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意境的构成手法初探

来源 :南方农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 彤.中国园林意境的构成手法初探[J].南方农业,2021,15(24):-72.
  摘 要 我国山水园林是通过山水的布置、地形的塑造,在山水结构的骨架上,增加道路、桥梁、亭、阁和游廊,再配合假山、峭壁、飞泉和洞壑等景色,其间点缀书、画、匾和额等文学艺术作品来创造艺术氛围。在阐述意境构成发展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园林意境及园林小品要素的构成情况。
  关键词 园林意境;山水;地形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4.032
  中国园林的意境发展历史悠久,且同中国传统文学及传统建筑发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相互融合升华。中国的造园艺术不仅追求园林外观造型的美观,更追求园林的内涵的意境美,这也是中国园林意境构成手法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的重要特点。
  1 意境构成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当中含有“囿”,这是以殷周园林为基础的表现形式,此外还有明清时期构造并建成的山水园,在清朝后这种传统的建筑手法及方式依然运用在园林建筑中,从园林雏形、秦汉宫苑、唐宋的私园及明清园林等古典园林角度来看,“意境”可以说是其主要的追求目标,并且在运用上探索到了可以实现的方式。即使处在不同的发展时间,园林营造都与山水、植物、道路广场、园林配景等元素有着紧密联系。园林意境的产生可以给予游赏者更多的情感和意向,并联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場景,从而产生出物外情、景外意的感受。
  中国园林当中追求运用自然界中能找到或者能建造出的事物进行布景,例如将山、石、桥、廊等各种建筑物融合在一起,形成较为完整的景观布局。此外,中国古典园林当中还运用了较为大量的古典诗词及歌赋,因此游览者在园林游览的同时,会使游览者的身心沉浸在古典文学绘画的意境当中,令人流连忘返。其中,诗文与绘画并不是独立的部分,两者间互为表里,形成完整的中国园林意境。中国园林当中不仅可以展示出绘画的意境,也可以感知诗词的意境和情调。人们根据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及场景,进一步感受中国园林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并且对深层的情感进行感悟[1]。在《中国美学史大纲》当中有这样的语句:正如诗境、画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追寻在有限中去实现无限。园林当中的意境不会是单独一处物象建筑或者风景,最终形成的景象一定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虽然园林景象是通过山、水、石等基本部分组成的景象,但是在经过排列及重新创作之后,观赏者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从而达到鉴赏园林意境的目的。基于此,在分析及讨论园林意境时,可以通过山水、植物、匾额等明显且有特点的要素入手,并以山水和植物作为重点,介绍园林意境的构成情况和发展[2]。
  2 中国园林意境的构成情况
  2.1 地形地貌
  利用自然的地形或者地理条件,加上人工处理或者创作,将山水部分运用自然的曲线展现出来,结合地理面貌中自然的倾斜坡度,并且结合河流、湖泊、瀑布等元素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2.2 道路广场和建筑
  园林设计中涉及的空旷地区和广场,一般会选取自然因素形成的场地,大多数会被建筑群、树丛、林带等所环绕。此外,道路存在坡度和起伏,在整个园林意境中起到重要作用。园林当中的各个建筑都是处在对称或者不对称的布局当中,从而使整体布局错落有距、聚散有致,更加具有艺术意境。整体的园林景观不以轴线为主要核心,而是运用主要导游线,以此形成连续的构图。
  2.3 园林配景
  在配景方面,除了可以利用自然山水、植物群落,也可以借助山石、假石等可以利用的元素作为主要景物。在建造雕像的基座时多运用自然式,多放置于透视线集中的焦点上,给予其更多的关注。
  2.4 植物
  园林内种植的植物并不是规律种植,而是利用错落的形式表现自然界植物的自然美感。园林布景大多运用花卉或者花丛,配合树木等绿植,形成自然的树带或者树丛,以此达到划分园林空间的作用[3]。
  3 中国园林小品要素的构成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中特色纷呈的建筑小品,是观赏景致的最佳视点,也是园林景观的精彩之笔。中国古典园林十分善于借助民俗风格,为各种建筑物增添文化底蕴,例如在亭、台、阁等地方结合山水花木,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
  3.1 园林小品之园亭构成情况
  我国古代梁架多是木质结构,在平立面上的处理更加自由。亭顶可以人为配合山水风景来确定,以适合亭这类“点景”建筑的需要。园亭的造型变化丰富,可与其他形式搭配组合,如与廊、墙、房屋、石壁的结合,出现了重檐、三重檐、歇山顶、攒尖顶、录顶及组合亭等形态。
