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微末之处,“节”——关键之处。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本人现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教学细节,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预设细节,让课堂充满灵性
把握细节就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来设计某些细节而预约精彩生成。
1. 切准文本脉搏。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二泉映月》时,王老师让学生到文中去找一找描写无锡惠山上的“二泉映月”这处风景的文字。待学生把相关内容一一寻到之后,王老师又把这些词语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它们来了个“集体亮相”: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这一组词语群,诗情地展现了“二泉”的意境,也精准地切准了文本“脉搏”。当然,也是王老师事先潜心提炼并精心预设的结果。
2. 聚焦情感喷薄点。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纹丝不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细节:让学生挺直身子,坐在椅子上,屏住呼吸,一动也不能动。一秒钟,……二分钟、三分钟……然后请学生联系自己,想想邱少云说说感受。
二、捕捉细节,让课堂充满智慧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
1. 巧用“误点”。
有一位老师教学《赤壁之战》时,学生把“船帆”读成了“帆船”,于是教师便抓住了一个即时发生的教学契机进行展开教学。
生: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这句中的“船帆”读成了“帆船”。
师:你听得真仔细。
生:老师,为什么兵士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
师:是呀,你们想想看!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生:我想“船帆”与“帆船”侧重点不同。“船帆”侧重于“帆”,“帆船”侧重于船。
生:兵士看得远,只能看到船上的船帆,而曹操看时看到了带帆的船,说明船离得很近了。
生:老师,我接在他后面加上一句:可见东南风很急。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补充得更棒!这可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这一方很好地利用“天时”──东南风。
当“意外”出现时,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2. 顺应“兴奋点”。
在学习《五彩池》时,品读完第二小节,我播放图片和录象让学生欣赏。在一片惊叹声中,我问学生:“假如你来到藏龙山,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学生迫不及待了,有的说,要拍一组最美的照片;有的说,要画一幅巨大的彩画;有的说要写一首诗歌……忽然,有一个学生说:“我最想做的就是脱下衣服,到五彩池里游泳。”教室里先是一阵哄堂大笑,接着,就是附和声声一片。我当时一怔,改变了预设的教学思路。
师:面对这么绚丽多姿的景色,同学们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愿望。好多愿望只要你去努力,都是可以实现的。可‘游泳’这个愿望,有可能实现吗?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再来发表意见,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
(学生认真看课文后,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五彩池小的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底。
生:那有大的呀,“面积不足1亩,水深不到3米”,我们小孩是可以游的。
生:对,再说水来自同一溪流,又清又干净,在这样的水里游泳一定是一种享受。为什么不能游?
生:不能游。水是干净,但这么奇丽的自然风光,如果有人下去游泳,把水弄脏了,不就破坏了美景了吗?
生:我也认为不能游。课文第三小节写着“池底生着许多石笋”,那去游泳太危险了呀。
(最后一位学生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小节,探究五彩池变幻色彩的原因。)
三、挖掘细节,让课堂充满思辨
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发掘。
1.选准“切入点”,有序引导。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入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窃读记》就可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具体的语句描写中进行体会、感悟,推进整个课堂教学。
2.紧扣“延伸点”,融入文本。
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是认识的基础,丰富的感性认识会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要针课文的延伸点,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如:四年下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抓住“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个句子,提问:青年的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还流出了什么?让学生带着对课文的感悟说说,进而让学生体会两岸同胞的血肉亲情。
3.依托“结合点”,有效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并进行有效的设计,进行读写结合,融习作教学于阅读教学之中,形式可分为“改写、续写、仿写、拓展、联想等。
如:五年级《新型玻璃》一文学完后,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写自己想发明的玻璃。一个好的读写设计,能起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作用。
4.挖掘“生发点”,促进理解。
在研究教材中,要善于挖掘、捕捉教材内容和表达上的空白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如:五年下册《桥》一文语言凝练,在刻画老汉和儿子人物刻画时用上了揪、瞪、推等动词,但没有心理活动的描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们在死神面前的内心独白:
☆ 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呀!—————————。
☆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呀!—————————。
☆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呀!—————————。
☆ 父亲推了儿子一把。 →儿子呀!—————————。
