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十、掩手肱拳
1.接上式。右脚尖外摆,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身体随上步自左向右转体90度;右手逆缠下沉,左手顺缠上翻画弧经左耳变逆缠,与右手交叉合于胸前,重心偏右腿,目视左下方(图46)。
要点:移重心上步时身体不能上提,两手交叉,掤劲撑圆,立身中正。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2.身体略右转,重心左移,两手逆缠自下向左右分开,目视前方(图47)。
要点:两手分时以身带手,沉稳圆活。此动接上动,继续吸气。
3.重心右移,身体略右转,右手顺缠上翻变拳合于右腰间,拳心向上;左手由逆缠变顺缠,立掌合于胸前正中线,目视前方(图48)。
要点:握拳合劲时身体中正下沉,松胯屈膝,劲合于右腿,蓄劲待发。此动吸气。
4.右腿蹬地里合,身体迅速左转,松左胯,右拳逆缠螺旋前冲,左肘向后发劲,目视右拳前方(图49)。
要点:发劲时拧腰转裆,将右拳突然冲出,前拳后肘,对称发力,完整一气。
十一、高探马
1.接上式。两拳变掌,左手逆缠前掤,右手逆缠下分,身体左转,重心右移,右脚尖内扣;右手顺缠外翻至身体右侧与肩平,再变逆缠合于右肩前,左手顺缠里合。目随右手旋转,再视左前方(图50)。
要点:右手外翻上掤旋转时要开胸松胯,有开中寓合之势。此动吸气。
2.身体左转,重心在右腿,左脚向左后画弧,收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右臂松肩沉肘,顺缠向右侧推出;左手顺缠收至腹前与脐平,手心向上,目视右前方(图51、51附)。
要点:推右掌要随转体,周身一致。此动呼气。
十二、左蹬一跟
1.接上式。左手逆缠外掤,右手先顺缠略里合,再逆缠与左手同时外掤,两手心均向外;同时重心移到左腿,提右腿向右横开一步(图52)。
2.两手握拳,顺缠里合于腹前,拳心向里;同时左腿屈膝提起,脚尖放松,悬于裆内,目视左前方(图53、53附)。
要点:身体下沉,提腿、屈膝、松胯,上下相合,两肘外掤,蓄而待发。此动吸气。
3.右腿支撑重心,身体略右倾,左脚用腰裆弹力向左侧平蹬与腰平。两拳分别向左右冲击,力贯拳面(图54)。
要点:右腿支撑要稳,左脚和两拳要同时发劲,“缩身如猬形,吐气贯长虹”。此动呼气。
十三、玉女穿梭
1.接上式。左脚落地,两拳变掌顺缠合于腹前(图55)。
2.重心左移,身体右转,两手随之右转掤于胸前立掌,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同时右腿以脚尖为轴右膝外摆,左脚尖内扣随身右转,目视前方(图56)。
要点:转身时要以腰催肩,以肩催肘,掤于手。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3.屈膝松胯,身体下沉,两手双逆缠下合,目视前方(图57)。
要点:随身体下沉两手下按,切勿弯腰。此动接上动,下沉呼气。
4.两手顺缠迅速向上领起,双脚随之上纵离地,目视前方(图58)。
要点:以手领劲,周身一致,上纵轻灵。此动吸气。
5.双震脚落地,双手逆缠随之下按,目视前方(图59)。
要点:震脚落地两手下按要沉重有力,完整一气,立身中正。此动呼气。
6.两手逆缠上掤,右腿随之屈膝提起,目视前方(图60)。
要点:手掤提腿,立身稳重,周身合一,内劲团聚不散。此动吸气。
7.重心在左腿,身体迅速左转,右腿里合外蹬,右掌逆缠前推,左手逆缠向左后发肘劲,目视右前方(图61)。
要点:将周身团聚之劲迅速贯于右脚、右手和左肘,左腿独立稳重。此动呼气。
8.右脚跨步落地,重心移至右腿,身体微右转,左掌略下沉,目视前方(图62)。
要点:此势为蹿跳的过渡动作,右脚落地即起,用右脚前掌弹地蹬起前跃。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9.右脚蹬地弹起前纵,身体在空中向右旋转180度,左手逆缠向左猛推,右掌向右开,左脚先落地,右脚从左脚后插过,脚尖着地,目视左侧(图63、64)。
