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学论个体道德认识之发生:合

来源 :道德与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1583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学通过“道德之合”、“天人之合”与“知行之合”对其二元认识论致思模式进行深层论证,提出与传统儒家思孟学派显著不同的个体道德认识理论。其理论特色在于不局限于从人性论的角度来探讨个体道德认识,而是将逻辑论、人性论和宇宙论有机地融入认识论中,使其具备更强的说服力。 Xun-xue through his “moral harmony”,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knowing and doing ” on its dual epistemological model of thinking in-depth demonstration of the proposed Confucianism and the school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dividuals Moral Recognition Theory. Its theoretical feature is not limited to discussing individual moral cogn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nature, but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logicalism, human nature theory and cosmology into epistemology to make it more persuasive.
其他文献
采用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职业决策效能感量表和专业承诺量表对1336名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专业承诺的关系以及职业决策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
哈贝马斯提到如果把第一人权转入实在法,要实现已经刻写在人类集体记忆中的严格的道德要求,就会产生一种法律义务.作者认为要解读这一观点,需要借助康德哲学中的一个要素,即
王引之《易》学论著,今下所见以《经义述闻》卷1、2所载106条最为完整,其校释古义,旁征博引,辞旨明确,多有发明,后世学者,莫不奉为典要,推崇备至。今谨就《经义述闻·周易》
人乃千亿年流行大化所化之物,其与万物一样皆受流行大化物性所躯.欲者,流行大化物之动也.吾人为流行大化所化之物,岂能违流行大化物之动!作为有限者,虽圣人不能违此流行大化
意象不仅是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也是现代美学的核心范畴。从王国维的境界说开始,经过朱光潜的情趣说与宗白华艺术境界的阐释,以及蒋孔阳先生的“美在创造中”“多层累的突创
P-集合是由内P-集合X(F) (internal packet setsX(F))与外P-集合X(F) (outer packet setsXF)构成的集合对,或者(X(F),XF)是P-集合.利用P-集合理论,给出内P-集合的扩展模型—
签名的功能一定能够解释某种思想,而签名的意义无疑要比发送它的符号更为深刻,但是,它仍然要和符号联结在一起。如果我们满足于抽象地看待签名,认为它缺乏内在的东西,那么我
长久以来,现代文明的精神危机一直存在,却一直苦于没有解决之道。加里·斯奈德远游东方十余载,经过长期的文化之旅,领悟到人类应该重新思考与地球家园的关系,重新定居。这一
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总结了有关情绪以及与情绪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包括情绪刺激引起事件相关电位成分的变化和事件相关电位在不同领域情绪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
西方身心二分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主客二分.禁欲主义哲学(尤其是神学)与唯理论哲学是其两大来源.它导致对审美生活原初现象的肢解与扭曲;最为典型的例子是黑格尔美学.在知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