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驱动下的“智能驾驶”时代:梦想何时能够照进现实?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炫酷科幻的“无人驾驶”渐行渐近


  蔡雄风这几天都泡在汽车实验室里,做实验、赶论文,忙到抽不出个空档儿去相隔20公里的上海车展。
  对蔡雄风这样一个研究无人驾驶的狂热汽车爱好者来说,车展就是各大车企的华山论剑,更何况这次的上海车展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家企业参展。
  不能够亲临车展,他只能开启社交达人模式,一有时间便刷微博刷微信关注各大汽车网站看看有什么信息。除了关注各大车企在车展上的真正亮相,蔡雄风还获得了一个数据,即47辆概念车与无人驾驶汽车参加了本次车展,这让他闪红了眼,可他就是没时间。
  大学毕业上研究生,有两条路摆在蔡雄风眼前:是研究现在炙手可热的电动车,还是拥抱更酷炫科幻的无人驾驶,这两条路看起来都是康庄大道。选择电动车意味着从即刻起他的未来研究都可以转化为产值,而若要去触碰无人驾驶,那可能还有一段漫漫长路。
  思前想后,也综合了行业发展趋势,他觉得电动车只是一个过渡,目前来讲虽有种种缺陷,他能做的只是弥补缺陷;而如果说汽车领域内未来真正有什么事物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那就是无人驾驶,其中大有可为,所以最后的选择结果也显而易见。
  本科的时候,蔡雄风有非常多的机会接触类似无人车的微缩车,所谓微缩车,即按正常车型以10:1的比例等比缩小,因其装载了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无人驾驶。与真车相比无论技术上和体验上都是截然不同的,再加上国内外相关的技术突破都不是很大,对无人驾驶的发展彼时蔡雄风也觉得没有必要去畅想。
  这条无人驾驶的“漫漫长路”正被极速缩短。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刺激汽车虚拟化的同时,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了新常态,汽车行业的跨界合作开始出现;外加这两年之前技术发展的基数从80年代到现在也有一定积累,这些综合条件提供了一个质变的可能。
  今年的车展上“47”这个数字印证了“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蔡雄风此前曾关注各类大小车展数年,凭借他过去的经验早前几年甚至十几年无人驾驶的概念虽就有提及,但只是空壳或者概念,雷声大雨点小,很少有厂商能够亮出货;今年的上海车展车企甚至一些领先的零部件供应商们都争先恐后,就像一次火山蓄能已久最终达到质变的爆发。
  “无人驾驶”俨然成为了汽车行业领先的标志,其实,无人驾驶仅仅是“智能驾驶”科技中最被人熟知的一部分。例如本次车展,上汽集团展示了一款由名爵锐腾改装而来的智能驾驶汽车IGS,经过路试鉴定,可以初步实现远程遥控泊车、自动巡航、自动跟车、车道保持、换道行驶、自主超车等功能;同时,其下属合资品牌上海通用也展示了雪佛兰FNR电动概念车,不仅可以自动驾驶,还具有人眼瞳孔识别启动、手势控制、无线充电、智能机器人控制中心;当然,除本土企业外,外资企业中奔驰也推出了无人驾驶概念车——F 015 Luxury in Motion,搭载了插电式氢燃料电池电动系统,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模式下,可提供1100公里的最大续航里程。
  由此可见,智能驾驶已经成为国内外车企竞争的蓝海。“这一次我们不再做行业的追随者,而要做行业的领导者。”在4月13日上汽集团举办的“前瞻科技日”上,前瞻技术研究部总监黄文华如是说。实际上,智能驾驶仅是上汽集团前瞻科技的方向之一,为了能够与国外车企缩短技术方面的距离,上汽集团正在以前瞻科技为突破口,通过在美国硅谷设立风投公司和创新中心,形成“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差异化”前瞻技术研究模式,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互联等技术方向,挖掘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所需。
  根据资料显示,上汽集团作为国内车企最早研发智能驾驶的公司,从2014年开始已经逐步展示其智能驾驶技术。去年在上海工博会上,上汽集团展示了能够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智能驾驶功能,可以帮助驾驶员实现“轻轻松松停车”的愿望:车主下车后,通过App软件选择停车位,车辆就会缓缓自动驶向选定的无线充电站或停车场,靠近停车位后将会自动泊车;车主若想使用车辆,也无需走到停车位,只需要通过App发出指令,车辆就会自动从停车位驶到车主所在位置。今年,在上海车展上展示的IGS更是实现了自动巡航、自动跟车、车道保持、换道行驶、自主超车等功能。
  当然,“智能驾驶”能在今年达到一个井喷,归根结底也是智能驾驶生态系统的形成。“智能驾驶”是多项技术的集成,单靠某项技术也并不可能实现;这两年控制系统、传感器等相关技术都取得了突破。蔡雄风所在的汽车实验室有多家原材料供应商,研究时他们需要用到相关的配件,一个直观感受就是国内供应商们的水准正在向国外靠拢。就拿传感器来说,两年前这还是一个丑而笨重的大物件,价格不菲;如今的传感器小而可靠、价格合理,美国甚至实现了三种技术核心完全不同的传感器的低价量产。

