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zs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扇子,在生活中有其角色定位。
  像林黛玉、蕓娘这样的安静女子,手执一把半遮面的小巧纨扇,《西厢记》中活泼的红娘,是一柄绢质团扇。只有猪八戒,大大咧咧,扛一把呼呼生风的芭蕉扇。
  我认识的一个老板,这几年做生意发了,腆着肚子,坐在红木椅上,拿一把纸折扇。老板的扇子上,是一个楼盘广告,印着密密麻麻的煽情鼓惑文字,让用扇子的人,借来一缕风,享受片刻清凉,却陷入意乱情迷。
  写小说的黄四,用的也是一把折扇。黄四的这把檀香折扇,还是他十年前,去杭州出差,十块钱在一小地摊上买回来的。黄四当年拿着这把折扇,花一天时间绕着西湖走了一圈,“咔嚓”一声,把一个傻笑,定格在了“曲院风荷”一张荷叶上。
  蹬三轮的张二爹,腰上别一把蒲扇。张二爹送走一个客人,坐在树荫下喝水乘凉。张二爹的腿每天像驴子拉磨子,在这个城市里兜圈子,蹬车蹬得汗流浃背,就坐在路边,点上一根烟,摇那张扇子。
  古代的扇子,情调和质地各异———
  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描述苏东坡和几个朋友泛舟赤壁。玲珑之舟上,有一个人手执一把葵蒲扇。葵蒲,可以想象,扇子有葵花盘子那么大。
  孔尚任笔下的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扇子上写下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沉浮。三两朵桃花逸出扇面,其华灼灼。
  蒲,这个字,有烟水气。水边的隐者,字面的隐逸和菰雨荷花的凉意。《乐府诗集》中,拨蒲的女子,十指纤纤,一根一根地拨,拨一会儿,朝远处望一会儿,拨回去编席和扇。
  庭院里有芭蕉数丛,雨点打在叶子上,忽徐忽疾。如果用古宅的芭蕉做一把扇子,扇子上有唐宋的清风明月,蕉叶的清香,还留在上面。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让人心生凉意。
  若干年前,我还是一个躺在竹床上的纳凉少年,第一次走出家门,便是渡江寻访姑苏沧浪亭。
  “时当六月,内室炎蒸,幸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板桥内一轩临流,名曰‘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意也。榴前老树一株,浓阴覆窗,人画俱绿。”循着沈三白的文字,按一个少年的粗浅理解,就是不妨脱下鞋子,盘腿坐在水边,把一只脚泡在沧浪之水里。
  在古宅,我想在芭蕉树下安静地睡觉。流动的空气中,有青草的清香和蝉的吟鸣。我在“雨打芭蕉”的丝竹中睡着了,那把扇子顺势滑落,是一片芭蕉叶子轻轻掉在地上。
  这些扇子,唯美而精致。空调年代,一个人还用扇子,说明这个人有怀旧情结。
  躺在瓜棚豆架下,摇一把蒲扇的人,大概是酒喝多了,穿汗衫裤衩,望一嘟噜葫芦瓣儿,“吧嗒、吧嗒”摇那把扇子,享受微风拂过,心定自然凉。
  坐在荷塘边一块石头上,唱京剧的人,虽未着油墨重彩,简衣素面,只拿一把折扇,在傍晚的天光流影里,呼吸着青草荷花的混合氧气,吐纳胸臆。他大概会遇上一个什么人?沉浸在唯美泛白的旧时光里,把一个回眸,凝固在一张荷叶上。
  生活的戏剧中,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无论是大老板,还是小人物,都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扇子。一把扇子,是一件小小的道具,在不同的人生舞台上,有不同的演绎:孤傲文人扇胸襟,潇洒飘逸,慢条斯理;赚钱的老板扇肚皮,显得痛快凉爽,敞亮得意。
  选自《抟物》
其他文献
曾看过一篇很短的科幻小说,题目忘了,说有这样一个时代,两个人之间可以借助某种技术,交换包括全部记忆在内的完整人格。但为了保证社会公平,法律规定,财产所有权只认人的身体而不认他(她)所拥有的人格。这一时期,人们发现富豪们普遍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他们被称为“人格寄存者”,他们每个人所拥有的人格频繁切换。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50多岁的富豪,他平均每天换一种人格,并为此痛苦不已。发生这种事情的原因很简单:这个
前两天,朋友来串门儿。聊起老北京的先前。读到的文字,看到的影像,听到的讲述,多是皇家旧事,官府轶闻。生在市井,长在街巷的草根提的不多。草根百姓在哪个时代都是绝对多数,好像该多说说。我草根一辈子,经过见过的都是老百姓的事。也写过一些,泛泛。当时应许说,赶明儿写写。老没动静儿,不合适。虽然不是君子,也不能赖。按记忆如实写。北京的杂院,不是开发商按设计盖的专用住宅。挡风遮雨,坐着能直腰,躺着能伸腿,就是