要点:此势为下动的过渡动作,练习时可以不停,落地轻稳,身法中正。
10.身体右转180度,重心移至右腿,左腿随转身里合;同时,两手随转体左顺右逆由左向后转捋,目视左前方(图65)。
要点:转身时身法下沉,两手掤劲不丢。此动吸气。
十四、云手
1.接上式。右手顺缠里合于腹前,掌心向左,左手逆缠里合外掤于左肩前,掌心向外;同时右脚向左后插步,脚尖点地(图66)。
2.身体微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右脚踏实,提左腿向左前方横开一步;同时右手逆缠外翻上掤,左手顺缠走下弧,里合于腹前。目视左前方(图67)。
3.身体微左转,左手由顺缠变逆缠画弧外翻上掤,右手变顺缠里合于腹前;同时,重心移至左脚腿,右脚插步于左脚左后方,目视左前方(图68)。
要点:云手以腰为轴两手在体前分别向左右两侧画弧,如车轮滚翻,上下往返。开一插一为1步,共4步,练习时也可根据场地灵活掌握。
十五、转身双摆莲
1.接上式。两手左顺右逆缠向右、向后方捋;身体先以左脚跟为轴,再以右脚跟为轴向右后旋转180度。右手位于胸前中线,掌心向右上,左手拉于左肩前,掌心向上,目视左前方(图69、70)。
2.重心右移,身体微右转,左腿屈膝提起;左托掌,右撑掌,目视前方(图71)。
3.重心右移,向左前方开步,两手向右后方掤,目视前方(图72)。
4.身体向右转,重心左移,两手由后转为走下弧向前合劲于右腰侧,目视右方(图73)。
5.重心在左腿,提右腿向左走下弧向上,再向右摆击,两手掌向前与右脚外侧击拍相合,目视前方(图74)。
要点:转身时身法下沉,两手掤劲不丢。此动吸气。
十六、当头炮
1.接上式。拍脚后,右腿向右后撤一步,两手逆缠向左上掤,重心在左腿,目视前方(图75)。
要点:拍脚后步要稳,上引下进要协调一致。此动吸气。
2.身体微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两手左顺右逆缠,随重心后移下捋,复再变拳合于右胸侧,目视左前方(图76)。
要点:两手下捋,随重心移动转身一致,切勿弯腰。此动先呼气,后吸气。
3.右脚蹬地,重心迅速由右腿移至左腿,身体随之左转;同时两拳合力向前发劲,拳眼向上,拳心相对,目视前方(图77)。
要点:心意一动,猝然抖发,如金狮抖毛、猛虎下山,完全是腰裆的弹抖劲,力贯拳顶。此动呼气。
十七、金刚捣碓
1.接上式。两拳变掌左顺右逆向右后上方捋带,同时重心由左向右移,目视左前方(图78)。
2.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脚尖外摆踏实,身体随重心移动向左转45度;两手左逆右顺缠走下弧向前掤,左手掤至胸前,手心向下,右手下沉至右膝内上方,手心向外,指尖向后,目视前方(图79)。
3.左手向前撩掌,向上再向内环绕合于胸前右小臂内侧;同时右手领右脚弧线向前托掌合于右胸前与左手相合。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脚尖点地,重心在左腿,目视前方(图80)。
4.左手顺缠外翻下沉于腹前,手心向上;右手握拳下沉落于左掌心内,拳心向上,目视前方(图81)。
5.右拳逆缠向上提起与肩平,右腿屈膝松胯提起,右脚悬于裆内,脚尖自然下垂,目视前方(图82)。
6.右脚震脚落地,脚掌踏平,两脚间距同肩宽;右拳顺缠下落于左掌心内,两臂撑圆,目视前方(图83)。
十八、收式
1.接上式。右拳变掌,两手向左右下分,身微下沉,屈膝松胯,目视前方(图84)。
要点:两手分,身下沉,切勿弯腰。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2.两手同时各向左右画弧合于两肩前,目视前方(图85、86)。
要点:两手上升,松肩沉肘,胸、腹、背各部肌肉均松弛下沉。此动呼气。
3.两手顺身体两侧缓缓下按于两大腿外侧,目视前方(图87)。
要点:两手下按,呼气,周身放松,气归丹田,意形归原。一套拳练完,心平气和,自始至终一气贯通。
4.身体慢慢立起,左脚并步,恢复到自然站立姿势,目视前方(图88)。