通过这样处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领会老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一、预设细节,让课堂充满灵性
把握细节就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来设计某些细节而预约精彩生成。
1. 切准文本脉搏。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二泉映月》时,王老师让学生到文中去找一找描写无锡惠山上的“二泉映月”这处风景的文字。待学生把相关内容一一寻到之后,王老师又把这些词语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它们来了个“集体亮相”: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这一组词语群,诗情地展现了“二泉”的意境,也精准地切准了文本“脉搏”。当然,也是王老师事先潜心提炼并精心预设的结果。
2. 聚焦情感喷薄点。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纹丝不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细节:让学生挺直身子,坐在椅子上,屏住呼吸,一动也不能动。一秒钟,……二分钟、三分钟……然后请学生联系自己,想想邱少云说说感受。
二、捕捉细节,让课堂充满智慧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
1. 巧用“误点”。
有一位老师教学《赤壁之战》时,学生把“船帆”读成了“帆船”,于是教师便抓住了一个即时发生的教学契机进行展开教学。
生: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这句中的“船帆”读成了“帆船”。
师:你听得真仔细。
生:老师,为什么兵士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
师:是呀,你们想想看!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生:我想“船帆”与“帆船”侧重点不同。“船帆”侧重于“帆”,“帆船”侧重于船。
生:兵士看得远,只能看到船上的船帆,而曹操看时看到了带帆的船,说明船离得很近了。
生:老师,我接在他后面加上一句:可见东南风很急。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补充得更棒!这可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这一方很好地利用“天时”──东南风。
当“意外”出现时,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2. 顺应“兴奋点”。
在学习《五彩池》时,品读完第二小节,我播放图片和录象让学生欣赏。在一片惊叹声中,我问学生:“假如你来到藏龙山,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学生迫不及待了,有的说,要拍一组最美的照片;有的说,要画一幅巨大的彩画;有的说要写一首诗歌……忽然,有一个学生说:“我最想做的就是脱下衣服,到五彩池里游泳。”教室里先是一阵哄堂大笑,接着,就是附和声声一片。我当时一怔,改变了预设的教学思路。
师:面对这么绚丽多姿的景色,同学们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愿望。好多愿望只要你去努力,都是可以实现的。可‘游泳’这个愿望,有可能实现吗?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再来发表意见,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
(学生认真看课文后,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五彩池小的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底。
生:那有大的呀,“面积不足1亩,水深不到3米”,我们小孩是可以游的。
生:对,再说水来自同一溪流,又清又干净,在这样的水里游泳一定是一种享受。为什么不能游?
生:不能游。水是干净,但这么奇丽的自然风光,如果有人下去游泳,把水弄脏了,不就破坏了美景了吗?
生:我也认为不能游。课文第三小节写着“池底生着许多石笋”,那去游泳太危险了呀。
(最后一位学生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小节,探究五彩池变幻色彩的原因。)
三、挖掘细节,让课堂充满思辨
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发掘。
1.选准“切入点”,有序引导。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入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窃读记》就可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具体的语句描写中进行体会、感悟,推进整个课堂教学。
2.紧扣“延伸点”,融入文本。
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是认识的基础,丰富的感性认识会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要针课文的延伸点,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如:四年下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抓住“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个句子,提问:青年的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还流出了什么?让学生带着对课文的感悟说说,进而让学生体会两岸同胞的血肉亲情。
3.依托“结合点”,有效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并进行有效的设计,进行读写结合,融习作教学于阅读教学之中,形式可分为“改写、续写、仿写、拓展、联想等。
如:五年级《新型玻璃》一文学完后,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写自己想发明的玻璃。一个好的读写设计,能起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作用。
4.挖掘“生发点”,促进理解。
在研究教材中,要善于挖掘、捕捉教材内容和表达上的空白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如:五年下册《桥》一文语言凝练,在刻画老汉和儿子人物刻画时用上了揪、瞪、推等动词,但没有心理活动的描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们在死神面前的内心独白:
☆ 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呀!—————————。
☆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呀!—————————。
☆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呀!—————————。
☆ 父亲推了儿子一把。 →儿子呀!—————————。
通过这样处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领会老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