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格局下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研究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新发展格局,是中共中央基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而适时提出来的.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经济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直观表达,由创新链治理所决定的技术权利是经济和技术绩效变革的关键.综合考察全球创新链治理特征、类型和趋势性演变,比较细分领域的制造业融入全球创新链模式和经验,进而分析中国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的战略取向、重点领域和模式转变,以及中国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的机制和路径,并对测度方法、约束条件和障碍突破进行理论推演,可得出如下认识,即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要从技术政策、创新系统网络建设、跨境技术投资、国际产能合作、区域创新和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联动和协调,同时要极力规避"技术拿来主义""为出口而进口""补贴错配"和"技术俘获".
其他文献
在形塑历史认知的进程中,理论和史料应当怎样关联互动,本是一个涵容广泛而相对抽象的问题,在1950年代关于"汉民族形成"的争论中,却成为一个形影不离的要素.那时所谓"理论"是特定的,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性的理论.然而这理论是外来的,它所依据的更多是西欧的史事,与中国的史实是否能"吻合",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为避免削足适履,就需要考虑因地制宜的因素.而理论的指导意义是否要以史料为支撑,在两者的关系中,作为证据的史料到底居于什么样的地位,时人也是见仁见智.其实后人能理解前人,是因为双方有着可分享的意义关联,故理
17世纪早期,在全球市场上可以观察到一般性经济下滑现象.这次衰退的规模与时间在各国存在差异,但可以认为它是自16世纪经济全球化开端以来一次严重的全球性衰退.中国的衰退自1596年左右已经开始,至1644年明朝覆没,持续时间约半个世纪.衰退的爆发是明神宗财政治理新形态——内官税收体制出台,以君主专制强力干预市场,国家与市场/社会博弈白炽化,造成市场严重破坏,这成为阻滞国家与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而市场的衰败与17世纪全球危机白银供应链断裂有所关联,成为促发王朝鼎革诸多综合因素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