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敬东的光鲜史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y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杜尚说过:“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这句话成为当代艺术的经典注释,表明了人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一切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征都是围绕着人,是人创造了艺术,又将其还原于人。这一观念的澄清,不仅改变了我们对艺术的定义,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使每个人的成长经验、身体感觉,以及思想观念等等,都可以转化为艺术的材料和语言,丰富人类的认知。艺术家沈敬东的创作,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当代艺术的观念,是利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将其巧妙地转化为艺术,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独辟蹊径的一位艺术家。
  1965年,沈敬东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与中国所有的“60后”一样,沈敬东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文革”的动荡中度过的。“文革”结束之后,恢复中断已久的高考。沈敬东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赶上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也算是一种幸运。于是,他从自己的喜好出发,报名参加了绘画训练班,以期将来能够考上艺术院校,成为一名给世界描绘蓝图的画家。
  1979年后,中国的新艺术开始蓬勃兴起,沈敬东沐浴着这种新气象,不久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晓庄师范是1927年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学校,历史悠久,人文根基深厚,不仅是过去南京的人才集聚中心,也是新潮美术的策源地之一。新潮美术的代表人物之一管策就曾在此任教,而南京地区最为活跃的一些当代艺术家,如王成、葛震、徐晨阳等,也都是毕业于此。沈敬东跻身于这样的艺术氛围中,接触了大量的西方现代艺术,眼界大开,自此也逐渐将艺术兴趣转向了当代语境。
  1984年,沈敬东从晓庄师范毕业,两年后,他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南京艺术学院继续深造。此时,正值“85新潮”风起云涌,南艺更是作为新潮美术的重镇,涌现出了丁方、杨志鳞、李小山、柴小刚、徐累等等一大批风云人物。沈敬东虽然还是学生,没有直接参与到新潮美术运动中,但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还是从新潮美术中获得了意识的启迪。他后来致力于当代艺术的探索,并最终成为职业画家,应该说,都是得益于南艺读书时期的熏陶。正是新潮美术的启蒙,让沈敬东明白了当代艺术必须介入现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而越是走进现实,沈敬东就越有一种向往自由的迫切感。
  1991年沈敬东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南京军区政治部的前线文工团,当了一名文艺兵。这是沈敬东梦寐以求的工作,是少年做军人梦的实现。而这段当兵经历,不仅丰富了沈敬东的人生,使他的身份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独树一帜。更为重要的是,这段军人生涯衔接了他少年时代的美好憧憬,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与形象资源。
  对于沈敬东的军人身份,也许会有一些人好奇,毕竟这跟当代艺术相距甚远,很难必然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仔细推敲,却能够发现其内在的关联性,实际上也是如出一辙。因为中国的当代艺术是从反叛传统开始的,在这种激烈的反叛中,英雄人格就是当代艺术家的精神人格。当然,沈敬东的自我身份定位,以及自己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与许多艺术家走过的探索之路一样,经历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沈敬东做了一系列关于身份与面孔的作品,就可视为是他对自己身份游移与模糊的一种焦虑。
  1999年,也就是世纪之末,沈敬东策划了一个题为《百年、百人、百家姓》的展览,以一百种不同人的不同命运为线索,拉开了对人的身份意识与成长史的反思。此后,每隔两年,沈敬东都会组织这样一个类似主题的展览,相继又于新世纪之初策划了《一百个艺术家的面孔》(2001年)《一百个艺术家讲自己的故事》(2003年)《一百个艺术家名片》(2005年)等一系列艺术活动。从这些艺术活动中,我们能够看到沈敬东所关注的艺术方向,与社会学背后个体的成长经验密切相关。正是出于对个体命运的关照,使沈敬东理解了“重要的是艺术家”这一命题,从而对自己的“文革”记忆也好,当兵经历也罢,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军人”系列作品,就是沈敬东经过一系列自我反思与文化确认之后,将自己的独特人生经验转化为艺术作品的一种有益尝试。
  沈敬东的“军人”系列作品,大致始于2003年,于2006年基本成形。其实,这些作品的题目不叫“军人”,而是被沈敬东分为《英雄》系列、《战友》系列与各种军人肖像系列等等。但因为这批作品的题材都与军人相关,要么是沈敬东刻画的自己,要么是表现的一些军中战友,要么是反映一些小说和故事里的英雄形象……所以,为了方便起见,我将其笼统称之为“军人”系列。关于这个系列作品,已经有不少艺术史家与批评家专题撰文了,我就不重复他们的观点,我只想说沈敬东这批作品的意义,在于他对军人形象的塑造,将自己作为军人的独特经验昭示出来,跟整整一代人的少年憧憬与童年记忆相关联,让我们会心一笑的同时,似乎又重新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
  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不乏有一些表现历史题材、挖掘个人记忆的作品。但是,像沈敬东这样以幽默的方式进入创作的艺术家很少,太多的艺术家都喜欢以苦涩、压抑和愤怒的情绪回忆过去、表现历史,以至于给后人留下的一些历史印象,均是索然无味,暗淡无光。从这个意义上说,沈敬东的艺术创作也是对过去与今天的某种视觉解放。正如“军人”系列作品之后,他可以用同样的方式从容不迫地表现其他任何题材一样。幽默、诙谐和略带俏皮的风格,以及光鲜、亮丽而又不失童趣的语言,已经铸成了沈敬东的艺术特征,使他的艺术不仅只是为历史抹上了一笔光彩夺目的颜色。更重要的是,还为中国当代艺术拓展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维度。
  沈敬东
  1965年生于南京。
  1984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美术班。
  199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
  1991-2008年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
  2014年中国当代美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
  多次举办个展,多次参加联展。
其他文献
对单元式空调机组制冷系统做了简要介绍,讨论了车辆运行状态和静止状态时对空调机组进风风量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表明,空调机组进风空气状态的不同会引起机组制冷性能的变化。
采用文献资料法,依据心理暗示法的相关理论,结合体育教学实践过程,阐述了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作用。通过对心理暗示运用方法和运用时机对在校学生产生影响的分析,认识
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建立了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MP AES)测定直接法氧化锌中铜、铅、铁、镉、锰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在低温加热下用硝酸和盐酸的混合酸溶解
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铁精矿中铬、砷、锡、镉、锑、铅和铋等元素含量的方法。确定使用无水碳酸钠和硼酸的混合熔剂于950℃熔融样品,用盐酸浸取熔融物
“乐和校本课程”是“乐和”校办学思想、特色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契入点,是滋养学生生命成长的土壤,是依据自己的课程哲学,形成的自己的课程文化。“乐和”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real tumors.PRT),指起源于腹膜后潜在腔隙的肿瘤。主要来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以及
对粉喷桩在营口地区的加固效果进行了探讨与评价;并根据试验结果,与《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复合地基承载力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反算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针对营口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