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科学课怎样培养学生责任心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学生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自己行为及其后果的认知上,他们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也是能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低年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途径。
  一、在相互尊重下学会倾听
  低年级学生喜欢上科学课,他们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科学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交流。教师如能利用好学生的热情,尊重他们的发言,引导他们学会倾听,那么学生便能养成更为有效的学习习惯,课堂的效率也会更高。
  要让学生学会倾听,简单的“提要求”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一再的口头重复也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必须真实体验到这样做的重要性,甚至感受到这样的好处,才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这一习惯。
  要让低年级的学生重视倾听这件事,教师必须让他们意识到这真的是重要的事情,甚至比交流更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言,对学生进行追问。有时候学生会意识到自己回答中的问题,甚至说“这个我要再想想”。如果他平时是一位没有耐心倾听和思考的学生,那么可加一句:“希望你下次先想好,再发言。”这样,学生知道自己说的话是有意义的,而不只是重视发言的机会,不再为了发言而发言。
  教师的尊重体现在全心全意地专注于他的课堂。如果有学生说出了刚刚同学给过的答案,那么我会说:“这个xx同学刚刚回答过了,你没有在听。”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等着某个“正确”答案的出现,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要让学生知道某件事情是重要的,那么教师的言行必须真实地反映出这一重要性。
  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不能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只能在尊重同学的前提下,举手发言。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认同这样的做法,老师要在很多小细节上进行强化。在单元复习课上,教师特意留出时间,让学生讲讲自己发言时听到有同学在下面否定时的感想,让大家意识到,每个同学都跟自己一样,不喜欢被打断的感觉。在期末测试时,出关于学生课堂行为的题目,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感受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认知对于行为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前,很多高年级的学生有只重视成绩的倾向,这些认知都是从小慢慢积累起来,这些影响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真正的教书育人必须从自己做起,一步一行,没有捷径。二、在小组合作中明确责任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那么他更容易主动去做好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需要明确的任务,如果在明确的任务中再留出适当的自主空间,那么学生的责任心就很容易被激发起来。
  如《校园里的动物》要让学生寻找小动物。教师事先提出要求,如“可以交流,但不可以大声说话,不可以说跟观察小动物无关的内容”“不可以离开自己的小组”等,然后分组。观察中,教师巡视。平时的实验纪律也是保证,如在进行溶解实验时,水不可以洒到桌上,要随时整理。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有个小组在合作时出现很大的问题,他们都抢着要先使用放大镜,因此,在其他小组完成任务时,他们没有完成。教师课后找他们谈话,让他们找到解决的办法,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明确责任,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小组长来说,准时把《活动手册》收起来是责任;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主动把《活动手册》交上去也是责任。如果某节课上有学生请假了,那么主动去询问学习的进度、下节课需不需要什么准备是他的责任。
  二、在遇到问题时承担后果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不提倡惩罚的方式,但这不是说不让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是我们不再强加某些结果。简单的批评和惩罚并没有真正的教育意义,我们要让学生尽可能承担自己行为本身的后果,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
  小学科学课上的实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实验结束时让大家立刻放下材料,进入听课和交流状态也是每个老師都会花心思的事情。而这一习惯的养成,必须从一年级就开始,必须让它成为一种常态。
  教师给大家的实验时间是足够的。当实验结束时,不管是否完成都要放下材料,如有特殊情况,在交流的时候,可以如实告知。但如果有同学在非实验环节仍然“玩”材料的话,说明材料对他是没有帮助的,甚至会浪费大家时间。那么下次课上,他便不能进行实验了。刚开始,教师要喊三次 “实验结束”,大家才能全部停下来。教师取消了某些学生的一次实验权利,也有学生一不小心就会玩起材料来,在好几次“惩罚”后才养成了这一习惯。后来,大家基本上听到“实验结束”就能立刻坐好了,即使有个别学生违反,教师也只需轻轻提醒一句。
  承担行为的后果,有时候不一定是惩罚,而是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有一次课堂上,有学生不小心打翻了水杯,弄得水到处都是,其他同学又叽叽喳喳激动起来。教师没有批评那个同学,只是让她去拿抹布把桌子擦干净,把地拖干净,然后便不再理会,继续上课。学生要意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这些事正好是她有能力解决的。
  【作者单位: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江苏】
其他文献
建立了微型脉冲推力器点火启动模型,模型中考虑了两相流动和颗粒对推进剂表面的冲击传热.根据数值计算结果,给出了不同产物颗粒含量下的点火药量选择参考范围.该参考范围对于
目的研究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出现无复流/慢血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06年qon年在我院因心肌梗死行急症PCI出现无复流和慢血流的患者随机分为应
所有的伟大发明都和猜想有关,需要人们突发奇想,并付诸试验。所有的科技创新也和猜想有关,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小学科学课堂教会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其科学素养,学会猜想也能促进其他学科知识的消化与理解。因此,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重点。猜想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能力,让猜想走进小学生的科学课堂,这就需要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猜想,将猜想
课外探究活动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科学老师的重视。课外科学探究活动要能够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至关重要。小学生课外科学探究的选题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孩子们都能从中挖掘到一些感兴趣的、有挑战性的、他人很少关注的内容,也许会成为他们很好的研究课题。  课外科学实践活动与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相比,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灵活性、自主性、开放性,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动手能
目的探讨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监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和门诊临床确诊的T2DM患者260例,将其按照病程分为〈10年组(185例
小学科学学科作为我国小学阶段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学生能够以科学观点分析、解决生活中问题并认识自然事物的重要途径。而想要达到真正的科学学科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就如何能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做出简要论述,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培养成符合现代
新课改指出,口语交际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反应能力的重要标准。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好口语交际,在生活中学会交流,是现代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本文就小学低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心内科及ICU收治的OMI患者250例,美国心脏病学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非表面活性物质-拔管联合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nBiPAP)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2014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