十、掩手肱拳
1.接上式。右脚尖外摆,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身体随上步自左向右转体90度;右手逆缠下沉,左手顺缠上翻画弧经左耳变逆缠,与右手交叉合于胸前,重心偏右腿,目视左下方(图46)。
要点:移重心上步时身体不能上提,两手交叉,掤劲撑圆,立身中正。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2.身体略右转,重心左移,两手逆缠自下向左右分开,目视前方(图47)。
要点:两手分时以身带手,沉稳圆活。此动接上动,继续吸气。
3.重心右移,身体略右转,右手顺缠上翻变拳合于右腰间,拳心向上;左手由逆缠变顺缠,立掌合于胸前正中线,目视前方(图48)。
要点:握拳合劲时身体中正下沉,松胯屈膝,劲合于右腿,蓄劲待发。此动吸气。
4.右腿蹬地里合,身体迅速左转,松左胯,右拳逆缠螺旋前冲,左肘向后发劲,目视右拳前方(图49)。
要点:发劲时拧腰转裆,将右拳突然冲出,前拳后肘,对称发力,完整一气。
十一、高探马
1.接上式。两拳变掌,左手逆缠前掤,右手逆缠下分,身体左转,重心右移,右脚尖内扣;右手顺缠外翻至身体右侧与肩平,再变逆缠合于右肩前,左手顺缠里合。目随右手旋转,再视左前方(图50)。
要点:右手外翻上掤旋转时要开胸松胯,有开中寓合之势。此动吸气。
2.身体左转,重心在右腿,左脚向左后画弧,收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右臂松肩沉肘,顺缠向右侧推出;左手顺缠收至腹前与脐平,手心向上,目视右前方(图51、51附)。
要点:推右掌要随转体,周身一致。此动呼气。
十二、左蹬一跟
1.接上式。左手逆缠外掤,右手先顺缠略里合,再逆缠与左手同时外掤,两手心均向外;同时重心移到左腿,提右腿向右横开一步(图52)。
2.两手握拳,顺缠里合于腹前,拳心向里;同时左腿屈膝提起,脚尖放松,悬于裆内,目视左前方(图53、53附)。
要点:身体下沉,提腿、屈膝、松胯,上下相合,两肘外掤,蓄而待发。此动吸气。
3.右腿支撑重心,身体略右倾,左脚用腰裆弹力向左侧平蹬与腰平。两拳分别向左右冲击,力贯拳面(图54)。
要点:右腿支撑要稳,左脚和两拳要同时发劲,“缩身如猬形,吐气贯长虹”。此动呼气。
十三、玉女穿梭
1.接上式。左脚落地,两拳变掌顺缠合于腹前(图55)。
2.重心左移,身体右转,两手随之右转掤于胸前立掌,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同时右腿以脚尖为轴右膝外摆,左脚尖内扣随身右转,目视前方(图56)。
要点:转身时要以腰催肩,以肩催肘,掤于手。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3.屈膝松胯,身体下沉,两手双逆缠下合,目视前方(图57)。
要点:随身体下沉两手下按,切勿弯腰。此动接上动,下沉呼气。
4.两手顺缠迅速向上领起,双脚随之上纵离地,目视前方(图58)。
要点:以手领劲,周身一致,上纵轻灵。此动吸气。
5.双震脚落地,双手逆缠随之下按,目视前方(图59)。
要点:震脚落地两手下按要沉重有力,完整一气,立身中正。此动呼气。
6.两手逆缠上掤,右腿随之屈膝提起,目视前方(图60)。
要点:手掤提腿,立身稳重,周身合一,内劲团聚不散。此动吸气。
7.重心在左腿,身体迅速左转,右腿里合外蹬,右掌逆缠前推,左手逆缠向左后发肘劲,目视右前方(图61)。
要点:将周身团聚之劲迅速贯于右脚、右手和左肘,左腿独立稳重。此动呼气。
8.右脚跨步落地,重心移至右腿,身体微右转,左掌略下沉,目视前方(图62)。
要点:此势为蹿跳的过渡动作,右脚落地即起,用右脚前掌弹地蹬起前跃。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9.右脚蹬地弹起前纵,身体在空中向右旋转180度,左手逆缠向左猛推,右掌向右开,左脚先落地,右脚从左脚后插过,脚尖着地,目视左侧(图63、64)。
要点:此势为下动的过渡动作,练习时可以不停,落地轻稳,身法中正。