为什么需要“智能驾驶”科技?


  “智能驾驶”的概念股大热,无数热钱涌入,股民们信心十足,他们的逻辑是需求带动市场。有分析数据显示,针对80、90、00后的用户,“智能驾驶”将会成为一项基本的配置需求。传统厂商与新兴车企以及IT公司三足鼎立发展“智能驾驶”,当然是看到受众的需求和痛点,企业为了满足的受众需要纷纷抢占市场,触发了“智能驾驶”热潮的到来。
  在这样的一个大潮之中,作为普通消费者的一员,职业女性兼家庭主妇井岑的身上就有很多需求和痛点,她太需要“智能驾驶”了。
  2006年结婚,井岑就趁着婚假考取了驾照,2007年她和丈夫买了新家庭的第一辆车,但她始终没有开过车,因为丈夫就是她的“挥之即来、呼之即去”的智能驾驶。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3年。那一年丈夫的工作越来越忙,随叫随到的“智能驾驶”开始不听使唤;再是孩子也达到年龄,上下学都需要接送,这让她不得不重新开起了车。
  近十年没碰方向盘,再次开车上路,井岑兴奋盖过了紧张。但这样的兴奋劲儿并没持续多久,井岑发现自己犯了开车之人的一个大忌:不认路。诺大的上海市区,内中外环南北延安高架,各式各样的桥和隧道都让她傻了眼,更要命的是静安卢湾数不清的单行道。好在有导航,但当导航也有失灵的时候,一个路口没开对绕上一刻钟已是幸运;要是手机没电,家的方向在哪里她完全指不出来了……   井岑的客户多是车企,出于职业的关系她比一般人要更早的接触到“智能驾驶”。井岑已经开始想象起“智能驾驶”惠及自己生活的情形:接送孩子时她能坐在后排给孩子在车里预习和复习功课,在自己不熟悉的路段无人驾驶可以代为行使主动权,如同大多对数码产品没有操作兴趣的女性用户,她希望用户体验尽可能简单友好,例如只需告诉智能驾驶汽车目的地,其便可完成路径规划并实现自动驾驶。
  而同样是女人,数码产品操作却对媒体人许君没有任何难度。许父是一名机械工程师,父亲闲时总会也教她一些机械知识,这些经历都足以让她去喜欢机械和汽车,即便是现在她也老折腾着把家里的物件装了再拆,拆了又装。除了对机械有着狂热兴趣,许君还是一名十足的数码极客,真正的发烧友,之前她也做了几年的数码记者。对许君来说,开车认路设备操作通通不是问题,长途驾驶的疲劳才是问题。
  这不,2000多公里的征途,她又一个人儿动次打次地从北京起航了,此番数千公里远行是要取景采风。大多时候她们组成车队会结伴而行,偶尔也会是许君和她的伙伴,要碰到了冷门的地点或者不能达成一致,许君也只能一个人走了。
  稍微对这个职业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摄影师镜头里景观瑰丽处通常也是人际罕至的。在北京的黄沙与雾霾的风暴中心想象一下脱离了城市的龟速拥堵,在广袤荒原上把油门轰到底将速度提到120马赫以上,让发动机轰鸣作伴,呼吸着伴有泥土清香的空气,那感觉一定是妙不可言的。
  但这种快乐仅限于前500公里。500公里刚过,两旁没有参照物,长途驾驶的疲惫感慢慢袭来挥之不去并逐渐堆积,这就不再是靠车速和美景可以解决的了。那一刻感觉快要歇菜了的许君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如果这会儿车实现智能驾驶,自己能躺在车里看会书写会字打个盹,该多好啊。
  当然,在现有情况下,井岑和许君都认为“智能驾驶”也不必苛求立马就要实现无人驾驶,即便是诸如变道盲区提醒等简单辅助驾驶功能也是他们需要的,现在这些功能技术上都可以达到。采访结束后井岑还发微信提醒我:对于一些身体有缺陷或者不愿意驾车的人来说,“智能驾驶”能彻底地帮助和颠覆他们的出行方式。而于所有人来说,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化。