  沧浪亭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占地面积1.1 hm2。沧浪亭古朴幽静,在苏州诸园中具有独特韵味。山顶有小亭一座,名“沧浪亭”,亭为四方形,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气氛协调。亭旁数株百年大树,亭柱上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点出了沧浪亭的高逸遁世的意境。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向内凹曲的复廊,北临水溪,南傍假山,曲折上下。廊壁置漏窗多扇,透过漏窗沟通了内山外水,也使一湾清流与假山远峰映照交融,特具苍古自然之美。沧浪亭的漏窗式样颇多,花纹图案变化多端,分布在走廊上。沧浪亭的廊把山林池沼、亭堂轩馆等联成一体,既是理想的观赏路线,又是连接各主要风景点的纽带。复廊西,有一座四面厅,名面水轩,长窗落地,傍水而筑,作为复廊衔接的转折和收头;轩的北面,假山壁立,下临清池;轩的西面接近沧浪亭,是赏景的好地方。复廊东面尽头,为一座三面临水的方亭,建于水边石台上,名观鱼处,原名濠上观,原称钓鱼台。品尝沧浪亭,四季景观皆有佳致:春坐翠玲珑赏竹;夏卧藕花小榭观荷;秋居清香馆闻桂;冬至闻妙香室探梅。更有假山、花墙、碑石三胜,为古园凭添了无限的魅力。
  3.2 园林小品之园廊构成情况   廊指的是屋檐下或者独立的过道,建造在不同地方的廊会有不同的称呼,园林中的廊被称为园廊。在园林建设当中,廊不仅是连接各个独立或者个体建筑的主要设施,连接各建筑的有效通道,也是组成园林内部游览路线的重要部分。廊的功能有很多,例如,遮荫蔽雨、休憩等功能都是其具备的独特特征。除此之外,廊还具备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等多方面的作用。江南园中游廊,常沿围墙布置,婉转曲折,跌宕起伏,间亦插入半亭或轩,既隐蔽墙面,又延长观赏路线,既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又助长了园林趣味,实为两得之举。廊与墙间则虚出三角形空隙,种植翠竹石笋、芭蕉或蜡梅,借以点缀,丰富长廊的层次感和艺术感[4]。
  中国园林中廊的结构有很多种,最常见的结构有竹结构、砖石结构等,被运用到众多的园林景象当中。其中,廊顶的类型也分为多种情况,有坡顶、平顶和拱顶等结构,都是中国园林设计中标志性元素。廊的设计手法多样,且功能与结构都各不相同,按照结构形式可以分成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及单支柱廊5种形式。按照廊与地形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直廊、曲廊、叠落廊等。
  1)双面空廊。双面空廊是单面空廊、复廊等设计方式的基础。这种空间布局指的是两侧以列柱为主,没有实墙进行分割,站在廊中一侧便可以观赏到景色。双面空廊的设计范围较广,直廊、回廊、抄手廊等都可以采用这种设计方式,双面空廊在风景层次较多或者空间面积较小的地方都可以得到运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采用的设计理念就是双面空廊,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运用这一设计方式将万寿山前的建筑群相互连接,进一步丰富了园林景色,进一步突出了园林景观的层次感。
  2)单面空廊。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为2种:①以双面空廊为基础,在其一侧的列柱间砌上实墙或半实墙,形成单面空廊;②在一侧完全建设墙体或者在建筑物边沿上建设而成。大部分的单面空廊的廊顶会设计成单坡形样式,便于雨季排水,防止屋顶潮湿。
  3)复廊。在双面空廊的基础上,在中间建设一道墙,这种建设方式便称之为复廊。复廊又被称为“里外廊”,主要是因为廊内被分成2条走道,因此廊中的跨度也会随之加大。在廊中的墙上建有不同样式的漏窗,从廊的一端借助漏窗便可以看到另一端的风景,复廊的设置一般会运用在两端景物不同的园林景观中。例如苏州沧浪亭中的复廊,其利用借景等方式,连接园内与园外的山和水,复廊的建设可以将山、水、建筑相互整合,从而形成一体。
  4)双层廊。顾名思义,就是有上下2层的廊。双层廊的设计为观赏者提供了不同高度的观赏场景,為观赏景色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便于联系园林内其他的建筑物及景点,做到完善园林建筑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参观者的观赏感受[5]。
  4 结语
  立体的风景形象是园林艺术的最终产品,其中,山水林泉等自然景物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些城市当中的园林景观周围虽然有建筑物,并将其包围,而且这些建筑成分在整个园林布景中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其实从整体上看,这种建筑物在园林场景当中往往是一种背景衬托,观赏者的主要注意力依然是放在廊边墙前的花木及其他部分上。正是有了多元素的存在,整体建筑格局才能属于庭院范畴。基于此,园林创作的关键在于结合山水地形,并做到因地制宜。在进行园林造景的同时,需要结合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有山川或者有小溪河流的地区也要进行利用,充分结合自然事物,为园林规划与布局提供参考,促使整体布局更加具有艺术性。
  参考文献:
  [1] 呙世强.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53-57.