10.身体右转180度,重心移至右腿,左腿随转身里合;同时,两手随转体左顺右逆由左向后转捋,目视左前方(图65)。
要点:转身时身法下沉,两手掤劲不丢。此动吸气。
十四、云手
1.接上式。右手顺缠里合于腹前,掌心向左,左手逆缠里合外掤于左肩前,掌心向外;同时右脚向左后插步,脚尖点地(图66)。
2.身体微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右脚踏实,提左腿向左前方横开一步;同时右手逆缠外翻上掤,左手顺缠走下弧,里合于腹前。目视左前方(图67)。
3.身体微左转,左手由顺缠变逆缠画弧外翻上掤,右手变顺缠里合于腹前;同时,重心移至左脚腿,右脚插步于左脚左后方,目视左前方(图68)。
要点:云手以腰为轴两手在体前分别向左右两侧画弧,如车轮滚翻,上下往返。开一插一为1步,共4步,练习时也可根据场地灵活掌握。
十五、转身双摆莲
1.接上式。两手左顺右逆缠向右、向后方捋;身体先以左脚跟为轴,再以右脚跟为轴向右后旋转180度。右手位于胸前中线,掌心向右上,左手拉于左肩前,掌心向上,目视左前方(图69、70)。
2.重心右移,身体微右转,左腿屈膝提起;左托掌,右撑掌,目视前方(图71)。
3.重心右移,向左前方开步,两手向右后方掤,目视前方(图72)。
4.身体向右转,重心左移,两手由后转为走下弧向前合劲于右腰侧,目视右方(图73)。
5.重心在左腿,提右腿向左走下弧向上,再向右摆击,两手掌向前与右脚外侧击拍相合,目视前方(图74)。
要点:转身时身法下沉,两手掤劲不丢。此动吸气。
十六、当头炮
1.接上式。拍脚后,右腿向右后撤一步,两手逆缠向左上掤,重心在左腿,目视前方(图75)。
要点:拍脚后步要稳,上引下进要协调一致。此动吸气。
2.身体微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两手左顺右逆缠,随重心后移下捋,复再变拳合于右胸侧,目视左前方(图76)。
要点:两手下捋,随重心移动转身一致,切勿弯腰。此动先呼气,后吸气。
3.右脚蹬地,重心迅速由右腿移至左腿,身体随之左转;同时两拳合力向前发劲,拳眼向上,拳心相对,目视前方(图77)。
要点:心意一动,猝然抖发,如金狮抖毛、猛虎下山,完全是腰裆的弹抖劲,力贯拳顶。此动呼气。
十七、金刚捣碓
1.接上式。两拳变掌左顺右逆向右后上方捋带,同时重心由左向右移,目视左前方(图78)。
2.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脚尖外摆踏实,身体随重心移动向左转45度;两手左逆右顺缠走下弧向前掤,左手掤至胸前,手心向下,右手下沉至右膝内上方,手心向外,指尖向后,目视前方(图79)。
3.左手向前撩掌,向上再向内环绕合于胸前右小臂内侧;同时右手领右脚弧线向前托掌合于右胸前与左手相合。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脚尖点地,重心在左腿,目视前方(图80)。
4.左手顺缠外翻下沉于腹前,手心向上;右手握拳下沉落于左掌心内,拳心向上,目视前方(图81)。
5.右拳逆缠向上提起与肩平,右腿屈膝松胯提起,右脚悬于裆内,脚尖自然下垂,目视前方(图82)。
6.右脚震脚落地,脚掌踏平,两脚间距同肩宽;右拳顺缠下落于左掌心内,两臂撑圆,目视前方(图83)。
十八、收式
1.接上式。右拳变掌,两手向左右下分,身微下沉,屈膝松胯,目视前方(图84)。
要点:两手分,身下沉,切勿弯腰。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2.两手同时各向左右画弧合于两肩前,目视前方(图85、86)。
要点:两手上升,松肩沉肘,胸、腹、背各部肌肉均松弛下沉。此动呼气。
3.两手顺身体两侧缓缓下按于两大腿外侧,目视前方(图87)。
要点:两手下按,呼气,周身放松,气归丹田,意形归原。一套拳练完,心平气和,自始至终一气贯通。
4.身体慢慢立起,左脚并步,恢复到自然站立姿势,目视前方(图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