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必要性逐渐显现出来。该文从分析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为应对种种文化教学中的问题而提出相应的策略。通过该篇文章,更加引起学者们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文化;英语教学;教学大纲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随着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改进而逐步得以改善和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从《08大纲》到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我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经历了共5份英语教学大纲。从99年大纲开始,“提高文化素养”这一观点就一直被提出并引起大量的关注。然而,基于这种关注而所做的改变却是少之又少。04《课程要求》更是从“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的目的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本文试从教学的角度强调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及提出相应的可行策略。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外语教学的进程中,语法教学与交际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外语教育界讨论的重点, 对于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而言两者都颇为重要。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经过两年的英语学习,要达到令人满意的语言目标,和外国人进行交谈就成为其中一项考核项目。从而,文化差异的问题就由而产生。如何应用英语教学有效地减少交流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也就成为英语教学的一项需要解决的问题。不然,各种因文化差异而起得误解及误会将会日益增多,最终导致交流障碍。举例来说,美国前总统Jimmy Carter因为不了解法国的相关文化,他高度赞扬法国的军官的方式和语言而给法国民众留下些许敌意的印象。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教学无疑是促成交流的有效手段。Byram于1989年提出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是潜在的必修课。他指出语言学习者在没有学习目标语的文化下是无法学好该门语言的。
Edward B. Tyler 曾经这样对文化定义:“文化是某一社会中的成员所具的庞大的体系,这一体系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以及各种其他的能力及爱好”。由此可见,这个体系基本涵盖日常对话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更加凸显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 风土人情、 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1904年,Jespersen在How to Teach Foreign Language一书中提出:教授一门语言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学及文化,即使其掌握这个民族的精髓。也就是说,学习一门语言,不应该只局限于语法、句子结构及语音,而更应该掌握该语言所在代表国的基本文化特征。
由此可见,要达到学会该门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学习该语言所牵涉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二、文化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然而,阐明其重要性后,真正影响文化教学迟迟无法取得显著效果的原因本文从教授角度,即:老师,教材,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大学英语老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乏。社会语言学家D.Hymes 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交际能力学说,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以及对谁讲与怎样讲”的交际能力。Meyer于1991年这样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遇到目的语国家文化中的何种行为、态度及期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都能从容应对(Hinkel,1999)。根据这两位语言学家所做的定义,在中国,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的英语教师是少之又少的。李俊芬等对河北高校32名英语教师的调查显示:外语教师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不高,追踪访谈时教师普遍感到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作为一个硕士在读生,遇到过的英语老师也超过30多了,可是现在回想起来,能够达到这两位大师所定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是少之又少。
2.文化教学教材的缺乏。要使得文化教学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必要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在近年来的大学英语课堂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用的主要是《新视野》及《大学英语》(全新版)。研究外语教学及文化问题的Michael Byram认为一本提高学生文化知识的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社会交际,信仰及行为,社会及政治体制,日常生活,历史,地理,经典概念以及国民特征。刘艳于2009年针对两套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成分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现今所使用的两套大学英语教材较于往年的教材在文化的比重有很大的提高,无论从话题还是语言的多样性角度考虑;
(2)学生的课后阅读应该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
(3)两本教材都在对文化主题的安排上缺乏周全的考虑;
(4)两本教材都没有给出文中文化主题比较具体的例子及解释。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教材决定了教学的性质。Hutchinson 和Tomes于1994年对教材定义中提到:教学只有拥有教材后才能称为完整的教学。
3.文化教学方法的不足。如何设计好一堂英语课历来是教育界探讨的问题。从以老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填鸭式教学到交流互动启发式教学,这些随着时代而逐渐改变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都一一呈现。然而,该如何有效地教授文化相关内容如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普遍的教学方法。输入与输出是设计一堂课时必须得考虑的问题。对于文化教学,如何将文化知识有效输入到学生脑中,而又如何帮助学生将这些文化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更大也更难。
如上所述,因为教师自身跨文化技能的缺乏,文化教材的缺乏以及文化教学方法的不足最终导致文化教学整体仍处于慢发展的状态。 三、文化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提出的三大问题,可以看出,老师是培养的重中之重。只有老师在跨文化交际教育方面合格了,才有可能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终极目标,从而到达提高英语教学的综合质量,吻合教学大纲的全面要求。
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外语教师,“语言技能+语言学理论+教学法”是其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开设,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非师范类毕业的外语教师,知识框架内跨文化教育内容微乎其微。所以,作为校方,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利用假期组织教师们学习文化知识的专业化培训,而不仅仅是不带任何具体性目的送一批老师去国外呆几个星期。
只有当老师掌握了专业的文化知识,才能思考如何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准确高效地传达给学生,才会思考合适的教学方法,编写合理的教学用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愈演愈烈,各国之间不论是首脑亦是民众之间的交流越加频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的需要也势不可挡。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们,理应在大学学习期间就掌握一定的文化技能。而教师,作为传输文化知识给学生的一种直接的渠道,更应该深刻掌握文化知识并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Byram,M.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89.