  [2] 段汉明.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9-422.
  [3] 董晓华.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0-89.
  [4] 章采烈.中国园林意境构成的历史考察[J].古建园林技术,1994(1):26-31.
  [5] 罗翔凌,江金波.浅析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构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70-73.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其他文献
邵先强,彭成江,黎启高,等.红秆天麻仿野生高效栽培的实践与探索[J].南方农业,2021,15(24):-58.  摘 要 通过对贵州红秆天麻花粉种、0代种和1代种的栽培试验,比较一层及两层菌材种植,并测产分析,结果表明:红秆天麻0代种比花粉种和1代种栽培的产量明显,天麻商品率高;采用一层菌材和二层菌材栽培天麻,产量差异不明显;混合树种搭配较单一树种栽培天麻增產明显,增产8.5%~23.0%。用0
姜苏英.城市园林绿化节约养护的技术实践[J].南方农业,2021,15(24):-68.  摘 要 节约养护技术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不但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还能够更好地保障城市的综合建设,使城市园林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此,阐述城市园林绿化节约养护的重要意义,结合以往城市园林绿化节约养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实践措施。  关键词 城市园林绿化;节约养护技术;节约型园林  中图
摘 要 综合分析重庆市池塘养殖污染治理现状,梳理出尾水治理设施缺乏、淤泥处置不到位、制造新的污染、危害生态安全等问题,从预防为主强化源头防控、加强实用技术研发推广、加大养殖过程监管力度3个方面提出对策措施,为池塘养殖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池塘养殖;污染治理;问题;对策;重庆  中图分类号:S949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8.
赖书文,张朝旺,李秋兰,等.粤韶系列油茶良种在粤北的区域性试验示范效果[J].南方农业,2021,15(24):-38.  摘 要 为了给粤北及其周边省份良种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作用,采用粤韶74-1、粤韶75-2、粤韶77-1三个油茶良种进行粤韶系列油茶良种區域性试验示范,通过建立油茶良种示范林、良种油茶采穗圃、良种油茶苗木基地及进行丰产技术培训等在适宜栽培区进行良种油茶推广,为广东省韶关
崔桂玲,李 志.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作物病虫害防治对策探析[J].南方农业,2021,15(24):-36.  摘 要 生态农业是集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人类健康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崇尚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种植类型多样、间作套种结合;坚持耕地固碳、带动农民就业等特点。研究发现,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植物病虫害防治应坚持保护生物多样性、科技赋能、自然控制等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应坚持因地制宜
摘 要 探究色季拉山典型植被对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为气候变暖下碳循环机制分析奠定基础。对色季拉山高山林线附近北坡杜鹃、急尖长苞冷杉、急尖长苞冷杉×杜鹃混交林和南坡杜鹃、方枝柏×杜鹃混交林、方枝柏SOC含量与土壤SOCD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色季拉山高山林线南、北坡土壤SOC含量与SOCD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极显著或显著减小,且其SOC和SOCD分布均具有“表聚效应”;混交林SOC、SOCD均大于纯
郭 荣.地铁出入口周边景观统筹设计问题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24):-64.  摘 要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城市交通运输压力不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出现,城市交通环境越来越糟糕。为改善该种情况,政府交通部门鼓励发展轨道交通,并将其作为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地铁是轨道交通的主要运输方式,地铁车站不仅是轨道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城市的景观焦
原 敦.青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究[J].南方农业,2021,15(24):-42.  摘 要 青梅是一种喜光的植物,在我国的丘陵及坡地林中广泛分布,适宜在温暖的气候中生长,比较耐寒。青梅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还能够作为水果食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所制成的梅子类食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为此,通过阐述青梅的功效与作用,从多个方面对青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展开探究。  关键词 青梅
胡晓红,李 琼,陈乃春,等.刺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路线初探[J].南方农业,2021,15(24):-44.  摘 要 贵州省六盘水市刺梨主要病虫害有白粉病、锈病、褐斑病,蚜虫、食心虫和卷叶蛾等,结合六盘水市刺梨病虫的为害特点,提出以健身栽培、免疫诱抗剂利用、诱杀、非化学源农药的使用、低毒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的使用等技术相结合的刺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促进刺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刺梨;病
摘 要 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我国传统观赏名花,花色、花型丰富,适合在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为了给四川地区山茶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和生产指导,从繁殖方式、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四川山茶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山茶;栽培技术;花期调控;病虫害防治;四川地区  中图分类号:S685.1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