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社会志愿服务自30多年前在广州、天津、深圳发展起来以后度过了“探索—建立—完善”三阶段,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创新社会志愿服务提供了重要帮助。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社会服务体系起步较晚,因此两者存在较大的差距,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本文对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概念做一简单梳理后,以中国社会志愿服务发展历程为线索,发现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现状并提出社会志愿服务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 志愿服务体系 现状 前景
社会志愿服务是当今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重要并高尚的服务型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服务,志愿服务往往是无偿的。志愿服务在中国已经有3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社会志愿服务的团体和社会志愿服务的领域也逐步扩大,使之成为当代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积极力量,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志愿服务体系概述
志愿服务单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意味着不以取得回报和营利为目的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技能、时间等资源贡献出来付出给他人或者回报给社会。而志愿服务体系则是把某个地域或者一定范围内的志愿服务按照秩序联合成整体或者形成一个制度化的系统。而志愿精神、志愿人员、志愿行为、志愿组织、志愿资源等是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要素。
二、社会志愿服务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善”的思想已经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对中国当代志愿服务的发展打下思想基础,为后人更容易接受志愿精神做好思想建设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为第三世界的崛起提供大量的帮助。但是,由于历史环境原因,中国真正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比很多发达国家发展慢,并且处于落后阶段。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起步较晚,第二原因则是新中国得长期计划经济阶段。
直到毛泽东同志于1963年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全国范围内展开学习雷锋的热潮。为此后的社会志愿服务打下行动基础。
中国志愿服务真正发展起来实际上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市场的自主性也让志愿服务拥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从此,志愿服务大致呈现以下五个阶段。
三、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现状
1.“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模式——以社区志愿组织为代表。天津市和平区作为先导,新兴街朝阳里居委会自发成立志愿组织为社区中的孤寡老人和残障老人解决老龄化问题。这样的形式在短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也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了高潮。
2.“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的模式——以青年志愿者组织为代表。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我国基本都是由中国共青团自上而下发起并开展的。
3.“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发展”模式——以民间组织为代表。通过民间的力量达到建设社会的目标,是一种“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发展”模式,通常由民众自发形成。这样的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模式相似。但由于中国法规的影响,即使是很有群众基础和自治性的组织,也会受到政策的制约而停滞发展。
四、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发展前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中央期待全国在自主探索、灵活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中国志愿服务体系。在建设志愿服务体系是,我们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党政由支持转变为委托。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作用已经被党和政府认可,因此党和政府的态度由支持转变为委托,各地区建立起“志愿者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党和政府从上到下统筹社会志愿服务。
2.社会团体管理作用。党和政府将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委托给社会志愿组织,意即将管理权限下放。社会团体在当前条件下发展迅速,形成不可或缺的志愿力量。但中国社会志愿服务毕竟只有短短30余年,很多方面还没法和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相媲美,因此社会团体也会存在诸如管理能力低下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通过党和政府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为志愿者参与社会团体开辟绿色通道并做好统一规范,才能使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事业获得更有力的发展。
3.扩大公民参与。提倡自由的社会更要让公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尤其是中国是一个多人口的国家,营造一个自由、自愿的参与氛围,并且提供保障措施和奖励手段,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才是中国志愿服务体系长久发展之道。因此,让公民积极参与并且参与得有意义,才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4.志愿精神的传递。志愿精神是为和谐社会提供文明心态,为民众的高尚生活追求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还要在志愿精神方面下功夫,加强社会志愿精神的宣传与倡导,有利于中国社会志愿服务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华民族民众幸福生活的创造。
五、结语
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工作,成为構建社会和谐的关键,必须逐步改善不足之处,并且继续发挥中国特色,才能让志愿服务真正为民志愿、真正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问题[J].李博.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2]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分析[J].谭建光,朱莉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3).
[3]探索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路子的思考[J].邱远望.广西电业.2016(10).
[4]社会志愿服务模式探讨[J].张媛.辽宁经济.2010(07) .