我是在填报志愿时才意识到高考是件大事的。那天晚上,父亲戴着眼镜,拿过填报志愿的指南,坐在沙发上默默地看了很久。家里很安静,可以听到隔壁邻居家传来的电视广告声。因为戴着花镜,强壮的父亲露出了一丝老态。他一页一页地翻着院校指南,专注阅读的神情,似乎在决定一件性命攸关的事情。我觉得这对父亲不公平,因为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非常了解,我知道我绝对考不中其中的任何一所学校。此时父亲却这样慎重地考虑,似乎在调动他
高三起始于高二的暑假。那一年暑假格外短暂,在高二期末考试过后,大概只休息了十来天,我们便回到学校,开始了暑假补课。为了高三能有更长的时间复习,我们通常要提前很久便把整个高三的内容学完,剩下的时间就全部用来复习、考试和讲试卷。这是我和妹妹从六岁那年开始,第一年暑假没有下田帮家里割稻打稻———从此以后也就再没有下过田,只是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补课开始前一天晚上,我们几个住寝室的女生约好一起去一楼高三教
对于调味的态度,有两种不同的人:一是对每个菜(尤其是对西餐的每个菜)自己来一番加工;一是很少或简直不利用食桌上的调味品。从这一观点上来实习你的“动的相术”时,可以看出四种不同的性格来。先说那爱给每一个菜加佐料的人吧。有些人为了表示自己有饮食修养,在适宜的菜里加些适宜的调味品,这女婿从吃的立场看是大可要得的;只是如果你的女儿不善烹饪时也很易受他的气。佐料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加在合适的碟子里,而且需要合适
今天朋友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戏?我答,写高中生与父母斗智斗勇,共同成长的戏。他说怎解?我答,以我对人生的理解,老天爷之所以设计出孩子这个游戏环节,是怕我们其中有些人练级太快,游戏只玩一半发现练级到顶就弃玩了。因为有了孩子,你会发现练级无止尽,大BOSS隔三岔五不定时就爆顶级利器!搞得你欲罢不能,不舍离去。如果没这群大BOSS,我估计我的修行都快圆满结束了。我在43岁的年纪上,已经能坦然接受谋事在人成事
柏拉图所著《理想国》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开端。不少人将这一开端追述到柏拉图以前,如果考虑到哲学对西方文明的奠基性作用,就可以理解柏拉图的地位,这样的争论便是多余之举。即使以现代人的眼光而言,柏拉图也是一个著作颇丰之人。众多作品之中,最著名、最具影响者,当属《理想国》。《理想国》之所以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在于其对“教育”的关注。柏拉图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才是其他身份。柏拉图笔下的教育,并非现代所谓
家,最温暖也最神奇———在异乡则无时不惦念,归来却逐渐心生嫌弃。互送吉祥言语,祈愿新年好运。说完了,又常常后悔,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套话不免于空洞无感,而变通了又不免于流俗。言多必失,无言又不妥。本想将谨小慎微的工作状态放松,细细品味旷达与悠然之感,却发现天真得不可救药。要跟随大流,否则,承受嗤之以鼻,还会连累至亲的颜面。相聚甚短,而同事与领导的成败与得失却荣登聊天榜单并蝉联前三。正如工作闲暇,家人
虽然从事写作数十年了,但提起书房二字,还是有点羞于启齿。小时候家里穷,房子小得似乎“进门就上炕”,不用说书房,就是窄窄的小厨房里还要架床睡觉。尽管当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我们中国人买衣柜买橱柜甚而买酒柜,但很少见有买书柜的,更甭说有什么书房了。为我赢得文学光彩乃至改变我物质生活的获奖小说,全都是我伏在厨房吃饭的小桌上一笔一画磨出来的。电脑成为创作工具后,我只要夹着个“笔记本”,坐到哪儿都能敲打一通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喜欢上了一个品牌店,隔三岔五会去光顾,以至于那里的店员都能认出我来了,招呼格外周到,说话格外好听。你知道的,人的虚荣多半是恭维出来的。不过,那次跟舅舅去过之后,我就没再踏进过这家店了。算起来,我跟舅舅已经快7年没见面了。那天,在火车站出口处,我接到了他。实际上是舅舅先认出了我。他说,他一出检票口,就看到我在柱子那边站着了。他说,你还是那个样子,没变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舅舅比我印