谁将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果是带着孩子出门,井岑开车会小心十倍,毕竟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而作为未来的妈妈,常常换位思考的许君也很能体会这一点。虽然对“智能驾驶”的未来十分看好,安全性仍是他们担心的首要问题。
  安全性考量的实质是取决于“智能驾驶”的技术实现度,但往往技术实现度通常又是跟民众的期望是不对等的。例如井岑先生的车配备有自动泊车功能,但从买车到现在他从未用过,出于对这项技术的不信任,他觉得“自己停的肯定比自动泊车功能的实现度要好”。
  这一点技术出身的蔡雄风很难认同。“自动泊车”这样的功能已是蔡雄风所在的实验室几年前的研究项目,在他看来这项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算法通过测算能对车辆的调整精确到厘米,我不相信多少司机能做到。”
  其实,井岑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就算无人驾驶技术能够在近几年实现,井岑也不会做吃螃蟹的人,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发现螃蟹好吃以后,她才会去尝试。所以在智能驾驶的发展轨迹及落地上,所以基于对技术实现度的合理怀疑,井岑认为“智能驾驶”实现的轨迹应该是:从报警,有限控制,接管驾驶,最后发展到自主控制。即在复杂多变的公路环境中,先采取辅助驾驶,最终实现无人驾驶及其他。
  这也是当下部分车企选择的道路。上汽集团智能驾驶项目总工程师刘奋表示,首先汽车要具备自动驾驶功能,才可为车上的成员提供更多不受想象力限制的服务。基于这种想法,上汽准备双线并行。在上汽,每辆汽车面世之前必须经过复杂严苛的疲劳耐久测试,达到一系列出厂检验标准后才能上路。在这样的框架下传统车企更适合利用传统优势,不断地将技术转化为消费者痛点,走一条稳妥之路。
  也有某些企业想一蹴而就,他们正在走第二条路。例如Google这样的IT企业,还有一些诸如特斯拉这样带有很强烈的IT创新基因新兴车企,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一步到位直接实现无人驾驶。虽然这种产品离这些企业理解的质量体系可能只做到90%,但是他们愿意冒这个险,世界上也有一批人愿意尝试。
  
  
上汽智能驾驶汽车IGS

  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这样的做法多少有些难以接受,但在上汽集团前瞻技术部的工程师们看来,“有一批这样的创新敢冒险的精神支撑着这么一批人,他们的步子迈得比我们大一点,但是我们也乐意见到,这样才能够推动技术加快往前走”。
  当然,也有人提出了智能驾驶汽车的价格问题。现在看来几乎每一辆智能驾驶汽车都造价昂贵,如果未来成本不能降下来,这项技术也只能给社会上的少部分人使用,难以做到真正的普及,那也失去其造福社会的意义了。
  针对如此担忧,业内甚至有消息说,特斯拉曾公开表示,实现“智能驾驶”,分摊在每个消费者头上的成本只需额外再花5000美元;而福特稍高一些,大概要6000元人名币;上汽则规划iGS在2020年要具备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功能,2025年做到全工况、全环境下自动驾驶。
  在技术人员蔡雄风看来,这并非无可能。蔡雄风所在的实验室与万科展开了“智能社区”的合作,在社区内路况相对简单的情况下,接驳车能够更快实现无人驾驶。今年“智能社区”模式将从万科深圳总部推广到全国各地。

“就这三五年”?


