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i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不断深化改革,非常重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参与和交流。有效的课堂交流活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语文教学的开展有积极意义。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应当重视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进行,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添砖加瓦。语文课堂交流活动中存在一些不足,不仅影响交流活动的有效性,还降低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应当加以重视和解决。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 交流活动 误区 解决策略
  虽然初中语文课堂活动存在一些误区,但只要教师加以研究和改善,就能使课堂交流活动有效开展。本文从多方面详细分析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中的误区,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1.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中的误区
  1.1教师提问缺乏有效性
  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开展语文交流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提问缺乏有效性不仅不利于教学氛围的营造,反而会导致交流活动难以发挥其本来的作用,对于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都无益。教师提问缺乏有效性是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误区之一。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想法表达,并且问题缺乏启发性,导致学生回答兴致不高,难以有效思考。例如,教师在讲授《水调歌头》这首词时,会问:“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人的思念和祝福,同学们说是不是啊?”学生会附和着说:“是。”教师的提问难以让学生展开有意义的思考,也难以开展有效交流。这种提问缺乏有效性,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交流并没有太大意义,应当及时改善。
  1.2教师交流主题缺乏有效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会从文章中提炼出一定主题让学生交流和讨论。交流主题的有效与否不仅关系学生交流兴趣的浓厚与否,还关系交流能否顺利进行。教师的交流主题缺乏有效性是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另一个明显误区。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难以合理把握交流活动,导致交流主题与文章重点相脱节,致使学生难以展开有效交流。例如,《陈涉世家》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陈胜等人敢于反抗的精神。教师错误地把交流主题定为“秦暴政”,导致交流活动与文章主题脱节,不仅导致课堂时间浪费,还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这种交流活动中的误区急需解决。
  2.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中的解决策略
  2.1教师提高提问艺术
  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想要开展有效的交流活动,应当提高自身提问艺术。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结合文章主题和重点展开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有意义地交流和思考,从而发挥交流活动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进步。因此,为了解决语文交流活动中的误区,教师应当提高提问艺术。首先,教师应当进行启发性提问。例如,讲授《观刈麦》这篇文章时,不应该直接问学生这首诗是不是表达了诗人对农作之人的同情和慨叹,而应启发性地问学生:“你觉得人们忙碌收割的场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抒发怎样的感情?”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提问展开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进行有效的交流活动。其次,教师应当进行开放性提问。例如,教师在讲解《愚公移山》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说说对于愚公坚持移山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表示欣赏愚公的坚持,有的学生可能认为不值得。这种开放性提问允许不同意见存在,更能激发学生的交流热情,鼓励学生自由思考。
  2.2教师明确交流主题
  为了使语文课堂交流活动有效展开,教师应当明确交流主题,让学生通过交流收获语文知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文章重点,并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出发,提出合理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中,教师应当明确交流主题。首先,教师的交流主题应当紧扣文章主旨。例如,韩愈的《马说》讲述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意义,教师可以围绕“伯乐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展开交流,让学生交流讨论,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交流热情,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紧扣文章主旨的交流能够明确学生的交流方向,提高交流活动的有效性。其次,教师的交流主题应当把握文章重点。例如,针对《爱莲说》这首词,教师可以将交流主题定为“莲花与做人”,然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相互讨论做人应当如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把握文章重点的交流能够让学生掌握文章深意,全面学习语文知识。
  2.3教师重视师生交流
  教师应当以更全面的眼光看待师生交流,不仅局限于课堂时间,而且不局限于提问和讨论形式。教师应当主动积极地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创造更多交流机会。不仅能促进课堂交流活动高效进行,还能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重视师生交流。首先,教师应当拓宽交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都是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应当重视这种交流方式,并发挥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教师可以采用书面方式,通过作业评语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关怀和激励。丰富的交流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有效交流,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教师应当创造交流时间和机会。除去课堂时间外,教师在课下还可以多与学生交流,说说话,谈谈生活。这虽然不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却可以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
  3.结语
  教师作为初中语文课堂的主导者,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交流活动中的误区,努力提高课堂提问和交流主题的有效性,从而促进交流活动的高效进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霞.关注语文课堂交流的有效性[J].宁波大学学报,2006,VOL28(2):132-133.
  [2]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西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 实施情境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恰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到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融入教学中,和教师、同学共享课堂的快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 教学思考  实施情境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必须注意从学生生活出发,体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这样的课堂才能让人印象深刻,学有所得。  实施情境教学时,必须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讨论,既能发挥集体智慧,又能开展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探求知识的好形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养是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前提,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教给学生讨论方法是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保证。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讨论 有效策略  语文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行为之一,同时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讨论如不能体现教学目标与内容,收到应有
摘 要: 以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任何一种方式都有其存在并发展的可能性。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系统地认识并接受良好道德品质,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新课程 合作学习 多媒体  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
摘 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创设情境 创新意识 优化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
随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的步步深入,课堂讨论逐渐被广大教师采用。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务实有效的课堂讨论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能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质疑、深思、感悟、论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发展交往能力。这种通过学生自我体验习得知识、掌握能力的学习方
摘 要: “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通过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的综合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教学方式  “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通过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的综合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初中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功能的影响。 结论:1.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平板试验心电图ST-T改变,是
摘 要: 文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重视阅读实践活动,通过品悟文本词句,进行语言训练等阅读实践活动,以期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阅读情趣 个性对话 读写结合  教师应优化各种阅读策略,注重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引发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品读、感悟,体验文本的情感,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欲望,使学生对文本内涵形成个性化解读,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  一、发掘文本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