[2]Hinkel,E. (Ed).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Huchinson,T. Waters. An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3).
【关键词】文化;英语教学;教学大纲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随着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改进而逐步得以改善和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从《08大纲》到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我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经历了共5份英语教学大纲。从99年大纲开始,“提高文化素养”这一观点就一直被提出并引起大量的关注。然而,基于这种关注而所做的改变却是少之又少。04《课程要求》更是从“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的目的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本文试从教学的角度强调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及提出相应的可行策略。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外语教学的进程中,语法教学与交际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外语教育界讨论的重点, 对于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而言两者都颇为重要。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经过两年的英语学习,要达到令人满意的语言目标,和外国人进行交谈就成为其中一项考核项目。从而,文化差异的问题就由而产生。如何应用英语教学有效地减少交流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也就成为英语教学的一项需要解决的问题。不然,各种因文化差异而起得误解及误会将会日益增多,最终导致交流障碍。举例来说,美国前总统Jimmy Carter因为不了解法国的相关文化,他高度赞扬法国的军官的方式和语言而给法国民众留下些许敌意的印象。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教学无疑是促成交流的有效手段。Byram于1989年提出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是潜在的必修课。他指出语言学习者在没有学习目标语的文化下是无法学好该门语言的。
Edward B. Tyler 曾经这样对文化定义:“文化是某一社会中的成员所具的庞大的体系,这一体系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以及各种其他的能力及爱好”。由此可见,这个体系基本涵盖日常对话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更加凸显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 风土人情、 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1904年,Jespersen在How to Teach Foreign Language一书中提出:教授一门语言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学及文化,即使其掌握这个民族的精髓。也就是说,学习一门语言,不应该只局限于语法、句子结构及语音,而更应该掌握该语言所在代表国的基本文化特征。
由此可见,要达到学会该门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学习该语言所牵涉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二、文化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然而,阐明其重要性后,真正影响文化教学迟迟无法取得显著效果的原因本文从教授角度,即:老师,教材,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大学英语老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乏。社会语言学家D.Hymes 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交际能力学说,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以及对谁讲与怎样讲”的交际能力。Meyer于1991年这样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遇到目的语国家文化中的何种行为、态度及期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都能从容应对(Hinkel,1999)。根据这两位语言学家所做的定义,在中国,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的英语教师是少之又少的。李俊芬等对河北高校32名英语教师的调查显示:外语教师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不高,追踪访谈时教师普遍感到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作为一个硕士在读生,遇到过的英语老师也超过30多了,可是现在回想起来,能够达到这两位大师所定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是少之又少。
2.文化教学教材的缺乏。要使得文化教学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必要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在近年来的大学英语课堂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用的主要是《新视野》及《大学英语》(全新版)。研究外语教学及文化问题的Michael Byram认为一本提高学生文化知识的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社会交际,信仰及行为,社会及政治体制,日常生活,历史,地理,经典概念以及国民特征。刘艳于2009年针对两套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成分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现今所使用的两套大学英语教材较于往年的教材在文化的比重有很大的提高,无论从话题还是语言的多样性角度考虑;
(2)学生的课后阅读应该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
(3)两本教材都在对文化主题的安排上缺乏周全的考虑;
(4)两本教材都没有给出文中文化主题比较具体的例子及解释。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教材决定了教学的性质。Hutchinson 和Tomes于1994年对教材定义中提到:教学只有拥有教材后才能称为完整的教学。
3.文化教学方法的不足。如何设计好一堂英语课历来是教育界探讨的问题。从以老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填鸭式教学到交流互动启发式教学,这些随着时代而逐渐改变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都一一呈现。然而,该如何有效地教授文化相关内容如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普遍的教学方法。输入与输出是设计一堂课时必须得考虑的问题。对于文化教学,如何将文化知识有效输入到学生脑中,而又如何帮助学生将这些文化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更大也更难。
如上所述,因为教师自身跨文化技能的缺乏,文化教材的缺乏以及文化教学方法的不足最终导致文化教学整体仍处于慢发展的状态。 三、文化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提出的三大问题,可以看出,老师是培养的重中之重。只有老师在跨文化交际教育方面合格了,才有可能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终极目标,从而到达提高英语教学的综合质量,吻合教学大纲的全面要求。
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外语教师,“语言技能+语言学理论+教学法”是其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开设,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非师范类毕业的外语教师,知识框架内跨文化教育内容微乎其微。所以,作为校方,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利用假期组织教师们学习文化知识的专业化培训,而不仅仅是不带任何具体性目的送一批老师去国外呆几个星期。
只有当老师掌握了专业的文化知识,才能思考如何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准确高效地传达给学生,才会思考合适的教学方法,编写合理的教学用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愈演愈烈,各国之间不论是首脑亦是民众之间的交流越加频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的需要也势不可挡。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们,理应在大学学习期间就掌握一定的文化技能。而教师,作为传输文化知识给学生的一种直接的渠道,更应该深刻掌握文化知识并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Byram,M.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89.
[2]Hinkel,E. (Ed).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Huchinson,T. Waters. An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