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情境设计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最终在生活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情境设计;培养创新能力;生活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合理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新教材观。
数学活动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也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过程,即是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材观,设计各种适宜的教学情境是有效的途径呢?通过实践设计教学情境应遵循以下方面。
1数学与生活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数学现象,这就为创设情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针对这一实际,精心设计情境,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使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也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寻求学生感兴趣的有体验的素材,结合他们的认知基础来创设情境。
比如六年级数学 “圆锥体积”一课,利用动手操作设计教学环节。六年级学生对图形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多,特比是刚学了圆柱体积基础上,接触的物体的形状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印象,所以这一课的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好等低等高的圆柱圆锥,然后向学生介绍。因为学生都非常了解手中的东西,所以介绍起来兴趣盎然。再通过等活动手操作,强化物体和图形的区别,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感受圆柱圆锥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推理区别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
2教学中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情境或是提供一定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并发现数学规律。学生如果能真正理解规律,体会到规律的价值,那么他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恰当的实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学生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感受,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如在教学“统计图”时,可以让学生对本班级中参加各种活动情况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制作扇形统计图,并进行比较是否合理,让学生学会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根据知识的特点去设计合适的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突出知识的趣味性,是使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最佳状态,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虽然数学知识中有些内容较抽象,但有些内容还是充满趣味性的
3教学情境创设要有启发性
创设教学情境要具有启发意义,要产生愤悱的心理,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情境无趣自然没有效果,但有趣而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创设的情境要很自然、很轻松地把全班学生引到主题上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很高,学习的效果也才会不错。
4把我知识的规律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也就是说,要注意学生认知趣味性,要符合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一节课中的情境设计可以是一个或是几个。引入时的情境,应着眼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知识;展开知识的情境教学,要着眼知识的推理过程,充分利用数学模型,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知识内涵,并将其掌握和运用,在理解、掌握、运用的前提下,学生才会有所发现;巩固知识的情境教学,应着眼于知识的层次性,在强化的基础上,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可以是开放的问题,也可以是开放的条件,更可以是综合性的开放。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教师创设丰富多彩、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教学氛围中学习,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情境模式的教学设计》
[2]陈光雄:《课程设计的模式》刊于《中国教育的展望》
【关键词】教学情境设计;培养创新能力;生活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合理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新教材观。
数学活动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也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过程,即是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材观,设计各种适宜的教学情境是有效的途径呢?通过实践设计教学情境应遵循以下方面。
1数学与生活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数学现象,这就为创设情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针对这一实际,精心设计情境,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使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也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寻求学生感兴趣的有体验的素材,结合他们的认知基础来创设情境。
比如六年级数学 “圆锥体积”一课,利用动手操作设计教学环节。六年级学生对图形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多,特比是刚学了圆柱体积基础上,接触的物体的形状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印象,所以这一课的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好等低等高的圆柱圆锥,然后向学生介绍。因为学生都非常了解手中的东西,所以介绍起来兴趣盎然。再通过等活动手操作,强化物体和图形的区别,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感受圆柱圆锥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推理区别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
2教学中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情境或是提供一定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并发现数学规律。学生如果能真正理解规律,体会到规律的价值,那么他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恰当的实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学生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感受,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如在教学“统计图”时,可以让学生对本班级中参加各种活动情况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制作扇形统计图,并进行比较是否合理,让学生学会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根据知识的特点去设计合适的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突出知识的趣味性,是使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最佳状态,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虽然数学知识中有些内容较抽象,但有些内容还是充满趣味性的
3教学情境创设要有启发性
创设教学情境要具有启发意义,要产生愤悱的心理,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情境无趣自然没有效果,但有趣而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创设的情境要很自然、很轻松地把全班学生引到主题上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很高,学习的效果也才会不错。
4把我知识的规律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也就是说,要注意学生认知趣味性,要符合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一节课中的情境设计可以是一个或是几个。引入时的情境,应着眼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知识;展开知识的情境教学,要着眼知识的推理过程,充分利用数学模型,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知识内涵,并将其掌握和运用,在理解、掌握、运用的前提下,学生才会有所发现;巩固知识的情境教学,应着眼于知识的层次性,在强化的基础上,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可以是开放的问题,也可以是开放的条件,更可以是综合性的开放。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教师创设丰富多彩、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教学氛围中学习,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情境模式的教学设计》
[2]陈光雄:《课程设计的模式》刊于《中国教育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