制工艺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总的来说,编写符合实际地域特色和校本教材,是科学全面的开发区域文化的校本课程的一个关键环节,能够让校本课程的展开更有体系性。当然编写与吴文化相契合的化学校本教材是一项要求严格、工程量很大的工作,所以本文也只是根据笔者目前研究的一个方面展开了讨论,从一个知识角度出发初探了基于吴文化的化学校本教材的编写模式和心得,并希望由本文作为对目前工作的经验小结,为今后的教材编写工作的展开提供一些依据。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域文化·课程开发.合肥[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2
  [2]徐保国.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
  [3]王莹.开发校本教材促进内涵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3)
  [4]李广成,王文宝.漫话明清御窑金砖[J].砖瓦,2005,(10)
其他文献
摘 要 介绍了P2P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特点及应用.并探讨了它的不足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P2P CS模式 文件交换 网络模式  中图分类号 TP39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422(2006)05—0017—02
【摘要】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动力,现代教育的理论是教会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求知、学会创新”。本文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把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设定教育目标,从“启迪思维”“营造和谐氛围”“参与实践”“求异求同”几个方面,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儿童心理;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
人们熟知的美食“赛螃蟹”是以黄花鱼为主料,配以鸡蛋,加入各种调料炒制成的一道名菜。我介绍的这道素味“赛螃蟹”,却打破了以往的做法,改以胡萝卜、土豆、鸡蛋为原料。欲知味道如何,你且试上一试。  原 料  鸡蛋3只,胡萝卜150克,土豆100克,葱、姜末各10克,白糖10克,食用油50克,黄酒5克,生抽3克,香醋5克,蚝油、虾酱、鸡精各适量。  做 法  1.将土豆、胡萝卜洗净去皮蒸熟后,用刀背打成泥
【摘要】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一个有趣的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的潜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探求有趣的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介绍了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趣的一些尝试,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趣味性  教师的职能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而一年级语文教学主要目的
蓉蓉自从怀上宝宝后,就受到了特别的呵护。母亲、岳母除了一锅锅鸡汤煲着,一件件衣服做着,一次次地往我们的小家里跑外,还旁敲侧击地对我说:“做好蓉蓉的保健啊,别把她累着。”言外之意就是提醒我,这段时间里,夫妻间可不能有鱼水情欢。  一个血气方刚的大男人,在妻子怀孕后长达近10个月的禁欲生活里,性欲总像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点一滴地积攒,总会有溢出来的时候。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了,就按捺不住地问蓉蓉。蓉蓉娇
微博客在中国已拥有广泛用户,微支付正逐渐成为电子商务的主导力量,微整形正悄悄地改变着国人的容貌,微公益正让每个人都能亲眼看到自己创造出的一个个爱的奇迹……一个个以“微”字命名的新潮事物进入我们的生活,宣告了“微时代”的到来,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暑假前,我们学校的校园开放日照旧人满为患,但又和往年大不相同。过去,考生们参观一下学校环境、配套设置,就安心回家过暑假了。今年,因为上海市已经开始试点高考改革新政策,所以很多人围在高一班主任的咨询区咨询。由于不了解新政策,所以家长和学生都是一脸的焦虑。  学校特意召开了一次答疑会,在会上,每个人都争着提问,老师们则一一解答。  一个男生问:“我很讨厌学文科,本以为高中分科我就解脱了,现在怎么办?”
晚睡老师  您好!我工作比较稳定清闲,年收入十万元左右。我老公是企业高管,年收入近百万。我们结婚二十年,老公把工资卡交给我,从不管钱,我则负责打理家事、管理各项支出。刚结婚时,我俩收入差不多,我比较会花钱,但也理直气壮。这几年老公收入逐年增长,而我却一直原地踏步,又看一些文章说“女人花自己挣来的钱才是王道”,我就越来越不淡定了。尽管老公从不计较我的收入,对我也很尊重,但我内心有点忐忑,我是否要奋起
专家指导李其忠(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撰文/任宏丽(讲师、博士)  俗话说:“冬令养生,膏方进补,来春打虎”。冬令进补膏方可以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氧自由基的作用。所以,膏方热正在全国各地兴起,而普及膏方进补的医学知识非常有必要。    适宜人群    育龄期妇女她们由于月经、生育、哺乳等生理原因,很容易造成精血亏损,加速衰老。这类女性,可以通过平补膏方,调整免疫状态,非常有效。
【摘要】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爱国主义的有效途径。目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意识有所偏移,导致素质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得不到更好的实现。又因爱国主义的培养对于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在教育中利用文本、现代化的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实现爱国教育则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现实意义;实现方式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