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劳动教育的实施也在有序展开。近年来,教育部通过出台《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的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将其提升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必备技能之一。劳动教育相关实践的开展,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家校联动,落实到位,全面培养学习能力、劳动能力均衡发展的新人才。
   关键词:劳动教育;家校育人;创新;改革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试验区名单,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成功入选,这标志着教育部门对小店区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的肯定,也意味着小店区各学校对劳动教育相关实践的探索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
   作为小店区劳动教育建设的一分子,近年来,建南小学全体师生积极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不断充实理论,积极实践,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积极促进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学校打造成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同时鼓励家长参与,使之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同行者,家校联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重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系统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年7月,教育部又出台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立足实践,进一步细化相关要求。一年内两次出台相关文件,足以看出中央层面对劳动教育实施必要性的认可。
   实施劳动教育,也出于许多现实的原因。劳动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能力水平,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然而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许多中小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欠缺,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出现许多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带来了许多深远的问题。
   因此,中小学校必须大力推行劳动教育,落实相关政策规定,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方案,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二、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与方法
   学校实施劳动教育,即通过设置具体的课程,按计划付诸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从而会劳动、爱劳动。
   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总体思路是因地制宜。可支持学生走進社区、福利院,提供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也可以与相关企业、工业园区、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将参观学习与劳动体验合二为一,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强对社会生产方式、技术研发的理解,激发他们学习知识、锐意创新的动力,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可以探索建设校园小农田、城市小菜园,形成自己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进而形成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同时,做好劳动教育,不能全靠学校,而是需要家校联合。最好的教育在家庭,只有家校协作,才能让劳动教育真正带来实效,所以应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这是一条必要而且可行的道路。
   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大部分都在家庭完成,因此,家庭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广阔的舞台,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成为学校劳动课的有益补充。作为家长,应主动培养学生,使之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劳动技能,安排、督促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在方法、技巧等方面予以教育指引,让学生更好地
  成长。
   此外,学校在设置劳动课程时,也有必要将老师、学生、家长三者纳入一体,兼顾考虑,创造机会,让家庭、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联手,形成合力,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建南小学尝试开设了蔬菜种植、家政、烹饪、手工、水果拼盘等一系列劳动课程,并尽可能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提升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实用性与综合效率。以蔬菜种植活动为例,学校邀请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走进校园,担任“田园老师”,开展“师生家长共耕耘”活动,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帮助下,亲手把自己培育的草莓苗种植到地里,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光荣,不仅可以感受到耕耘的乐趣,还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寓教于“劳”,让学生体会到许多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家校联合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交流、互补的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同发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
   劳动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打理生活的能力,使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通过劳动唤起感恩之心,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也加深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总而言之,学校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培养机制,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劳动,全面提高劳动素养,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海波.家校结合加强劳动教育[J].山西教育(初中版), 2009(9):62.
   [2]眭定忠.家校社联动:让劳动教育成为一项基础性的育人工作[J].现代教学,2019(3):24-26.
   [3]马得清.劳动教育要“家校结合”[J].教育家,2017(37).
其他文献
摘 要:理想的教育并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也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在教育过程中的愉悦感。平常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一道值得我们驻足欣赏、回味的风景。学生的成长也是老师自身的成长和收获。   关键词:学生;老师;享受;幸福   学生开学了,家长也“开学了”,一波又一波的家长活跃起来。在家早起为孩子一天的学校生活做准备,下班回家后,又要为孩子一天的学习做检查。   可怜天下父母心。温柔的妈妈总想着如
摘 要:结合思维导图进行小学高年段英语语篇写作能力的培养,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的探讨,又是小学生一种新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从增强教学生动性与趣味性、理清作文思路和丰富英语语篇写作素材三个方面探索了思维导图与小学高年段英语语篇写作教学的结合方式。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高年段英语;写作教学   在小学高年段英语语篇写作教学中,大班化教学中仍然很难开展个性化、趣味性强的英语语篇写作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作业“设计、提出与实施”是学科活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学用结合”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消化和巩固,又能在“即时反馈”基础上更好
摘 要:信息互联互通的网络时代冲击着传统教育体系。对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小学班主任而言,在德育方面更加需要顺应时代特征,调整德育方法和管理方式。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流,要求小学班主任制定科学的筛选策略,并在德育工作中向学生传授信息甄别技巧,保障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关键词: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度普及,小学教育渠道更为丰富,学生获取学习信息的过程也更加便捷。但是由
一、课程开发缘由   成为人民教师之后,每天都在体会“大家长”的滋味,不仅要操心学生的在校情况,还要为他们的家庭教育出谋划策。在农村小学工作以来最大的感触是家长们很信任老师,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较少主动联系老师。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多数是老师发现后联系家长,家长们往往表现出着急或者无奈的情绪,却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至于学生方面,作为他们的老师,看着孩子们稚气可爱的脸庞,心里时常泛
期刊
摘 要:在小学阶段,除了学科知识的教学外,更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因此小学班主任还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融合起来,更好地保证教育效果。因此,首先分析了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然后探究具体的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对于数学学科来说,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指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有能力通过数学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越是接近现实情境的问题,越能反映出思维能力的水平。不过,数学思维能力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以良好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为基础的。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一个人就算发现了现实中的数学问题也不可能正确解决。小学是学生系统化学习数学知识的开始,要在此时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奠定基础。从基础知识教学、问题
摘 要:在如今的教育体制内,德育在德、智、体、美、劳中占据首位,这凸显了德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来说十分关键,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可塑性都十分强,因此,做好德育工作至关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无论从教材选编,还是从课堂教学,均应注重德育的功用。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具有覆盖面广、延伸性强、知识杂糅等特
摘 要:纵观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来看,仍然存在后进生转化的教学难题,如何有效地实现毕业班后进生转化成为农村小学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以小学高年级数学为例,数学知识难度的不断加深也是引发后进生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为此,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后进生形成的各类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后进生转化策略,保证毕业班学生数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农村小学;毕业班;数学后进生;转化策略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摘 要:班级管理的作用显著,除了约束班级纪律以外,还能够培养品格健康的人才。所谓的班级精细化管理追求的是让每个人都有事情可做,让每个人做的事情都能够实现自己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带头的实施者,班主任需要发挥自己的榜样、模范作用。班级管理中需要做好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与引导,使学生形成责任感、使命感,確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团队合作。以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为例,分析精细化管理的策略与方式,旨在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