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流动儿童心理现状与问题对策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anca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流动儿童心理现状分析
   (一)不同的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心理现状的影响
   部分流动儿童并非一出生就被父母带离农村,大部分儿童都在幼儿时期后才跟随父母前往务工城市。一般来说,在农村出生的儿童,婴儿时期的家庭环境呈现出的是一种基本完整,无缺失的状态。这种无缺失或完整是一种相对健全的家庭氛围。值得一提的是父亲在这一阶段往往因外出务工因素,不能陪伴孩子左右,父爱缺失存在。而到了幼儿时期,大部分儿童面临进入幼儿园的问题,家庭成员可能会因为受教育程度以及在儿童教育方式问题上发生一些分歧,儿童是留守在家还是流动在外就开始成为解决这一问题两种不同方案。此时,儿童会因父母或家庭的综合因素而改变家庭环境,流动儿童也随即出现。来到陌生城市的流动儿童因为家庭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使儿童开始出现心理上的变化。一方面家庭内部环境中能提供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而另一方面父母的教育方式又缺乏有效性沟通,当然,上述问题同样可能会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中。
   (二)教育环境对流动儿童心理现状的影响
   1.教育环境影响下的退缩性情绪。由于流动儿童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区域之间,城市教育环境与农村教育环境相差甚大。一方面,流动儿童的行为习惯、生活水平与城市儿童相比有着相当的差异,加上已有的学习水平的差距,让他们在失落与憧憬中挣扎、徘徊。在自卑心理的作祟下,孩子往往表现出过分看轻自己,多愁善感,缺乏求知的激情;处处保守谨慎,导致退缩行为,表现为容易慌张、胆怯、害羞、不敢参与活动等。久而久之这些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偏差,甚至演变为一个畸形群体,另一方面,社会氛围带给流动儿童的不公平感、被歧视、无归属感等问题导致流动儿童的自我评价消极、与同学相处关系紧张。
   2.教育环境影响下的进攻性情绪。城市学生一般以户籍所在地为入学原则,流动性较小,受到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等因素的影响不大。而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子女学校更换较为频繁。通常情况下,流动儿童在一个学校刚刚适应,又要转到其它学校,学校环境、教学进度、教材地区差异、教师的教学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而更为严重的情况则为流动儿童就读的某些学校受到经费问题的困扰,常常缺乏良好的师资、相应的硬软件配套,部分学校甚至达不到合法化办学的基本条件,由此产生的学习断层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信心大减,导致学习动机不稳定、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状态起伏较大等情况。而这一些系列负面情绪的产生也同样会导致流动儿童形成与退缩性情绪相反的另一种极端,即强烈的攻击性情绪。
   二、流动儿童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1.家庭环境。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提供外来务工人员的物质生活,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医疗等保障制度。流动儿童的父母有了相对较为适合的居住环境以及稳定的收入以后才能给他们更多关爱、关心、关怀。
   2.教育环境。如果说家庭环境是改变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第一步,那么教育环境的改善就成为了解决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最为关键性阶段。学校内外部环境作为教育环境最明显的体现,为流动儿童心理重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善流动儿童心理现状之时,学校的各项制度应为流动儿童作适当倾斜和保护。首先,教师应做到对流动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公平对待、以身作则,使流动儿童愿意与其交流、倾述,遇到心理障碍之时,教师能掌握流动儿童心理并能及时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其次,可以在学校内部开设一些心理辅导机构,以随时解决流动儿童因转学、学习滞后、学习起伏较大等带来的心理障碍。再次,学校可定期为流动儿童的家长举办家长会或直接走进流动儿童的家庭中去与家长交流意见,从家长的意见中获取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以便对症下药,找到问题本源所在。
   3.政策创新。流动儿童在城市入学问题上最大的羁绊是户籍的划分制度。从经济分配的角度来看,城乡的二元经济受到户籍制度影响深重,在国家资源分配问题上的功能缺失,直接造成了城乡不平等。要解决流动儿童入学以及入学后因城乡差异所带给流动儿童的心理失衡等问题,就必须对现有的户籍政策加以创新,其他政策加以辅助,为流动儿童创设一个公平的入学原则。
   三、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展望
   流动儿童,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客观的生存环境、主观的意识态度成为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本质问题。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复杂,单一的解决方案已经无法应对其多方面诱因的形成。这就决定了问题死结是否能被解开需要流动儿童自身、家庭、教育、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关注。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必须且也只能靠改变家庭、教育环境、改善社会氛围的方式来修正。政策、法規为流动儿童、流动家庭的倾斜正是为改变、改善现有条件做准备的。只有实现支持对这一群城市“边缘性”儿童的政策倾斜,才能更好的保障他们在城市中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畸形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才能使他们更好的与所在城市相融合,使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再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J].中国妇女,2007(6).
   [2]雷有光.都市小村民眼中的大世界[J].教育科学研究,2004(5).
   [3]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敢于[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作者简介:龚 瑜(1981-),女,四川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诗歌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人的情感,可以从了解作者,知晓背景;寻找意象,体味意境;把握情感,揣摩主题;品味语言,剖析技巧等方面来鉴赏。  关键词:现代诗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寻找意象;体味意境;把握情感;揣摩主题 ;品味语言;剖析技巧;鉴赏  浅谈现代诗歌的鉴赏  中国诗歌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是诗歌的海洋。诗歌以精炼的语言形象集中地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人的生活,以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目前的现实是:批改作业、评定成绩仅仅是简单填写“优、良、中、差”等级。这样单一的等级评定,广大学生已经习以为常,对这样的“家常便饭”学生也只看成绩,并不加反思。这主要是因为学生错误地认为,作业是自己的事,对错与否是老师的事,与自己不相干,没有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没有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因此,呈现不同的多样的评价方式,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导向、调控、激励等功
个性化教育是把受教育者的学生做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并通过在师生之间开展充分交流、敢于突破自我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对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学习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对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他们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充分挖掘出学生们创造的潜能.   一、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确立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个性化教育必须要全面尊重强调个性,面对不同的个性差异必须正视,鼓
本文就建筑施工企业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就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招投标阶段造价风险控制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学越来越多地依托于多媒体技术,Flash以其交互性强、容量小、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等优点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结合教学及开发实践经验,对利用Flash开发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如何使用脚本语言实现课件的交互性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流程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分析目标、撰写脚本、准备素材、整合课件、反馈修改、打包发布。    1
摘 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谐”成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现代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大学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和谐”理念对于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导向。因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新时期高校发展的方向。本文围绕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基于“和谐”视野,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分析,讨论如何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关键词:和谐;大学;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
谁都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是近年来,矿难、假药假食品、自杀和杀人等事件时见于报端。更有甚者,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竟因“偷菜”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导致病人死亡,位高权重精通法律的法官大人也犯下了滔天大案……如此种种,不禁让我纳闷,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漠视一个人的生命?   面对社会上无视生命的现象,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在这样的社会,无论是生存环境的破坏,还是精神家园的失落,无论是贫困与疾病,还
文 [1 ]认为 :“若p则q”的否定是“若p则非q” .文 [2 ]也说 :“应该明确 ,命题的非只否定结论” .而文 [3 ]则运用这样的方法 ,作出了命题 :p :可以被 5整除的整数 ,末位是 0 .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近年来一系列实验表明,金属环境中的低能带电粒子引起的核反应截面与气体靶中的相比出现明显增大,这种现象通常被归结为电子屏蔽效应。全面介绍了金属环境中D(d,p)T反应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