[5]谭建光,朱莉玲: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作者简介:谢扬(1977.12—)。籍贯:广东汕头。民族:汉。专业:社会义工。
关键词:中国 志愿服务体系 现状 前景
社会志愿服务是当今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重要并高尚的服务型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服务,志愿服务往往是无偿的。志愿服务在中国已经有3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社会志愿服务的团体和社会志愿服务的领域也逐步扩大,使之成为当代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积极力量,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志愿服务体系概述
志愿服务单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意味着不以取得回报和营利为目的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技能、时间等资源贡献出来付出给他人或者回报给社会。而志愿服务体系则是把某个地域或者一定范围内的志愿服务按照秩序联合成整体或者形成一个制度化的系统。而志愿精神、志愿人员、志愿行为、志愿组织、志愿资源等是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要素。
二、社会志愿服务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善”的思想已经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对中国当代志愿服务的发展打下思想基础,为后人更容易接受志愿精神做好思想建设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为第三世界的崛起提供大量的帮助。但是,由于历史环境原因,中国真正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比很多发达国家发展慢,并且处于落后阶段。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起步较晚,第二原因则是新中国得长期计划经济阶段。
直到毛泽东同志于1963年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全国范围内展开学习雷锋的热潮。为此后的社会志愿服务打下行动基础。
中国志愿服务真正发展起来实际上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市场的自主性也让志愿服务拥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从此,志愿服务大致呈现以下五个阶段。
三、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现状
1.“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模式——以社区志愿组织为代表。天津市和平区作为先导,新兴街朝阳里居委会自发成立志愿组织为社区中的孤寡老人和残障老人解决老龄化问题。这样的形式在短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也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了高潮。
2.“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的模式——以青年志愿者组织为代表。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我国基本都是由中国共青团自上而下发起并开展的。
3.“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发展”模式——以民间组织为代表。通过民间的力量达到建设社会的目标,是一种“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发展”模式,通常由民众自发形成。这样的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模式相似。但由于中国法规的影响,即使是很有群众基础和自治性的组织,也会受到政策的制约而停滞发展。
四、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发展前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中央期待全国在自主探索、灵活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中国志愿服务体系。在建设志愿服务体系是,我们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党政由支持转变为委托。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作用已经被党和政府认可,因此党和政府的态度由支持转变为委托,各地区建立起“志愿者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党和政府从上到下统筹社会志愿服务。
2.社会团体管理作用。党和政府将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委托给社会志愿组织,意即将管理权限下放。社会团体在当前条件下发展迅速,形成不可或缺的志愿力量。但中国社会志愿服务毕竟只有短短30余年,很多方面还没法和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相媲美,因此社会团体也会存在诸如管理能力低下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通过党和政府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为志愿者参与社会团体开辟绿色通道并做好统一规范,才能使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事业获得更有力的发展。
3.扩大公民参与。提倡自由的社会更要让公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尤其是中国是一个多人口的国家,营造一个自由、自愿的参与氛围,并且提供保障措施和奖励手段,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才是中国志愿服务体系长久发展之道。因此,让公民积极参与并且参与得有意义,才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4.志愿精神的传递。志愿精神是为和谐社会提供文明心态,为民众的高尚生活追求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还要在志愿精神方面下功夫,加强社会志愿精神的宣传与倡导,有利于中国社会志愿服务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华民族民众幸福生活的创造。
五、结语
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工作,成为構建社会和谐的关键,必须逐步改善不足之处,并且继续发挥中国特色,才能让志愿服务真正为民志愿、真正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问题[J].李博.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2]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分析[J].谭建光,朱莉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3).
[3]探索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路子的思考[J].邱远望.广西电业.2016(10).
[4]社会志愿服务模式探讨[J].张媛.辽宁经济.2010(07) .
[5]谭建光,朱莉玲: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作者简介:谢扬(1977.12—)。籍贯:广东汕头。民族:汉。专业:社会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