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理念在日照港转型升级中的应用

来源 :港工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港口在全球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我国也开启了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奋进的新征程;但在港口发展过程中,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港口的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港口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绿色港口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贯穿于港口的规划、设计、建设的各个环节,又要贯穿于港口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本文以日照港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的行动为实例,围绕粉尘、水体等污染防治、景观绿化的花园式规划,探讨港口绿色发展的可行性路径,为
其他文献
针对涌浪及浮式LNG码头的具体特点,通过波浪数模、2D及3D物理模型试验等手段,对港内波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防波堤透浪及波浪周期对港内波高有明显影响,且波浪周期越长影响越大。为此,对于波高变化敏感的浮式LNG码头,建议通过3D波浪物理模型试验对港内波浪做更准确的评估。
以全直桩梁板式码头单层梁结构和增设底梁的双层梁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两者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底梁对结构自振特性、位移响应、桩基及横梁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增设底梁可有效提高结构刚度,减小结构侧向位移和桩顶弯矩,改善桩基和横梁内力分布,从而提高结构抗震能力。
对日照港东煤南移工程设计工作进行回顾整理,从翻车机小区、码头装船作业、堆场装卸作业、带式输送机水平运输等方面着手,对装卸工艺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对带式输送机布置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比较,并对本工程卸料小车、CST驱动系统、伸缩头的应用等设计亮点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与借鉴。
以某工程排洪渠开挖实例为背景,考虑六种型式的地铁桥墩保护结构方案,采用PLAXIS 3D三维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研究排洪渠开挖对地铁桥墩水平变位的影响,得到较合适的地铁桥墩保护结构方案,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超长钢筋混凝土水池不设缝的结构设计方法,通过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设置后浇带和滑动层及对水池进行有限元温度应力析等措施使水池结构的收缩裂缝和温度裂缝得到有效控制,可为同类水池结构设计提供借鉴。
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双小车岸桥设计过程中,将机房由后大梁尾部转移至大车轨距内加大了钢丝进出滑轮和卷筒的偏角。为保证出绳角符合国标规范,本文以双小车岸桥俯仰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俯仰机构多层缠绕卷筒的数学模型及控制方式,结合机房具体布置,设计了一套符合国标规范的钢丝绳卷绕系统,对钢丝绳进行有限元法受力分析并统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后续多层缠绕卷筒在其他设备上的应用提供借鉴与经验。
本文以日照港石臼港区南作业区#14、#15泊位为研究对象,从码头卸船、堆场装卸、火车装车、水平运输等方面入手,对码头、堆场、集疏运专业化改造工艺方案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在保留码头前方作业设备的前提下,摒弃流机倒运作业模式,采用带式输送机进行物料全流程运输,并在泊位后方配套建设专业化散货堆场,同时新建火车疏港作业系统,并结合日照港石臼港区南作业区全局发展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和践行绿色、智慧港口的理念思路,力求将本工程打造成为大宗散货作业示范区,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为达成长江口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的目标,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和畅洲水道实施航道整治工程,在左汊采用潜堤的结构形式,减小左汊分流比,改善右汊航道水深条件。本文根据和畅洲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的实测数据,与设计阶段数物模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工程前后在滩槽变化、河床容积、流场变化、分流分沙变化等方面的实现情况。结果表明:工程实施以后,左汊潜堤上游侧主要呈淤积状态,潜堤下游侧呈冲刷状态。右汊分流比大幅提高,河槽大面积刷深,航道维护量非常小。工程达到了预期的航道整治目标,工程治理方案合理
水位变化较大地区的大中型浮码头,目前趸船固定多在撑杆固定系统和定位桩系统两者中进行选择,如何选用更合理安全又经济适用的系留方式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以中韩(武汉)石化80万t乙烯码头工程9#泊位为实例,从多角度对常用的两种系留消能方式进行比选,根据水位差、船型等确定撑杆系统、辅助消能设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本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非等壁厚钢管桩数值模型,通过改变过渡段长度,在弯矩作用下,得到过渡段长度对焊接位置处应力集中系数的关系,并对相应的理论公式做出修正。研究发现,在非等壁厚钢管焊缝位置处设置过渡段有利于降低焊缝位置处的应力集中系数,当钢管的直径在1 m~2.5 m之间时,应力集中系数下降幅度约为5%,当钢管直径取2.5 m~4 m之间时,应力集中系数下降幅度约为8%。说明钢管的直径越大,设置过渡段的效果越明显,该研究为进一步探析钢管桩焊接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形式提供了参考,也为分析钢管桩焊缝的疲劳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