  法务工作者熊赛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拥抱程度显然比一般人要开放一些,他认为这项技术应当尽快惠及我们的生活,但基础设施的普及一直自始至终是他心海里的炸弹。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有同样观点,他预测智能驾驶技术上2~3年就能够成型,但项目落地的关键是看国家审批的时间。“就像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技术,充电桩的安装却成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大阻碍。”如果结构化道路不能实现,那么无人驾驶实现的那一天就会离我们稍远一些。
  基础设施仅是他担心的一方面,实际上关于“智能驾驶”涉及到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也同样无解。某日,他和律师朋友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撰稿人帕特里克·林和美国弗吉尼亚州交通创新与研究中心的诺亚·古道尔给出的两个假设能够大致说明他们讨论的核心问题:
  
  假设有一辆无人驾驶车正面临艰难抉择,它必须向左或向右急转弯。但如果向左转,就会撞上一辆沃尔沃越野车;如果向右转,就会撞上一辆小型车Mini Cooper,这是法律问题也是民事责任。
  假设有一辆无人驾驶车正面临艰难抉择,它必须向左或向右急转弯。一边的“目标”是戴头盔的摩托车手,另一边的“目标”是不戴头盔的摩托车手,刑事责任和伦理问题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
  讨论下来,熊赛和其他律师同学形成的一致是:即便我们现在没有针对上述问题的完美解决方案,“智能驾驶”所面临的法律和伦理的问题也都不是当务之急。法律和伦理只是现存的问题,要知道发展到现在世界那么多新鲜的事物,社会总归会出现问题,但最终这些问题也都会纳入到法律的体系当中,被落实成文字集结为律法。
  对于“智能驾驶”的落地,熊赛觉得“这只是大家应该去犹豫和担心的一个方向,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法律不会为了一个非常具体形象的事物而去设立专门的条文,而会对这些类似的新事物归纳总结,在抽象的思维上把它归拢到某一范畴内进行专门的立法。
  智能驾驶技术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去实现?今年3月的博鳌论坛上,李彦宏向埃隆·马斯克提出了这个具有科幻色彩的问题。马斯克认为如果技术成型,可能5年之后就有智能驾驶汽车的小规模量产,但是成为主流还需要法规的支持。
  在大多数人看来马斯克的预测有些太过乐观,然而依照过往的经验,真理又往往掌握在像马斯克这样的先驱手中,就如同10年前2G网的白屏时代谁能预想到如今承载4G网的智能手机的普及。
  技术的发展是无法阻挡的趋势。
其他文献
出行和汽车相关的生意,本质就不是一个互联网生意。如果拿互联网那套东西套必死无疑,这是一个落地的服务。这句话你可以不同意,但这是我一直的观点:重的往轻里做是容易的,轻的往重里做是很难的  陆正耀迷上了跑步。    每一次见到新的客人,他都会津津乐道地向对方介绍,自己如何在三个月内通过跑步减掉了20斤,从此前只能气喘吁吁地跑一两公里到可以一次跑15公里。就在最近,他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半程马拉松。  然后
在合肥宿州路一栋陈旧的居民楼前见到张艺冬时,他穿着睡衣,趿拉着一双拖鞋。如果不是他使劲挥手,你无法将这个面容有些憔悴的年轻人与一身戎装的雷锋联系起来。  张艺冬蜗居的出租房很小,内外两间,面积不过30平方米,除了橱柜和床,几乎没有多少空间。柜子的显眼处摆放着几本大红的荣誉证书和“雷锋”模样的照片,那就是张艺冬整容后拍摄的纪念照。  而卧室靠近客厅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张雷锋的宣传画和郭明义送给张艺冬的“
