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农民收入问题与增收途径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li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业农村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且多数涉及深层次的改革难题,而农民收入是一个具有较多交集点的核心问题.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且其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并摆脱了现收入标准下的农村绝对贫困问题.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重视,主要包括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依然很低,城乡收入差额、地区收入差额、农村居民组间收入差额均不断扩大,以及农民主要收入并非来自农业等.其实,作为经济单位主体的农民的具体行为对自身增收起着主要作用,但城乡关系和农村产业环境对农民增收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由此着眼,减少农民、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提质增效、调优生产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当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如果放眼农业外的领域来寻求增收途径,兼业经营、政府补贴、产业融合等也为重要之选择.
其他文献
17世纪早期,在全球市场上可以观察到一般性经济下滑现象.这次衰退的规模与时间在各国存在差异,但可以认为它是自16世纪经济全球化开端以来一次严重的全球性衰退.中国的衰退自1596年左右已经开始,至1644年明朝覆没,持续时间约半个世纪.衰退的爆发是明神宗财政治理新形态——内官税收体制出台,以君主专制强力干预市场,国家与市场/社会博弈白炽化,造成市场严重破坏,这成为阻滞国家与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而市场的衰败与17世纪全球危机白银供应链断裂有所关联,成为促发王朝鼎革诸多综合因素的枢纽.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新发展格局,是中共中央基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而适时提出来的.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经济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直观表达,由创新链治理所决定的技术权利是经济和技术绩效变革的关键.综合考察全球创新链治理特征、类型和趋势性演变,比较细分领域的制造业融入全球创新链模式和经验,进而分析中国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的战略取向、重点领域和模式转变,以及中国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的机制和路径,并对测度方法、约束条件和障碍突破进行理论推演,可得出如下认识,即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要从技术政策、创新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巨大变迁表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社会整体结构变迁有四个方面,即城乡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迁,职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大城市、超大城市与小城市人口社会地位出现分化.中产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发生重要变化.绝对贫困治理取得重大成就,相对贫困治理的任务凸显出来.社会代际流动的全国调查数据并不能支持阶层固化的流行观点,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保持比较高的代际流动率仍是21世纪的重要任务.要鼓励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企业家群体,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发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