此次在英格兰,我不经意间认真逛了英超联赛最大和最小两座球场。伦敦洛夫图斯路的QPR(女王公园巡游者)主场,是受俱乐部邀请去的;而曼彻斯特老特拉福德的曼联主场,则由自己买单。对比的感觉怎么描述呢?就像从微型乐高玩具场丢进了足球欢乐谷。  洛夫图斯路的座位五颜六色拼在一块,确实被戏称作“乐高乐园(Legoland)”。“这样的体量,会让你们看球时感受到最大的声浪和最爽的气氛”,带领参观的工作人员连连打
做心理咨询,必须是慢性子,坐得住。因此,我们这一行对时间有一些不合时宜的理解:10天8天不短,3年5年不长。一个人风风火火地来了,只求一句话的解决方案,我们请他放宽心,一点一点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学会接纳自己”,放在PPT上是一句话;落实到生活中,只怕就是一辈子的工夫。人过日子,不是一两天就能脱胎换骨的。  心理咨询陪伴一个人的过程,好像一条曲曲折折的山中小路:我们以为这段路值得一走,但要走
图/本刊记者 方迎忠  坐在休息室里的王宝强没有一直挂着招牌式的灿烂笑容,他比几年前看上去更深沉,只有说到兴奋时会咧开嘴,露出白牙和憨笑。化妆师站在一边准备随时为他补妆,他额头上的刘海冲向前,黑色紧身小西装搭配牛仔裤、匡威鞋。  这天,电影《冰封:重生之门》发布会,他和甄子丹等几个演员站在台上,他站在一边,闪光灯很快就把他瘦小的身子淹没。合影结束,他下意识地往台下走,被主持人叫住。然后他非常配合地
11月3日中午,一份举报材料开始在网上流传,上市公司北大医药曾经的第三大股东北京政泉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政泉控股”)实名指控,北大方正集团执委会主席兼CEO李友、副总裁郭旭光等高管涉嫌内幕交易炒卖北大医药股票。短短半小时之内,北大医药股票一度跌停,不得不临时停牌。  北大方正掌舵人李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李友毕业于北京大学,为工商管理学硕士,做过会计师、律师,曾在国家审计机关任职15年,后任中国
站上《中国好歌曲》的舞台前,昔日“摇滚鼓王”赵牧阳主动要求回酒店,打坐。到了彩排,他站在浑厚的中国鼓面前,所有人吃了一惊——两次鼓棒都被打断,直接飞出去了。  最终鼓起,他唱,“阵阵狂风笑着黄沙走,逍遥怒吼黄沙塞满口。目空心空端起一碗酒,飘飘悠悠一去不回头。”  耿直的西北民歌,悲怆的秦腔味如刀割,同时又摇滚。很多人说这首歌棒极了。制作人宋静说,赵牧阳受欢迎是节目史无前例的现象。“‘好歌曲’一些歌
这款名为“La Coupe des Dieux”的座椅最近在米兰家居展展出,由范思哲艺术总监多娜泰拉·范思哲设计,灵感源自范思哲著名的希腊回纹图案。回纹的几何线条经解构、柔化,造就以金色及青铜色精钢勾勒的轮廓。圆形椅背由皮革制成,回纹上印有经典范思哲巴洛克图案,人手制作的坐垫及椅臂则以亮面皮革包覆。  Halfbike II  交通设计公司Kolelinia将站立式自行车全面升级,近日推出更新版本
图/本刊记者 大食在这个舞台活着,就是命硬  “肉身缠绵,清晰可辨,妆容浓艳,长发缠绕。交欢的汗水就像雨露甘霖,遍洒天地,美如钻石金粉。潘金莲沐浴金粉中,如痴如醉,媚眼如丝,娇喘低吟。”  这是舞剧《金瓶梅》剧本序幕里的一段描述。2011年,作为香港艺术节委约作品,《金瓶梅》的演出大获成功,有观众甚至连看几场。“香港艺术节上的观众,不是为了看吸引眼球的东西去看的,所以回来后都没有觉得这件事情有什么
平日安静清幽的罗斯福岛,在13号这个周六,显得格外热闹。刚出地铁站就能看到身着带有希拉里竞选标识T恤衫的工作人员在指引方向,绿地上插着的路标都是代表民主党的蓝色。风从东河吹来,大家朝着岛南端的四大自由公园走去,一些人拖家带口,有点大家一起郊游的气氛,路上碰到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即将见证历史而雀跃激动。  罗斯福岛东临北大西洋,这正是连接欧洲大陆的大洋,西面正对联合国。将纪念罗斯福的公园建立在此,不难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